近3亿人饥饿!非洲有些地方很贫穷,许多人饭都吃不饱,为什么他们宁愿饿着也不种粮食,而选择大量种芝麻呢?这背后的深意咱们国家很多农民都不知道!

(信源:非洲芝麻走上中国餐桌!合作共建结出累累硕果,进博会上呈现新变化→2023-11-07 ·央视财经) 

你吃过非洲的芝麻吗?
 
别急着摇头,想想你家厨房里那瓶浓香的芝麻酱,它或许就来自遥远的非洲大陆。
 
数据显示,全球超过60%的芝麻来自非洲,中国作为芝麻消耗大国,每年进口的芝麻中,九成都来自非洲。
 
这个数字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
 
提起非洲,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贫穷、饥荒、干旱的景象,怎么也和“芝麻大户”联系不到一起。
 
更令人费解的是,既然非洲能种出这么多芝麻,为什么不多种点水稻、玉米,解决吃饭问题呢?
 
这堆百万吨芝麻,到底是怎么来的?
 
要解开这个谜题,我们得先了解非洲和芝麻的渊源。
 
芝麻起源于非洲,早在几千年前,非洲人民就已经掌握了芝麻种植技术。古埃及金字塔里,竟然也找到了芝麻的遗迹。
 
非洲是芝麻的原产地,种植条件优越,经验丰富。埃塞俄比亚的芝麻油含量特别高,能达到50%,比中国产的芝麻油还要多出5%。
 
更重要的是,芝麻是一种经济作物,在全球市场上需求量巨大。这对于以农业为主的非洲国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在全球化浪潮下,非洲的芝麻搭上了国际贸易的快车,为他们换取了宝贵的外汇收入。
 
特别是近年来,中非经贸合作持续升温,中国对非洲芝麻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更是刺激了非洲芝麻种植的热情。
 
坦桑尼亚的芝麻产量占全球需求的十分之一左右。毫不夸张地说,非洲芝麻已经成为连接非洲与世界的一座重要桥梁。
 
然而在非洲芝麻出口量节节攀升的同时,另一个问题也日益凸显:非洲部分地区至今仍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为什么不多种粮食,反而要大规模种植经济作物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非洲人懒惰,只顾眼前利益,不脚踏实地发展农业。
 
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非洲种芝麻的国家没那么多,大部分国家还是主要种粮食。芝麻主产区的农民,种芝麻赚钱,也种粮食养活自己。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曾在坦桑尼亚进行过长达十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地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完全可以满足自身的食物需求。
 
真正的问题在于,非洲农业发展长期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陷入了“发展困境”。
 
非洲农业发展滞后,很大程度上是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
 
几百年来,奴隶贸易使非洲失去了大量劳动力,严重阻碍了农业发展。
 
进入殖民时代后,非洲又被西方列强强行变成了“原料产地”,大片土地被用来种植棉花、橡胶、咖啡等经济作物,粮食生产被严重挤压。
 
虽然非洲国家在20世纪纷纷独立,但殖民时代遗留的单一化农业结构和经济作物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依然深刻影响着非洲农业的发展路径。
 
非洲国家独立后,农业发展遇到不少难题。
 
小农经济模式虽然能够满足基本温饱,但在抵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方面能力不足,粮食产量极不稳定。
 
同时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现代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农民收入低下,进一步限制了农业发展。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非洲国家想要改变“原料出口”的命运,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对于非洲来说,种芝麻还是种粮食,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个关乎生存与发展的系统性难题。
 
面对困境,非洲并非束手无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开始意识到,发展农业、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他们积极与中国等国合作,学习先进农业技术,改进传统农业生产。
 
非洲国家也在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希望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附加值,摆脱对经济作物的依赖。
 
非洲芝麻的命运,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普遍遇到的难题。
 
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如何打破历史枷锁,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摆在所有非洲国家面前的时代课题。
 
我们期待未来非洲的土地上,不仅能长出更多优质的芝麻,更能结出丰收的粮食,让非洲人民真正实现“吃饱饭,走远路”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