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畜牧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2-01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秦以前,华池以牧业为主。汉代牧业甚为发达。《汉书》载:“归德有堵苑、白马苑,郁郅有牧师苑官。”《史记》云:“北地有戊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唐宋时转为半农半牧,元代以牧为主,明清农牧结合。至民国初,畜牧仍很发达,又据有关资料记载:“二将、城壕、柔远等川,水草丰茂,最宜畜牧,农家多兼牧业,以牛羊为主,羊群大者有三百只,猪户户畜之,售于西安、三原等地。牛、驴、骡、马农户悉畜之,各地举行骡马会日聚售,亦多出境。”
  1940年华池被陕甘宁边区政府划为草原畜牧区。1942年全县养羊16.04万只,户均30只;大家畜1.96万头,户均4.7头。1943年至1948年全县共组织随军驮运牲畜104.89万头(次),运送军粮、草料,为支援抗日和解放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共和国成立初,国家采取鼓励和扶持政策,全县畜牧业生产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农业合作化后,羊畜成为集体生产资料,一度增长较快,1956年全县大家畜达到3.05万头,养羊13.5万只。随后受大跃进“一平二调”和“文化大革命”中大抓畜牧战线阶级斗争、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等影响,全县畜牧业多年处于徘徊发展之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所有牲畜、羊只等折价分配到户,按户划拨饲草地,群众饲养积极性提高。1987年起,发展以养羊为龙头的商品支柱产业,建立生产基地,畜牧业经济开始向商品生产转变。1991年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全县大力实施科学养畜,立草为业,规模化养殖,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畜禽良种化程度提高,出栏加大。2000年末,全县存栏大牲畜5.14万头,羊22.41万只,猪3.57万头,鸡24.61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418.2吨,鲜蛋产量738.3吨。畜牧业产值2794.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8.2%,农民人均牧业收入526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1%。
  

第一节 机  构
  

行政机构
  

  民国初期,归庆阳县农建局管理。1934年至1936年3月,县境先后成立赤安、赤庆、华池三个县级苏维埃政府,均设立经济委员,管理畜牧。1936年3月后归华池县苏维埃政府粮食部管理。1937年10月后归县抗日民主政府二科管理。1939年9月归四科管理。1944年春,复归二科(财粮科)管理,1945年4月又复归四科管理。1954年春,归经济建设科管理。1957年5月成立畜牧科,同年12月并入农业科。1958年4月,并入庆阳县农业科。1962年1月归县农业基本建设局管理。1968年4月归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管理,是年12月归农业服务站革命委员会管理。1970年10月撤销农业服务站革命委员会,归农业局管理。1979年5月归农牧局管理。1980年1月农、牧分设,成立畜牧局,属全额拨款科级行政单位。2000年有职工17人,其中干部13人。下设畜牧兽医站、草原站。
  

