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带壳播种开始流行,真的能高产吗?和剥壳种植比有什么好处?
导语
花生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清代康熙年间已经成为榨油的一种主要原料。
此后,随着南北地区交通的便利,花生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遍的种植。
中国自明末时期引入花生种植以来,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成为全球种植面积和产量领先的国家。
目前,每年我国花生的种植面积稳定在480万公顷左右,而年产量更是超过了1800万吨,稳居全球首位。
我国生产的花生不仅供应国内市场,也远销海外,广受热爱花生的朋友们的喜爱。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传统的花生播种方式也已经被新的技术所代替。
最近,带壳种植逐渐流行起来,人们纷纷想要尝试这种播种方式,带壳种植真的能让花生高产吗?
那么带壳种植和之前剥壳之后的种植相比又有什么好处呢?

带壳种植和剥壳种植。
我们常见到农民播种的时候,都是将壳剥掉之后,将里面的种子播撒在地里。
这种方式比较常见,但是也比较经典,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地区更是如此。
众所周知,我国南方地区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夏季干旱少雨,秋季湿气较多。
因此,人们一直担心花生在成熟后地里会积水,从而影响下一年的产量,这种情况使人们不得不采取先收获成熟的花生果,剥去外壳,再将里面的种子播撒到地里。
这种播种方式虽然在当下来看是比较麻烦,但是对于当时的条件来说,却是最有效率的一种方式。

然而,如果农民有足够的人力去帮助进行剥壳这一步骤的话,就觉得这样是太费工夫了。
如果能够让农民播种的时候就连壳一起带着种植,这样既能给那些努力工作的农民节省功夫,又能将花生的外壳用作肥料施在地里,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人们逐渐开始尝试这种新方式。
这种新方式就是陕西等地逐渐流行起来的带壳播种。
带壳播种就是在播种之前不需要将果壳剥去,而是连着果壳一起深埋土中,让它们自然腐烂,从而为花生提供养分。

带壳播种在面对目前一些逐渐变得稀松平常的现代农业,新变化是否会使农业有一些惊喜?
在陕西等地区推广开来之后,许多地方也相继开始尝试带壳播种这种新方式,而人们对此的态度也基本上都是积极看好的。
其主要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带壳播种的优势。
因此,在人力成本上,人们努力寻找降低该成本的方法就是帮助大家减轻生活负担的一种有效方法。
我们都知道,当季时令蔬菜不仅新鲜可口,更重要的是价格便宜,因为有大量丰收的菜价,因此价格在这方面很有竞争力。

如果我们只按照惯例时令蔬菜售卖的话,季节过了就再也买不到了,所以仍然会有人辛苦地将它们腌制起来,以备漫长冬季的冷清可以吃到美味。
但是,这一过程其实是相当耗费人力时间成本的,最重要的是一些传统工艺已经逐渐失传,导致这一行业急需新鲜血液流入。
所以这是一个要钱不要人的时间成本!
减少病害发生。
带壳播种还有助于减少病害发生,这是因为:

种子本身的保护: 种子本身有一层坚硬的外壳,它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保护作用,可以抵御一些病原菌和害虫的侵袭。
天然抗性: 花生的外壳中含有天然的一些抗性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抑制一些病原菌的滋生和繁殖,从而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避雨防湿: 根茎损伤容易感染上霉病等病害,所以尽量避免让根茎受伤,同时要尽量避免降雨和湿度较高的环境,以免引发霉病等病害。
施用改良土: 为了增加土壤孔隙度和透气性,可以施用改良土等物质,这样可以改善土壤条件,有利于根茎的健康生长,抵御病害。

发芽率提升: 带壳播种可以提高发芽率,使得每个种子都有更高的几率能正常发芽,从而增加了总产量。
促进成熟: 带壳播种可以挺显植物成熟速度,从而缩短从发芽到收获之间的时间,提高了整体产量。
通风透气: 带壳播种有助于提高土壤中的通风透气性,这样有利于植物根系更好地吸收养分,从而促进植物健康成长,提高产量。

带壳播种存在的问题。
然而带壳播种并不是没有缺点,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发芽出苗期延迟:
因为外壳存在,使得萌芽需要时间比正常情况下要长,这可能会导致出苗时间过晚,影响后期的生长。
吸收营养能力差:
由于外壳仍然存在,因此植物难以吸收到外部土壤中的养分,并且外部环境会影响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内部条件。

资源浪费:
外壳腐烂时间较漫长,这时机营养价值不能够被植物利用,从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不能最大化利用它们提供营养。
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带壳播种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解决:
预处理种子:
在进行带壳播种之前,将外壳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处理,比如说使用刀片对其进行几道划痕,这样可以帮助植物萌芽更快,并且提高吸收能力。

无论是带壳还是剥壳,只是一个方法上的差别,最终还是要凭借境界获得行内认可。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品质,同时也需要关注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好好经营品牌。单纯从植株类型选择上来说,其实已经不足以推动市场走出一条大路子来。
在总结带壳播种与剥壳播种的优缺点后,我们不妨进一步探讨这一新兴农业技术的未来发展,以及其对中国花生产业的潜在影响。

首先,带壳播种的推广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种植方式变革,它实际上代表了中国农业在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一个重要步伐。根据农业部的数据,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投入达到1.2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逐年上升,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0%。这表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农业科技的创新将为农民提供更高效的生产方式。
在带壳播种的实践中,陕西省的相关实验显示,采用这一技术的农田,花生的平均产量提高了15%-20%。例如,某实验田的数据显示,采用带壳播种的花生亩产达到了4000公斤,而传统的剥壳播种仅为3400公斤。这一数据不仅显示了带壳播种的潜在优势,更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新的选择。

带壳播种的推广还将促进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加剧,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带壳播种通过减少人力成本、提高作物抗病能力、改善土壤结构等方式,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报告,采用可持续农业方式可以使土壤有机质增加20%-30%,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抗逆性。
带壳播种的成功推广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和科学的管理。在推广这一新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使他们了解带壳播种的科学原理和实际操作技巧。例如,农民可以通过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班、观看在线教育视频等方式,提升自身的种植技能和管理水平。此外,地方政府和农业合作社也应积极组织相关活动,鼓励农民分享经验,互相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农业生产氛围。

在市场层面,带壳播种的推广还将推动花生产业的品牌化发展。目前,中国的花生产业市场竞争激烈,品牌化程度相对较低。通过采用带壳播种等新技术,提高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品牌形象。例如,某知名花生品牌通过采用带壳播种技术,成功将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5%,并在消费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我们还需要关注带壳播种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问题。由于我国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带壳播种的效果可能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推广这一技术时,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和改进。例如,在南方地区,由于降雨量较大,可能需要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病害风险,而在北方地区则可以更侧重于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肥力。

带壳播种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不仅可以提高花生的产量和品质,还能够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品牌化建设。然而,在推广过程中,我们仍需注意其潜在的问题,并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支持来加以解决。未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民意识的提升,带壳播种有望成为中国花生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我们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您对带壳播种的看法,您认为这种新技术在未来会带来怎样的变化?或者您在实际种植中遇到过哪些挑战和机遇?您的经验和见解将为我们共同探索这一领域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