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老虎
面老虎又叫面蜡虎,是用小麦面粉掺入糯米粉制作成龙、凤、小猪、小羊、小狗、蛇、马等多种动物形象,蒸熟,涂上各种颜色,花花绿绿,或憨态可掬,或形象逼真,很有民俗风韵。
制作面老虎关键是防腐、防止开裂,所以掺入了防腐剂和糯米粉,制作过程中使用剪刀、竹签等工具,经过揉面,捏、剪、压、粘、搓等动作。面老虎做成后,一般在庙会上销售。人们买几个面老虎,一是图个吉利,二是觉着好玩。现在,西付集乡杨村面老虎制作工艺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有名气。
捏面人
旧治乡中范庄的马秀生,人称“大名府面人马”,精通捏面人工艺。利用糯米、白面掺揉各色染料和蜂蜜,蒸熟,做成面坯待用。捏制的时候,通过揉、搓、粘、拉、拽、挑等技法,几种颜色搭配使用,做出戏曲人物、小猴子、仕女、渔翁等数十种逼真的造型,再用竹签、梳子、针等工具,勾勒出眼睛、手指、发型等细微的部位。面人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神态逼真。马秀生厚道慈祥,经常在乡村庙会上现场制作,也到明清古城销售,深受群众和游客喜欢。
东屯风筝
古书中记载风筝叫做,每年春天,风和日丽,放风筝成为一种陶冶情操的乐趣。大名有制作风筝的工艺,尤其是沙圪塔镇东屯的风筝,曾经带动了周围很多村庄从事这一产业,并且把风筝卖到了国外。
制作风筝要先插骨架,用竹篾儿和铁丝,捆绑成蝴蝶、老鹰等造型,然后糊上棉纸。绵纸上画着五颜六色的图案。制作风筝讲究风筝两侧的大小、重量对称,对称才能使风筝飞得更高。制作风筝需要用刀具破开竹篾儿,用画笔勾勒图案,用剪刀裁剪棉纸。风筝做好了,在骨架上系好风筝线,另一端系在风筝线柺子上,就可以去放风筝了。
草编
大名县的草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名县地处黑龙港流域,肥沃的土地最适合小麦生长,每年的芒种时节,金色的麦浪随风翻滚,一望无垠。大名草编以大名县的小麦莛秆为原料,经过精心选料、拔莛、浸泡、掐辫等十几道复杂的工序编织而成。在大名县乡村,曾经在茶余饭后随处可见掐辫子的老人、妇女。辫子经技术人员的巧妙设计和工人的精心加工和熏染,编制出洁白、柔韧、光亮的各种草帽、草蓝、草盒、草垫、地席、茶垫等生产、生活用品。传承人王群英把辫子制作成工艺美术品,畅销海内外。
掐辫子
掐辫子是草编工艺中的起始环节,原材料是小麦秸秆,我们称作麦秸莛儿。选择小麦秸秆最上端的一节,也就是长有麦穗儿的,细而长的秸秆。掐辫子的时候,根据麦秸莛儿的粗细进行挑选分类,然后用水浸泡,让麦秸莛儿变得有韧性,就可以开始掐辫子了。先把两根麦秸莛儿折弯,变成四根,夹住另外三根,把手中的麦秸莛儿变成两组,一边四根,一边三根。把四根这组最边缘的一根麦秸莛儿,从紧挨着的麦秸莛儿背后别过去,另一组变成四根,再依次别过来,就这样简单地重复着这个过程。一根麦秸莛儿用完了,再续一根,压在将要用完这一根麦秸莛儿的下面。以此类推,两只手或快或慢,不停地重复千万次,手中的辫子越来越长。编好的辫子,从手掌到胳膊弯,一圈圈盘起来,十圈为一挂。一挂辫子完成了,等待小贩来收买。
掐辫子几乎是全民运动。尤其是老人和女孩子,除了吃饭睡觉,一双手几乎一直在不停地掐辫子。农家日子靠的是勤快,晚上或者农闲时节,人人手里不闲着,反正掐辫子不影响聊天。你如果闲着,那叫享清福,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不掐辫子会被打上懒惰的标签。所以,掐辫子成为那个时代的一大风景。掐辫子的时候,用塑料布包着麦秸莛儿,夹在腋窝下,不断地从里面抽出一根来,手里的辫子银蛇一样舞动。
荆柳编