事业机构
  

  县畜牧兽医站 1953年3月成立,初称兽医防治站,编制5人,设站长1人,站址县城中街18号。1958年4月华池并入庆阳县,改为柔远兽医防治站,1962年1月更名为华池县畜牧兽医站。1968年并入农业服务站革命委员会,1972年3月恢复,属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1997年10月改为差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2000年有技术干部15人,其中高级兽医师2人,兽医师5人,助理兽医师2人,技术员6人。下设19个乡镇兽医站。
  县草原工作站 1980年1月成立,编制6人,设站长、副站长各1人,属全额拨款副科级事业单位。2000年有技术干部16人,其中农艺师、兽医师、助理兽医师各1人,技术员2人。
  县九窑口家畜改良站 1971年省农业局成立庆阳地区山庄良种猪场,隶属地区农业处,场址山庄公社尚湾大队算帐沟生产队九窑口。1974年4月移交华池县管理。1984年改为九窑口家畜改良站,属自收自支副科级事业单位。1998年底有职工13人,其中干部1人,技术员2人。耕地200亩,窑洞9只,房屋12间,家畜厩舍120平方米,固定资产31万元,流动资金12.5万元。1999年4月被县兴华筑路有限责任公司兼并,改称兴华肉牛育肥场。
  乡镇兽医站 1958年1月成立南梁、悦乐、元城公社兽医防治站,当年4月县兽医防治站改为柔远公社兽医防治站。1962年1月柔远公社兽医防治站更名为县畜牧兽医站,南梁、悦乐、元城公社兽医防治站更名为畜牧兽医站,同年成立乔河公社畜牧兽医站。1965年4月成立五蛟、城壕公社畜牧兽医站。1966年10月成立山庄、林镇、紫坊畔、柔远、坪庄、白马、乔川、上里塬公社畜牧兽医站。1980年5月成立庙巷、李良子、王咀子、温台、定汉公社畜牧兽医站。1981年8月坪庄畜牧兽医站更名怀安畜牧兽医站。1983年11月公社畜牧兽医站全部更名为乡镇畜牧兽医站,属自收自支股级事业单位。1997年10月改为定额补贴事业单位。2000年,全县19个畜牧兽医站有技术干部42人,其中助理兽医师1人,技术员41人。建筑面积2260平方米,固定资产2.86万元,流动资金5.86万元。
  

第二节 草场资源
  

牧草品种
  

  县内牧草品种有5科百余种。
  栽培牧草 3科10多种,主要有:
  紫花苜蓿 别名苜蓿、紫苜蓿,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期长达几十年。一般亩产鲜草750~1500公斤,高者2500多公斤,营养丰富,品质好,是各类家畜的上等饲草。境内种植历史悠久,各地均有分布,为栽培牧草当家品种。
  沙打旺 别名直立黄芪、麻豆秧,多年生草本植物。耐寒耐瘠薄,适应性强。一般亩产鲜草1000公斤,种子成熟很少,青草适口性差,干草各类家畜均喜食。1980年引进,境内均有栽培,北部居多。
  红豆草 又名驴喜豆、驴豆、驴食豆,多年生草本植物。抗旱能力较强。栽培利用3~6年,亩产鲜草1200~1300公斤。1984年引进,中南部、北部小面积栽培。
  串叶草 多年生草本植物。不受气候、土壤影响,生长快。生长期12~15年,亩产鲜草1万~1.65万公斤,蛋白质含量高,羊畜喜食。2000年引进,庙巷、林镇等乡小面积栽培。
