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听到一个冷笑话,让我在这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双倍寒意。究竟是个什么冷笑话呢?
一颗绿豆掉进了海里,被一只鲨鱼吃掉了,你猜,这只鲨鱼变成了什么?
答案是——
“绿豆沙”(绿豆鲨)。
不过这小小的绿豆,还真是能让你“凉”下来。怎么回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说说绿豆。
绿豆,又叫青小豆、植豆,古称菉豆。含有淀粉、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和功能性低聚糖、黄酮类化合物和豆固醇等功能成分。简单来说就是绿豆是一种富含营养而且有很多用处的食物。绿豆味甘、性凉,能帮助我们清热解毒、解暑除烦,还能增强免疫力。所以上火的时候,就可以来一碗绿豆汤下下火,“凉”一下啦。
这绿豆除了对身体有很多帮助,在语言中也有点“作用”。
我们都见过绿豆,从个头上来说,它小小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用绿豆来比喻一些东西很小,比如人们常说的“芝麻绿豆官儿”就是指这个的官职并不高,还有“心眼绿豆大”就是比喻一个人心眼儿小得就只有绿豆那么大了。
从颜色上说它是绿色的,有一种苍蝇个头较小,头部又是绿色的,所以就叫它“绿豆蝇”。在东北地区,如哈尔滨,绿豆就是“绿豆”。但是因为“绿豆蝇”这样的苍蝇总是会发出“嗡嗡嗡”的声音,就会有东北人用“绿豆蝇子”去形容一个人很烦,太多话了。如果有一天,有个东北人对另一个人不耐烦了,可能会说“别(东北话中音似“拜”)吵吵了,跟个绿豆蝇子似的,嗡嗡的”。
在于都方言中,绿豆可以说是“绿豆”,也可以说是“青豆”。这个“青豆”的名字也得于绿豆的颜色,就像绿豆的别名“青小豆”一样。不过要是到了这个地方就要注意啦,这里说的“青豆”很可能就和大多数地方说的像豌豆的那种“青豆”是不一样的。而在扬州、长沙等地方言中,绿豆被叫做“绿豆子”,可以说是非常直接了。
在牟平、洛阳、贵阳等地的方言中,绿豆还是叫“绿豆”,不过音同“路豆”,也就是说和绿豆的古称“菉豆”很相似,古时候绿豆被称为“菉”或者“菉豆”。“菉豆”这种说法是很早就出现了,在《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六》中便有“小菉豆税,每亩与减放三升”。除了指代绿豆,“菉豆”还是端砚的一种,因为此砚有眼如绿豆而得名。
在成都这样鼻音边音不分的方言里,绿豆音同“怒豆”,读的时候还会加上儿化音,听起来还是相当可爱的。不过在南宁方言里,如果在“绿豆”后面加上“儿”那可就是另一种意思了。“绿豆儿”在南宁话里指的是一种羽毛呈绿豆色的小鸟。除此之外,绿豆在大部分地方还是被叫作“绿豆”的,不过读音上都有属于自己方言的特色。
前面我们说过这个绿豆有多种功效,对人体有很多好处,而且绿豆的确美味。香甜解暑的绿豆汤、口感软糯绵密的绿豆糕、细腻爽滑的绿豆沙,每一样都深得人心。但我还是要提醒大家,再好吃也不要贪嘴哦,毕竟绿豆是性凉之物,还是适度为好,尤其肠胃不好的朋友,更是不宜多吃的。
主审:阮桂君 本期执行主编:李倩芸
作者:李倩芸 编辑:刘书辰
图源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