在农耕时代,家家户户劳作需要用筐、篓、簸箕、簸箩、笆、提篮、箩头、笊篱等工具,大名县群众就地取材,利用路边的荆条、柳条、桑条、高粱秸秆、玉米皮、苇子等材质,编织成一件件精美的工具。尤其是荆条和柳条编制。
荆条韧性强,直接编制成筐、篓,一般采用平编、纹编,经纬分明,交叉进行,最后勒紧边沿。而柳编是选用粘柳的柳条,去皮,根据粗细编织成精巧的小型工具。在过去,荆柳编是一门手艺,集市、庙会上有专业的交易市场。随着社会的发展,荆柳编制品逐渐被铁制、塑料的工具所替代,但是作为一种工艺品,仍然深受群众喜欢。
小磨香油
大名府小磨香油以芝麻为原料,用石质小磨和独特的传统技艺加工而成。据说小磨香油在大名有三个源头。
清光绪四年(1878年),南关回民杨殿魁从山东东昌府请来一位磨油师傅,合伙在大名城内西街(与羊市街口相对处)开设了香油坊。磨油技师干了三年要回家,杨殿魁带着礼物盘费一路送行。磨油技师受了感动,至半路途中,将磨油秘诀告诉了他:“馏到的芝麻,搅到的油”。就是炒芝麻炒熟,要用木掀扬凉,芝麻越凉油越香;搅油时要搅熟,越熟出油越多。杨殿魁掌握了技术,独立经营小磨香油坊,名气越来越大。
另一起源是在大名西北儒家寨。儒家寨东街村民张俭的先祖,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迁民过来时带来磨香油石磨,在儒家寨开办张家香油坊。张家当时制作的小磨香油“香飘五里”,人称“五里香”。明嘉靖年间经大名在朝为官的吏部侍郎吕本忠推荐,张家“五里香”小磨香油向皇上进过贡,深得嘉靖皇帝赞赏。嘉靖帝赏赐张家一块匾、一盘磨。张家小磨香油的出名,带动了当地的小磨香油加工业发展,明朝时期在泰山行宫庙前的“堡子城南门外(儒家寨历史上曾称堡子城),建有八大家小磨香油坊,分别为张家、李家、甄家、陈家、田家、刘家、申家、赵家,一直延续到清代。
三是老堤南村。任太升在整理祖上的资料时发现,他的祖上在宋代就开始榨香油了,把大名县榨香油的历史向前推了一千年。他的祖上世世代代在杭州经营油坊,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对任家的香油赞不绝口,御笔书写“香全城”。如今,任太升在老堤南村建厂,注册了“香全城”商标,产品畅销大江南北。香全城已经成为居家必备的调味剂,淋一滴香全城,不仅满口生香,而且有养颜功效和开胃、润肠、通便等医用价值,备受人们的青睐。
滴溜酒
滴溜酒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浓香型白酒。
相传唐代武则天时期,狄仁杰来魏州(今大名)做刺史。魏州的酿酒业非常发达,酿酒作坊有几十家。其中张氏酒坊酿造的“滴溜酒”名气最大。张家蒸出的酒从竹筒里面一滴一滴流出来,称作“魏州滴流酒”。狄仁杰很喜欢滴流酒,入朝为相,把魏州滴流酒献给女皇武则天。武则天饮了魏州滴流,赞不绝口,连说真是“天下美酒”,把魏州滴流酒封为皇宫御酒。张家对狄仁杰感恩戴德,曾经把酒名改为“狄留”酒,意思是狄仁杰留下的美酒。后来狄仁杰的儿子在魏州祸害百姓,老百姓推到了狄仁杰祠堂碑,张家作坊把“狄留酒”恢复为“滴溜酒”。一千多年来,滴溜美酒制作工艺传承不变,酒香袅袅陶醉了几十代人。
烤花生
大名县卫河以东是沙壤土质,适合花生生长。群众每年广为种植,畅销全国,大名县成为中国花生之乡。在大名民间,流传着烤制花生的工艺。有就地取材的沙土炒花生、盐水浸过的咸焦花生仁、油炸的脱皮花生仁等,味道多达十几种。尤其是沙土烤花生最为流行,成为过年过节家家必备的待客零食。
炒制方法很简单。在铁锅里先把沙土炒热,放进带壳的花生,用刀铲不停翻动,让花生均匀受热。沙土的热度高,散热慢,待花生七八分熟,用筛子筛除沙土,花生变凉,即可剥皮食用。用手指轻轻搓捻,去掉红衣,嚼起来又焦又脆,唇齿生香,回味无穷。(选自《大名府》第12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