  聚合草 别名紫草、紫草根,多年生草本植物。抗寒性强,产量高,营养丰富,稍做加工,适口性较好。80年代初引进,东部零星栽培。
  草木樨 又名马钱子、马苜蓿、香苜蓿、甜三叶草。一年生草本植物,有白花草木樨和黄花草木樨。耐寒耐旱,产量高,蛋白含量近似苜蓿。晒制成干草可提高适口性。境内零星栽培。
  箭舌豌豆 一年生草本,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易于消化,各类家畜均喜食,种子可作饲料。为优质高产牧草,北部地区栽培面积较大。
  燕麦 别名铃铛麦、有皮燕麦,俗称羊羔草,一年生草本。抗寒耐旱,抽穗后刈割调制成青干草,草质柔软,营养丰富,适口性好,亩产鲜草500公斤左右。是各类家畜冬春季优质饲草,县北地区均有栽培。
  谷子 一年生草本,既是粮食作物,又是优质牧草。抗旱性能强,营养丰富,适口性好,各类家畜均喜食,作为饲草一般在五六月份播种,是马、驴、骡秋季使役期的主要饲草。境内均有栽培。
  野生牧草 有百余种,面积较广的有:
  本氏针茅 俗名蓑草,旱生植物,多年生密丛禾草。生长季及枯草季各类牲畜均喜食,但不耐践踏。境内均有生长,阳坡较多。
  短花针茅 多年生密丛禾草,属典型的喜暖真旱生植物。幼嫩时草质柔软,营养价值高,羊及大牲畜最喜食,果实成熟后芒易伤家畜,适口性降低。多分布于黄土丘陵顶部。
  大针茅 多年生密丛禾草。属中旱生植物,耐旱性较差,较耐寒。质地较粗,羊不喜食,开花前后为大牲畜的好饲草,结实后饲用价值降低,多分布于阴坡。
  赖草 多年生根茎型禾草,多生长于农耕地边缘,幼嫩期羊畜均采食,抽穗期刈割晒干后,是冬季大牲畜的较好饲草。
  白羊草 俗名白草,多年生根茎疏丛型禾草。多分布于阳坡及水分适中地域。既可放牧,又可割草,开花前及枯黄后均为牛羊的好饲草。
  黄碱草 多年生草本,是根茎疏丛型禾草。多分布于子午岭地区阴坡和潮湿低洼区域。家畜喜食,割制的青干草是家畜的好饲草。
  芨芨草 俗名席芨,多年生密丛禾草。耐旱耐盐碱,饲用品质较差,幼嫩期家畜均采食。西北部沟底及近沟坡地居多。
  茭蒿 多年生草本,中旱生植物,是优良牧草之一。多分布于阳坡和阴坡上。家畜均喜食。
  茵陈蒿 多年生草本,旱中生植物。境内均有生长,以黄土梁峁顶部、南坡、西南坡向最多。春季为羊的最好饲草,晚秋霜后家畜也喜食。
  冷蒿 俗名白蒿子,小半灌木。广旱生植物。其营养丰富,羊畜均喜食,西南及东南坡地较多。
  阿尔泰紫菀 旱生植物,多年生草本。耐旱力极强,适应性广。枯青草家畜喜食。境内均有分布。
  乌拉甘草(甘草)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季节和秋霜后,家畜喜食。境内均有分布,以西部为多。
  达乌里胡枝子 俗名枝儿条,中旱生植物,耐寒、耐旱,适应性强,营养价值较高,各类型草地均有广泛分布。家畜喜食,是催肥增膘的优良牧草之一。
  狼牙刺 小灌木,广泛分布于阳坡、半阳坡的中上部。叶和嫩枝羊最喜食,境内均有分布。
  柠条 又名小叶锦鸡儿,旱生植物,落叶小灌木。羊喜食其叶、花、果及当年枝条。境内均有分布。
  无茎萎菱菜 多年生草本、耐旱植物。其花羊喜食,且更新能力强,多分布于山地东、北坡及较平坦梁峁顶上。
  

