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河南南部农村,还没有煤球的概念,烧火靠的主要是麦秸杆、玉米杆、高粱杆、黄豆杆、绿豆杆和棉花杆等,其次就是去野地里树下刨出来的树根。

数九寒天里,学生娃们不知道啥叫暖气,也没有煤球炉子在教室里取暖,零下六七度,外面刮大风,教室里刮小风,屋里屋外一个温度,娃们都冻得两条鼻涕虫成天挂着,小手经常是乌紫乌紫的肿着,冻疮摞着冻疮。

跟着就有机灵的小孩想出好办法。找着一个茶杯粗的小铁罐,靠近罐口边缘相对位置各打一个眼,一根铁丝穿过去,一个有提手的小罐就成了。

上学前,在小罐里下层铺上一半高度的锯末,上面再铺上一层硬柴烧过的红红的余烬,挎在小胳膊上,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烤火神器了!

锯末在火罐里慢慢燃烧,基本上也能管上半天了。有调皮的孩子还会埋几颗玉米粒进去,于是,安静的自习室里,有时会突然响起啪的一声,那是玉米开花了。

那时候有小火罐的同学,是大家羡慕的对象,于是大家都纷纷效法,如法炮制,一时成为潮流。

作为业余级别的山寨小火罐,其最大的缺点是作为提手的铁丝很烫手,提久了也勒手。

而奶奶的火罐就是专业级火罐了。陶制的,像个小圆筐,顶上一道粗粗的横梁跨过去,拎起来不勒手,也不烫手。横梁两边,奶奶的小脚的长度刚刚好能够横搭在罐沿上,奶奶就经常揣着手,脚搭在火罐上烤着脚。

要是我放学了去看奶奶,她就把火罐给我,让我烤烤手,烤烤脚,直到整个人暖和起来,再给我爆几颗玉米花儿。

现在想起来,那样的冬天,不曾冷过,全是暖洋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