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打乌米
说起乌米,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植物百科上说,乌米,也叫植物黑穂病,是一种食用真菌,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一般生长于高粱,玉米,黍子等上面,味道鲜美,可食用。
乌米是我小时候孩子们最爱的美味,现在的孩子大都没见过,一来呢现在的种子改良或转基因已没有了乌米,再者就是农药的残留让人有也不敢吃了。
每年的农历六月中旬,正是茑飞草长,庄稼抽穗扬花的季节,这是一年中孩子们最快乐的季节。河中洗澡捉鱼,野地里抓蚂蚱逮蛐蛐儿,上树掏鸟窝捉迷藏……,只要不上学整天在外面疯跑。这时候,地里的乌米也长成了。
打乌米,不知道为什么叫“打”呢,应该是"掰”才对,管它呢。现在打乌米才是最重要的事。
大人们是不让小孩子们去打乌米的,一则是危险,野地里有蛇,还有其它的野生动物伤害到孩子。二是怕孩子们祸害庄稼。所以,想要吃到美味的乌米必须的想些办法才行。
盛夏的中午,太阳毒辣辣的晒着,天空中没有一丝丝风刮过,就连最活跃的蛐蛐儿也停止了欢唱,躲在荫凉处歇息。劳作了一头午的大人们吃过午饭也早早的开始午休,躲避一天中最热的时候。
田野中无大人看守,孩子们便活跃了起来,三五个约在一起,悄悄的出发了。
要说最好吃的乌米还得数高粱乌米,短短的,胖胖的,包在翠绿的叶子里,掰下来,一层层剥开,外皮灰白,大人拇指粗细的乌米便露了出来,迫不及待的咬一口,浓郁的香味儿便在舌尖上流转。乌米好吃但不容易采到,盛夏的高粱地里闷热难当,而乌米又长在高粱的顶上,一棵高粱只能结一只乌米,所以得扬起头来仔细寻找,细长的高粱叶子划得人脸上生疼,再加上汗水流下,着实难受。即使是这样也阻止不了美味的诱惑。
完整的包在叶子里的乌米最好,露出一点点头的次之,而完全长出来的乌米又干又黑已经不能吃了。那些吐穗稍晚点的高梁经常被孩子们扒开一条缝窥视,这样会影响粮食的产量,为了够到看到高粱项端是不是乌米,孩子们会把高粱慢慢的弯下来,这个季节的高粱正是疯长拔节的时候,一个不小心“啪”的一声,一棵高粱就断了。这也是大人们不让孩子们打乌米的重要原因。
相对于高粱乌米的稀罕,黍子的乌米就相对容易的多。此时的黍子长得和孩子们的高矮差不多,而且黍子的乌米一簇一簇的,也容易辩认。虽然不及高粱乌米肉厚浓香,黍子乌米也是清香宜人令人爱不释手。只不过个头要小,只有筷子粗细,但一口一个吃得也是不亦乐乎。玉米乌米真的没有吃过,一是大人们告诉你说有毒,小孩子胆子小不敢尝试。二是玉米地太大了,接天连地,贸然进去肯定晕头转向,一旦在里面迷了路麻烦就大了。
打够了乌米,小伙伴儿们便来到河边的树荫下,一边乘凉一边看谁打的乌米最多。嘻嘻哈哈打闹中不知不觉吃到打起了饱嗝。看看彼此嘴边脸上吃的乌黑的模样,又赶紧跳进河中洗得干干净净。
乌米,小时候粗鄙之物听说现在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有蒸乌米,乌米炖鸡,乌米炒肉等等。听说还价值不菲,究竟是不是小时候的味道也没尝过,但只要一想起小时候的趣事,打乌米肯定是让人最难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