天然草场
  

  全县草地面积为248.6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3.1%,其中天然草地224.51万亩,占草地面积的90.3%。因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西部地区(乔河、庙巷、乔川、元城、怀安、白马、五蛟、上里塬、王咀子、悦乐、李良子)平均亩产干草49.6公斤,利用率70%~90%,平均利用亩产干草量为41.2公斤;东部地区(紫坊畔、南梁、林镇、柔远、温台、城壕、定汉、山庄)平均亩产干草100.5公斤,利用率30%~70%,平均利用亩产干草量为63.3公斤。县内每年可生产干牧草272258.5万吨,利用量188042万吨。其中西部地区166.8万亩,可产干草82816万吨,利用率83%,利用量68721.5万吨。东部地区188.5万亩,生产干草189442.5万吨,利用率63%,利用量119320.5万吨。
  天然草场适宜载畜量为45.02万个羊单位,平均每百亩草地载畜12.41个羊单位。2000年实际载畜量为54.8万个羊单位,超载21.7%。西部地区超载,东部地区载畜量不足。
  

牧草种植
  

  人工种草 县境牧草种植历史悠久,汉代即开始种植紫花苜蓿。共和国成立前紫花苜蓿、禾草农户普遍种植,并有调制青干草习惯。1950年至1959年,全县年均种植紫花苜蓿0.36万亩,禾草1.2万亩。60年代初引进草木樨,生产队人工种植多年生牧草、一年生禾草最高年份1968年0.75万亩。70年代,提倡草田轮作,牧草面积增加。1974年全县种植多年生牧草首次突破万亩,1978年多年生牧草留存面积为12.2万亩。1980年全县种植多年生牧草3万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工种草由集体种植变为农民个户种植。1980年至1982年国家在老区建设资金中给本县安排12.8万元作为种草补助经费。1983年贯彻胡**总书记视察庆阳时提出的“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指示,实行“谁种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可以折价转让”政策,全县共给农户划拨集体“三荒地”152.4万亩,户均80亩。1983开始,国家先后共投入本县专项资金156.85万元,扶持种植紫花苜蓿、沙打旺、红豆草39.13万亩。1986年全县种草百亩以上农户发展到90个,千亩以上村108个,万亩以上乡15个。1987年全县多年生牧草留存面积达到51.88万亩。90年代人工牧草种植以乔川、元城、白马、怀安、乔河、庙巷、紫坊畔7个半农半牧乡为主。1999年秋,贯彻***总理视察甘肃时提出的“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当年全县示范区退耕还(草)0.11万亩,每亩补助粮食100公斤,现金20元。2000年北部半农半牧区退耕种植多年生牧草7万亩,占全县种植总面积的70%,全县多年生牧草留存面积24.12万亩。
  飞播种草 1980年7月县内首次在乔川宝山岭试验飞播沙打旺成功,成苗面积3376亩,占设计面积63.4%,用柠条围栏713亩。1981年至1987年农牧渔业部和甘肃省畜牧厅每亩投资5元,连续7年在乔川郭庄岭、箭杆岭、大西岭、碾子梁、三道湾,元城高旗沟梁、怀安谢庄梁、白马菩萨山、悦乐乔湾梁,共飞播45架(次),成苗面积3.94万亩,占设计面积47.4%。县草原站制定了播区管护制度,与农户签订管护合同。春季禁止放牧,秋季刈割晾晒堆垛,供羊畜冬季补饲。1984年9月甘肃省畜牧厅委托甘肃省饲草饲料技术推广总站,在本县召开全省飞播现场会。同年,在全国飞播牧草工作会议上本县受到农牧渔业部表彰奖励,1985年8月,本县被评为全国飞播中原片协作组先进单位,受到表彰。同年,本县飞播种草获庆阳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1990年6月下旬又在城壕马掌、庙巷东背梁分别飞播2架(次),播种沙打旺0.94万亩,因持续干旱,成苗率差,播种失败。1991年7月22日继续在温台背峁飞播2架(次),成苗2682亩,占设计面积61.1%。
  

第三节 畜牧业经营体制
  

私有制畜牧业
  

  封建地主所有制经营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县境封建地主占有大量牲畜和羊只,依靠土地、雇工饲养、份养、伙喂等形式残酷剥削农民。民国时期,紫坊畔塌儿掌地主胡开申一家有大家畜100多头,羊1000余只。贫苦农民份养地主牛、羊,三年本利对(如羊第一年份出20只,第三年东家挑好的赶回40只)。租用地主耕牛,一年每对牛交租粮2石,有的更高。白马区三乡王瑞滋租地(带牛)给袁公礼,耕牛一年每对牛交租粮5石。伙种、包地租亦有严重剥削,一般地主出土地、牛羊,收获四六分成,地主占六成。土地革命时期,县境先后将地主、土豪劣绅的羊畜没收分配给贫苦农民。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1945年《华池县土地租赁暂行办法》规定“依牛对包的租额,好牛1年1石5斗,次牛每年1石为原则”,减轻了地主、富农对贫苦农民的剥削。1947年至1950年2月,全县完成土地改革,封建地主占有的土地、大牲畜、羊只等多余生产资料被分配给贫苦农民。至此,封建地主经营体制解体,新的生产关系确立。
  农民个体所有制经营 1934年县苏维埃政府建立后,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制定颁发畜牧业政策和法令,保护农民以户为单位自主经营畜牧业。共和国成立初,继续实行牲畜农民私有、自繁自养政策,政府以贷款形式扶持农民购买役畜、种畜。农业合作化后,农户个体养畜受到限制。1964年前社员养自留畜按核算单位下放时大牲畜数量的5%~7%控制,主要用于居住偏远农户的驮水、推磨、碾米;自留羊每户不超过2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羊畜承包到户,鼓励农户个人养畜,个体经营畜牧业发展迅速。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畜牧业
  

