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脱了壳叫大黄粘米,又耐旱又扛饿,五形人该怎样吃?
大黄粘米,即五谷中的黍,又称为黍米、黄米、糯秫、糯粟、糜子、粘稷。

黍子(大黄粘米)仔实偏穗图片
黍,是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诗经》中有名的诗句:“硕鼠硕鼠,莫食我黍”的黍,指的就是黍米。

诗经图片
黍,是禾本科植物黍的种子。其分为两种。桔秆上有毛、偏穗、种子黏者,称为黍。桔秆上无毛、散穗、种子不粘者,称为稷。前面讲过,小米在古代也称为稷。所以,古代的稷,包括小米(谷)和不粘的黍。
黍,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杆直立,单生或少数丛生,高60~120厘米,杆上有节,叶片线状披针形,圆椎花序,长约30厘米,分枝具角棱,开2朵小花,仅第二朵小花结成仔实,结好仔实后成穗。仔实成熟时穗下垂。黍(大黄粘米)的穗,是偏的,稷的穗是散的。《诗经》中的黍离,指的就是黍中的稷,它的穗是散离的。

黍中的稷散穗图片
黍,也是我国的本土品种,距今已有8200多年的栽培历史。比小米的栽培历史还长1000多年。
黍,缺点是产量低。
黍,优点之一是生长期短且耐旱。一般在每年5月的大暑节气开始种植,到9~10月秋季就能收获。特别是在干旱的年头,黍,是古人粮食的保证。
黍,优点之二是扛饿。

大黄粘米图片
黍的仔实,分白色、黄色、红色和黑色,分别称为白黍米、黄黍米、红黍米和黑黍米。
黍的特点,是煮熟后具有粘性。就粘性而言,红色的黍米粘性最强,黑、白黍米的粘性次于糯米,黄黍米的粘性居中。黄黍米去皮后,就是我们常说的“黄米、大黄粘米。”
红黍米,用来煮粥最好。
黑、白、黄黍米可用来包粽子,特别是端午节最为盛行。
大黄粘米,是北方人们最为常用的主食。经常是把大黄粘米磨成面后做成糕。将大黄粘米和上水,直接上锅蒸熟的,叫面性糕;用油炸熟的,叫炸糕。糕里面加上大枣或蜜枣或是馅料,蒸时在底部辅上一层红小豆的,北方叫年糕。
大黄粘米糕,特别的饱腹耐饥,俗称扛饿。在河北蔚县,流传着一首歌谣:“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荞面饿断腰”。意思是黄米糕吃饱了,可以走四十里地不感觉饿。莜面能走三十里地,而荞面就只能走十里地了。
黄米糕,在古代还是黄土高原地区秋天打谷敬天常用的祭品。
北方著名的小吃“驴打滚儿”,就是用大黄粘米做成的。
除了上述常见的吃法、用法之外,大黄粘米还普遍用来酿酒。

黄米糕图片
大黄粘米,也是一座微型的营养库,也含有人体全部必须氨基酸,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是古人最基础的主食。只是因为产量低,性粘腻碍胃,加之后来引进了小麦等高产品种,使得黍米在主食中的应用地位逐渐下降。现代生活中,大黄粘米实际上已经成为只占辅助地位的食物了。
大黄粘米,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药,味甘、性温,主益气补中。由于其性温,多吃会使人生热而产生烦燥现象,导致人的火气大。
红黍米,味苦、性微温,主咳逆,藿乱,止泻,除热,止烦渴。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传承下来用黍米治病的良方如下:
1.治男子阳萎:大黄粘米二两,煮成稀粥,和酒同饮,发汗至足即愈。
2.治心痛日久不愈:大黄粘米淘汁服用。
3.治骨关节脱臼:用大黄粘米粉,铁浆粉各半斤,葱一斤,同炒存性,研成末。用醋调服三次后,水调入再加少许醋贴之,大效。
4.治小儿鹅口疮,不能吃奶:红黍米嚼汁涂搽。个人经验,加些白糖效果更佳。
5.饮酒不醉:红黍渍以狐血,阴干。饮酒时,取一丸置舌下含之,使人不醉。
大黄粘米,属于温性食物,可以增热伤阴,从而导致人体先天阴阳血气寒热平衡态发生改变,产生热盛为主的多种疾病,如现代的脑中风、心梗、糖尿病、胃肠病等。
因此,对于质性阳热的巽卦木形人、火形人、金形人来讲,不宜多吃。但对于震卦木形人、土形人、水形人,则可以多吃一些。这就是一物一太极的辩证法。同一种食物,不同的人有适宜有不适宜。因此,要想保健康、得长寿,把大黄粘米吃对了,也是一种智慧。
——本文转载于本人公众号《五形人治未病》,更多五形人治未病相关内容正在公众号进行连载,欢迎阅读、收看、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