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宋代 梅尧臣
游伏柏林下,食柏遂生香。
空知噬脐患,岂有周身防。
赤豹以尾死,猛虎以睛丧。
傥或益於用,捐躯死其常。
天工开物
麝香为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是中枢神经***,外用能镇痛、消肿。是天然香料,属动物性香料之一,又名:当门子、脐香、麝脐香、四味臭、臭子、腊子、香脐子。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河南、安徽、河北等地。麝香,为鹿科动物麝的雄性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干燥而成,是一种高级香料,如果在室内放一丁点,使会满屋清香,气味迥异。麝香不仅芳香宜人,而且香味持久。麝香在我国使用,已有悠久历史。唐代诗人杜甫在《丁香》诗中遇:'晚坠兰麝中'。麝香是配制高级香精的重要原料。古代文人、诗人、画家都在上等麝料中加少许麝香,制成'麝墨'写字、作画,芳香清幽,若将字画封妥,可长期保存,防腐防蛀。
天然牛黄的珍贵,在于它来之不易。牛黄是病牛体内的一种结石,牛得了这种结石症后,便会出现枯瘦、吃草少、喝水多、行走无力、眼睛发红失神等症状,最终会病死。故一枚牛黄的获得,往往是以牺牲一头牛为代价。现代人是通过在牛的胆囊置入异物(埋核)的手术方法,培育出“牛黄”的,称其为人工牛黄。牛黄具有清热解毒,开窍豁痰,熄风定惊之功。广泛应用于高热、昏迷、抽搐、中风、痰厥、癫痫等病症。牛黄单味很少用,主要是配制加工成名贵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人参再造丸,紫雪丹,牛黄解毒丸,千金散,六神丸等。牛黄在心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比较广泛。高血压病常有头目眩晕、颈项不适、烦躁不安的肝阳上亢、胸中郁热症状,用安宫降压丸以平亢、清热、镇惊,很适用。方中牛黄为主药,配合黄连、珍珠母等很合理。另有牛黄降压丸,方中有牛黄配羚羊角、草决明等以清肝火,也很受患者的欢迎。牛黄清心丸是历久不衰的效验医方,广泛用于气血不足、虚火上升者,对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而有热象者很适合。再造丸方中也有牛黄,对于中风后遗症康复有舒筋活血、祛风化痰的作用。对神昏窍闭偏实象者,如中风不语热闭者,常用安宫牛黄丸应急救冶,其效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人们常用的牛黄解毒丸,对于火热内盛、口舌或咽喉肿痛者,可谓是清热解毒之妙方。在民间常用牛黄1g,细辛3g,蟾酥、冰片、雄黄各2g,研细后,取少许入鼻孔以取嚏,来治疗中暑昏迷,卒倒,牙关紧闭之证。将牛黄与珍珠配伍研细末制成珠黄散,吹于咽部可治疗咽喉肿烂、口腔溃疡等症。应注意,含有牛黄或人工牛黄的诸多复方制剂,应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应用,且不宜长期和超剂量服用,因为牛黄或人工牛黄内含有的矿物质较多。
“憨人”矩擘
1、“六神丸”
药方的来历传说众多,颇为神秘。一种说法是:同治初年,雷子纯家姓顾的邻居,因仰慕其先祖雷允上的医术医德,便将一张制合“六神丸”的家藏秘方赠于雷子纯。
另有一说:相传有位老和尚,其师傅遗下一张秘方,但不会制作,遇见雷子纯后,觉得投缘,遂以此方相赠,希望替人度厄,普济众生。雷子纯得方后潜心研制,始有“六神丸”的诞生。雷子纯得方后,严格按照秘方配料,精心修合。他所研制生产出来六神丸,颗粒均匀,光泽发亮,芳香扑鼻,久存不变形色。更重要的是,它对喉、外科疾患等有特殊功效。
那么,它为什么叫“六神丸”呢?“六神丸”,由牛黄、麝香、冰片、蟾酥、珍珠、雄黄等六味中药,经过君臣配伍,再经研粉、套色等多种工序精制而成。另一种说法是,东、南、西、北、天与地,由六神主管,故名“六神丸”。
“六神丸”从创制始,其制作遵循传统,两三百年来其药材用料及生产方式始终不变。制作“六神丸”所采用的珍珠一定用新光珠、老港濂珠。配用麝香必用“杜字香”,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当门子,价格虽然昂贵,但为了保证质量,从不以次充好或掺假。为了确保质量,采购蟾酥,时间也必须在春秋雨季。且直接向乡农收购,且须由老药工指导、刮取蟾酥浆。除了用料上乘、生产工艺十分讲究外,其独特的微丸制作技艺、对原药材的处理也有独到之处。
“六神丸”从选材到泛丸到最后成型均以人工来完成。根据传统和店规,“雷允上”的操作师傅大多是常州人,学徒职员也多为南京人。这些员工或世代同乡,或沾亲带故。所以,他们内部团结安定,“雷允上”的制药技艺得以代代相传。
“六神丸”粒小均匀,质松不碎,表面光泽发亮,芳香扑鼻,久存不变,是地道的国药之珍品。其丸小如菜籽,每1000粒才重3.125克,每日服用量一般不超过0.1克。对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疾病,用药不多,“疗效如神”。“六神丸”具有清凉解毒,消炎止痛的显著功能(红、肿、热、痛),用于烂喉丹痧,咽喉肿痛,喉风喉痈,单双乳蛾,小儿热疖,痈疡疔疮,乳痈发背,无名肿毒。当时,六神丸每两120元,是当时黄金价的两倍。但是,由于服用量少(每日一般不超过 0.1克),所以,患者经济负担并不大。