  集体经营 1956年,初级农业合作社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后,将农民个体经营的大家畜、羊只作价变为集体生产资料,以农业社为单位,将大家畜合槽喂养,羊只合群放牧,统一提留饲草料、安排使役,确定专职饲牧人员,定额管理,饲养放牧、繁殖、肥料均订有制度,饲牧人员依据饲牧数量、积肥评工记分,畜牧收入纳入共同分配。1958年人民公社化,强调“一大二公”,大牲畜、羊只转为公社所有,由高级社合并后的大队统一经营,社队之间,队与队之间可以平均调配,部分地方还将社员的自留羊畜甚至猪收没或折价归公社所有。1961年春,开始纠正无偿平调问题,大牲畜根据并队基数,求出比例,按实有牲畜分到队,羊只按并队时带进数量归原队。增值部分,按人均比例分配到队。1962年,在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的同时,牲畜、羊只所有权亦下放到队。是年底,推行分槽喂养和“五定一奖”包产奖励制度,本县选户包养和分户喂养的生产队占到98%以上。由于政策稳定,饲养管理条件改善,全县一度下降的畜牧业生产得到较快回升。1964年至1965年“社教”运动中,将分户喂养的大家畜陆续收归集体大槽喂养。60年代后期,开始提倡社队兴办养畜场,全县先后办起山庄公社畜牧场,悦乐、五蛟、上里塬公社养羊场,南梁公社牛场,队办猪场最高年份1971年达到578个,存栏猪6487头。
  承包经营 1980年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至1982年,全县生产队经营的大家畜、羊只折价后,按人口全部固定到户,承包经营,分散管理。所有权归集体,羊畜折价全部挂账。社、队集体办的羊、牛及猪场也开始承包经营,后逐步降价处理,至1985年大部分停办。
  

国营畜牧业
  

  1955年省畜牧厅投资建立东华池马场,县级建制,由省畜牧厅和庆阳专区双重领导,以饲养良种马为主,农牧综合经营,当年购进本地马6匹,牛53头。1957年先后从山丹军马场购回良种蒙古马352头,从各县购进牛208头,当年存栏马438头,牛507头,绵羊1600只,山羊888只。1959年移交子午岭农垦局管理,时有耕地3.5万亩,马620头,牛1074头,驴2头,骡4头,绵羊3206只,山羊5021只,猪1000头。1962年1月交华池县管理,改称东华池牧场,同年11月,划归省农垦局陇东分局管理。1966年3月移交林二师二团一营经营。1972年6月划给长庆油田指挥部管理,被改建为6处家属“五·七”农场。1984年移交华池林业总场所属东华池、豹子川、大凤川、林镇林场经营。2000年共存栏大家畜375头,羊9978只,猪265头,鸡740只。
  1971年甘肃省农业局投资新建华池县山庄良种猪场,场址九窑口,先后购回新淮、巴克夏良种猪饲养。1974年有各种良种猪44头,大家畜10头,其中牛7头,驴3头,山羊100只,耕地200亩,房屋68间,窑洞20孔,职工16人。同年,移交本县管理,以繁育良种畜禽为主。1991年存栏良种绒山羊672只,瘦肉型猪25头,良种鸡440只,年产种蛋1万枚,向周边群众提供良种羊120只,猪70头。1998年存栏绒山羊536只,瘦肉型猪12头,良种鸡120只,提供良种羊130只,猪80头。
  

