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机收花生,笑翻乡邻!”
秋天的中原大地,总是充满了一种神秘的色彩。在周口,农民们热热闹闹地争抢着玉米;而在新乡的延津,又爆出了一条关于花生收割的新闻,声称不允许农民使用机械收割,只能手工收割。据媒体报道,近日有视频流出显示,当地的工作人员回应称领导检查,担心扬尘会影响过往车辆的视线。然而,当地部门回应称这是个别人员解释误导造成的误解。当地村民表示,从10月15日起,已经恢复机械收割。尽管当地部门解释称这起事件是由投诉引起的,并非领导检查,但是网友们普遍表示怀疑。因为视频中有群众多次询问如何收割,想要了解具体的禁止收割天数,但工作人员一直没有明确的解释,这让人怀疑所谓的“引导错峰作业”。无论起因是什么,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想象力实在太丰富了。延津县今年的花生种植面积达到了60万亩,而且天气随时都可能出现变化,一旦下雨,这60万亩的花生可能就要报废了。即使所谓的“错峰作业”,也是纯属想当然的。
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秋天是他们与大自然争夺时间的战斗,稍有耽搁就可能损失惨重。而且,包括知名品牌“鲁花”在内,延津县还有许多花生油企业都在等待原料进厂。摘取花生首先要使用机械翻地,然后再使用机械将花生摘下来,这个过程中确实会产生扬尘,短时间内会导致空气中PM10的浓度增加,对区域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过去的新闻报道显示,近年来,当地一直在治理花生收割的扬尘问题。2019年,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发布了《河南省花生机械化收获作业扬尘治理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花生剥壳加工必须在室内进行,禁止露天作业。指导意见还提到,支持新型低扬尘花生作业收获机械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以长期有效地控制扬尘问题。据报道,2019年10月,河南三门峡市还专门举办了花生机械化收获扬尘治理现场演示会,对比了装有降尘装置和未装降尘装置的设备,让与会者亲身感受了降尘机械的作业效果。
这让人感到困惑,既然从2019年开始,当地已经广泛推广装有降尘装置的花生摘果机械,还用财政支持新型低扬尘机械的研发和应用,为什么在4年后收花生时还会有大量的扬尘呢?难道是绿色农机具不好用?还是推广不够?即使降尘装置的普及可能需要时间,当地也不能轻易停止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治理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而不是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不是虚假的口号,而是紧紧依附在他们的具体生产生活活动中。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随意牺牲人民的利益。许多人还记得,在2019年,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城管局以影响空气质量检测数据为由阻止农户使用机械收割小麦,要求他们必须用手工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事后,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发布通报,明确指出这种做法与中央的要求和环境保护的初衷背道而驰,是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自欺欺人的行为,是****和官僚主义的体现。
然而,多年过去了,某些官员却放过了小麦,又盯上了花生,这种政令的反复令人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