同时,由于它携带方便,既可内服,又可外敷。所以,逐渐成为百姓居家之必备良药。由于六神丸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配方享誉海内外,为防止仿制、假冒,雷允上药业制定了一套缜密的保密制度。国家将六神丸处方、工艺均定为国家级别最高的保密产品之一,严禁参观、介绍,并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个世纪,“雷允上”就被当时的国内贸易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2010年“雷允上”被国家商务部再次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在雷允上近三百的传承历史上,上海六神丸最具传奇色彩。在中**药精粹中,上海六神丸至少有三个中成药之最:第一、“六神丸”是中药传统剂型“丸、散、膏、丹”中最小的服用剂量。其药丸比芥菜籽还小,每1000粒重为3.15克。一般中成药服用剂量是每次6克,一天2次为12克。而12克的“六神丸”至少可以服用120天。第二、它是国家最高级别的保密处方之一,六神丸的手写处方只有两份,一份被国务院绝密档案库收藏,另一份在一家银行的保险柜中。第三、时至今日,六神丸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制作工艺,从选材到泛丸直至最后成型均以人工完成,其最原真的传承工艺,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2、片仔癀
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当时有一位宫廷御医因不满皇帝的暴政,携秘方逃离皇宫,几经辗转来到了闽南名城漳州城外的璞山岩寺削发为僧。后为救当地民众疾苦而悬壶济世,用宫廷绝密配方及独特工艺精制片仔癀,因其疗效显著,极受民间的欢迎,闽南旧时风俗奉之为“镇宅之宝”。因为“一片即可退癀”(“癀”是闽南语,意为热、毒、肿、痛),当地人就把这种神奇的药物叫“片仔癀”,流传至今。“片仔癀”的名字来源于民众,简单朴实,没有丝毫炫耀的成分,甚至与其作为中华医药宝库中独有的稀缺性身份不符。但500年来,医治了无数疑难杂症,解除民众身体上的痛苦,并继续发挥着中华神奇医药的力量。
古代片仔癀的制作流程:1、采药:高海拔,原生态,纯净无污染。2、选药:精心挑选,选取无污染的珍贵药材。3、晒药:天然烘晒,保持药物有效成分。4、撵药:手工碾磨,传统中药制备过程。5、捣药:手工捣药。6、煎药(熬药):古法熬制。时至今日,片仔癀的关键生产工艺还保留着传统的制作方式。。
片仔癀中药全部采自天然,在自然环境下生长的动植物,其配方及工艺受国家绝密级保护,对外公布的主要成分有四种,包含田七、牛黄(天然)、蛇胆、麝香(天然),这些天然珍稀物种,由于资源有限,大多生长在高原地带,越来越稀缺。每年,“片仔癀”均投入巨资用于原材料产地的环境保护以及原材料的培育,使得所选用成分均安全可靠,同时不以任何人工或化学合成的原料掺入。
3、马应龙定州眼药
创自公元1582年,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己逾四个世纪。创始人马金堂 (又名马金标),出生于河北省定州 (今定县)一个回族知识分子家庭。家存有大量的经学医学典籍,及木刻版原模。他在青年时代就学业有成,对祖国医学内外妇儿诸科皆有一定的研究,其中尤以眼科见长。后经潜心研究,对文献所载眼科方剂之比较分析,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大胆创新尝试,反复试验,自制成药,取名"定州眼药"。马金堂的承继者马应龙,以制造和经营眼药为业,设店于定州北街,将"定州眼药"更名为"马应龙定州眼药"。
马应龙定州眼药采用富贵的中药材,诸知牛黄、麝香、梅片、琥珀、珍珠等,选材唯真唯优,忌劣忌假。麝香拟当门子为优,为得到它,往往不辞路遥至产地购得,然后自家炮制。制炉甘石的用水亦颇考究,定州存八大名泉,"白果树"为其中之一,树年及百岁,直径五尺,高达数丈,其侧有井一口,井水味美甘冽,清澈不污,配料中的炉甘石专汲此井水炮制,经此水炮制的炉甘石,其质特优,制成后,再运往北京、武汉等地。在制药过程中,器皿的卫生,原料配合投放的先后秩序,药物的细度成色,都要严格掌握,通过看、闻、摸,尝检验,用眼观其色,有鼻辨其气,用指别其细,用口品其味,逐一查验,合格后方能出厂,投放市场。炮制中某成分的取舍,分量多寡的确定,炮法的炒法等等对外界绝对保密,在家庭内部也只单传长子长孙,或择优相传,承继者要遵从家训,数百年来从未违例。这种适应当时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保密家规为当时许多传统产品的制作者所共有。曾有某些药厂截获马龙眼药药方,大喜过望,如"方"炮制,终不得其法屡试屡效,无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