第四节 畜禽生产
  

畜禽品种
  

  本县畜禽有68种,168个品种。
  马 1种,14个品种:当地土种马(属蒙古马血统)、改良马;引进河曲马、蒙古马、山丹马、岔口驿马、三河马、门源马、伊犁马、哈萨克马、前苏联速步马、卡拉巴依马、卡巴金马、重挽马等。
  驴 1种,4个品种:当地土种驴、庆阳驴;引进关中驴、佳米驴等。
  骡 1种,分驴骡与马骡2个品种,均为地方种。文献载:雌驴与雄马的杂种叫马骡或駃騠,雌马与雄驴的杂种叫骡。当地人称雌驴与雄马的杂种为驴骡,反之为马骡。本地以前者为多,力大耐用,少疾病,比马骡更具适应性。
  牛 1种,10个品种:当地黄牛(属蒙古牛血统)、改良牛;引进早胜牛、蒙古牛、秦川牛、西门塔尔牛、利木辛牛、柯斯特罗姆牛、荷兰黑白花奶牛、前苏联黑白花奶牛等。
  羊 分绵羊与山羊2种,20个品种:
  绵羊,1种,8个品种:当地土种绵羊、改良羊;引进环县滩羊、新疆细毛羊、甘肃高山细毛羊、小尾寒羊、萨福克、特克萨尔等。
  山羊,1种,13个品种:当地子午岭黑山羊、青山羊、白山羊、陇东改良绒山羊;引进鄂尔多斯绒山羊(内蒙绒山羊)、盖县绒山羊、横山绒山羊、河西绒山羊、中卫沙毛山羊、安哥拉山羊、波尔山羊、萨能奶山羊、关中奶山羊等。
  猪 1种,15个品种:当地土种猪、八眉猪、杂种猪(内**、巴克夏等与当地土种猪杂交种);引进甘肃黑猪、甘肃白猪、巴克夏、内**、荣昌猪、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汉普夏、约克夏、北京黑、新淮等。
  兔 1种,13个品种:当地肉兔、中国家兔;引进中国白兔、西德长毛兔、安哥拉长毛兔、力克斯兔、獭兔、大耳白兔、新西兰白兔、青紫蓝、日本大白兔、哈尔滨白兔、安阳灰兔等。
  犬 1种,8个品种:当地土种狗、杂交狼狗;引进武汉DT狗、藏狗、内蒙肉狗、德国牧羊犬、哈巴犬、狮子狗等。
  猫 1种,当地家猫。
  鸡 1种,15个品种:当地土种鸡、杂种鸡(九斤黄、莱航等与当地土种鸡杂交种);引进九斤黄、莱航鸡、伊洲褐、乌骨鸡、北京鸡、澳洲黑、芦花鸡、星杂288、白洛克、苏州黄、静宁鸡、苏秦3号肉鸡、西晒斯肉蛋兼用鸡等。
  鸭 1种,3个品种:当地土种鸭;引进陕西白鸭、陕西灰鸭等。
  鹅 1种,2个品种:当地土种鹅及引进陕西鹅。
  蜜蜂 6种,6个品种:当地中蜂、土蜂;引进卡尼鄂拉蜂、意大利蜂、德国黑蜂、高加索蜜蜂等。
  珍禽兽 9种,9个品种:引进食火鸡、美国七彩山鸡、鹌鹑、鹧鸪、珍珠鸡、美国肉鸽、水貂、银狐、荷兰猪等。
  

饲养数量
  

  牛 为县内主要役畜,以蒙古黄牛为主。
  黄牛 中华民国前,县内黄牛发展缓慢,品种混杂质次。陕甘宁边区时期,政府提倡发展养牛,1939年华池存栏黄牛1.75万头,占大牲畜总数的53.1%,1943年占大牲畜总数的57.9%,1949年全县存栏1.24万头。农业合作化时期,存栏年均保持在1.73万头,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存栏开始下降。1962年落实繁殖奖励政策,开放集市交易,黄牛存栏逐渐增加。70年代,县、社、队积极投资办牛场,1979年存栏为1.36万头。1980年后,养牛开始从单一役用向商品生产转化,养牛农户逐年增多。1987年全县黄牛存栏首次突破2万头,达到2.07万头,占大牲畜总数的41.53%,养牛专业户、重点户大量增加。最高年份1996年存栏2.61万头。2000年存栏2.04万头,占大家畜总数的39.7%,有规模养牛户133户,存栏609头。
  奶牛 50年代末期,东华池马场、县兽医防治站先后引进荷兰黑白花奶牛3头,在县城扶持两户奶牛专业户,繁殖母牛犊1头,日平均产奶50公斤,供应城镇居民40户。2000年山庄新建奶牛场,引进奶牛10头,为附近居民及县城供应牛奶。全县奶牛存栏14头。
  驴 是农村生产、推磨、碾米、运输主要役畜。1939年存栏1.03万头,1949年全县存栏0.59万头。农业合作化后,集体饲养量多年稳定在万头左右。1980年推行家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饲养数量迅速增加,最高年份1995年存栏2.38万头。2000年存栏1.74万头,占大家畜总数的33.9%。
  马 以蒙古马为主,具有乘挽、驮运等役用性能,是农业运输和军用的基本动力,多为富户人家饲养。1943年存栏139头,1949年增加到700头。1956年为1500头。60至70年代存栏保持在900头左右。1982年首次突破2000头,最高年份1996年存栏3457头,2000年下降到1500头,占大家畜总数的2.9%。
  骡 共和国成立前存栏较少,1949年仅有200头。1956年存栏500头,60年代保持在400~600头,1979年增加到0.3万头,1990年增加到0.75万头,2000年存栏1.21万头,占全县大家畜总数的23.5%。
  猪 本县养猪历史悠久,遍及农家。1949年存栏0.74万头,户均0.86头。1957年全县存栏1.18万头,户均1.5头。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数量一度下降,1960年仅存栏0.35万头,户均0.4头。1962年后,政策放宽,饲养量开始上升,1969年存栏1.65万头。1970年后大抓养猪积肥,兴办集体猪场,公私养并举,翌年存栏达到3.98万头,户均3.1头。80年代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农户饲养量增加,最高年份1996年4.6万头,2000年存栏3.57万头。
  羊 是本县畜牧业主要畜种,生产历史悠久。1939年全县存栏23.67万只,其中山羊16.31万只,绵羊7.36万只。1949年全县存栏下降到6.85万只。共和国成立后,养羊生产稳步上升,1957年增加到14.16万只,1963年后落实繁殖奖励政策,1966年存栏首次突破20万只。最高年份1979年达到24万只,其中山羊19.37万只,绵羊4.63万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群众急于添置大牲畜,养羊生产徘徊不前,1986年下降到14万只。1987年养羊被列为全县“支柱产业”,提倡户种百亩草,养百只羊,大力发“羊财”。翌年全县养羊户由1987年的33.5%上升到40%。2000年存栏22.41万只,养羊农户占总农户的25.6%。
  鸡 民国前县内户户养鸡,但总量较少,1949年存栏1.97万只。1957年增加到3.22万只,1963年放宽政策,存栏增加,1970年存栏6.9万只。1978年后,市场开放,蛋、肉需求量大,饲养量逐年增加,1990年上升到17.72万只。2000年存栏24.61万只。
  兔 50年代农户零星饲养,1957年全县养兔500只,1970年存栏1900只,1980下降到358只。80年代开始,养兔业发展较快,1986年存栏3768只。90年代呈下降态势,2000年仅存栏800只。
  蜜蜂 县境农户有养中蜂的传统。1958年养蜂1300箱,1963年下降到1100箱,1964年后逐年回升,1983年全县养蜂1599箱,主要分布在山庄、南梁、城壕、定汉、温台、林镇、紫坊畔、白马等乡。2000年全县养蜂2200箱。
  特种养殖 县内特种养殖始于1998年,当年存栏肉鸽100只。2000年全县养肉狗160只,肉鸽200只,七彩鸡、珍珠鸡、乌鸡343只。
  

  表6-4-1

全县历年畜禽存栏数量表

单位:头、只

 

年 份

大家畜
存栏

其  中

生猪
存栏

羊只
存栏

其  中

鸡存栏

兔存栏

山羊

绵羊

其中
细毛及
改良



1949

19200

12400

5900

700

200

7400

68500

41800

26700

 

19700

 

1950

19900

12800

6200

700

200

7600

78500

48800

29700

 

2020

 

1951

20800

13200

6600

800

200

8700

83300

51600

31700

 

21300

 

1952

23600

15400

7200

800

200

9400

101700

66400

37100

 

24200

 

1953

27600

18500

8100

800

200

12300

105300

80800

44500

 

25100

 

1954

27500

16700

9100

1400

300

10100

133400

89300

44100

 

27000

 

1955

28400

17300

9500

1200

400

11100

155660

107400

48200

 

24000

 

1956

30500

18100

10400

1500

500

12500

135500

96800

38700

 

28600

 

1957

29300

17300

9100

2300

600

11800

141600

103000

38600

100

32200

500

1958

23100

13700

7700

1100

600

8700

153900

110100

43800

300

16800

900

1959

23100

13100

7800

1500

700

8800

178800

127700

51100

800

12200

800

1960

20000

11600

7400

1300

600

3500

185200

134100

51100

1100

11500

600

1961

18000

11800

5400

1000

600

4500

169200

125700

43500

1300

35300

500

1962

19400

11600

6100

1100

600

9500

180800

133700

47100

800

47700

1000

1963

18300

10500

6600

800

400

9400

161500

154500

27000

200

50500

1600

1964

21700

12200

8000

1000

500

10500

188000

157900

30100

500

51500

1600

1965

22900

13100

8000

1300

500

13000

187000

155500

31500

200

58000

1500

1966

24000

14000

8200

1300

500

17000

208000

174400

33600

400

61000

1700

1967

24500

14000

9000

1000

500

19000

238800

208200

30100

500

62000

1900

1968

25300

14000

10000

900

400

21000

197000

166800

30200

400

65000

1800

1969

26100

14500

10000

1000

600

16500

195000

160900

34100

300

67000

2000

1970

27400

14900

10800

1100

600

25800

224200

190900

33310

800

69000

1900

1971

28800

15700

11200

1200

700

39800

229000

211300

37700

1200

55100

1540

1972

28500

15400

10800

1300

1000

35200

249100

209100

39000

1600

48100

1100

1973

28500

15100

10700

1400

1300

27300

254300

214700

39600

2700

47200

830

1974

28000

14200

10700

1500

1600

24800

260200

220000

40000

4800

46565

1386

1975

27800

13400

10800

1600

2000

32300

260800

220800

40000

3600

69000

1556

1976

28000

12900

11000

1700

2400

35600

218500

183600

34900

3700

55150

1213

1977

29400

13300

11500

1800

2800

33300

232900

196600

36300

5800

55030

1134

1978

30000

13300

12000

1800

2900

32600

233300

193000

40300

5900

59048

764

1979

30900

13600

12500

1800

3000

32700

240000

193700

46300

4900

69938

620

1980

34562

15989

13662

1833

3078

32236

257365

205301

52064

4627

79339

358

1981

36374

16682

14628

1914

3123

30485

234498

188698

45800

246

75800

60

1982

39133

17695

16002

2068

3368

30076

237848

193011

44837

273

79800

310

1983

40092

17674

16394

2250

3774

29981

199709

158416

41293

148

99981

450

1984

42314

17775

17170

2654

4715

31532

106435

73731

32704

383

101833

501

1985

44204

19197

17849

2788

5370

36507

111535

73719

37816

921

105428

962

1986

48255

19656

19588

2980

6031

40861

140243

90251

49992

2431

127371

3768

1987

49946

20745

20220

2764

6217

39990

170255

110090

60165

4425

118919

2429

1988

52394

21405

22307

2697

6985

40643

205630

142192

63438

9501

192900

1000

1989

53812

21657

22431

3693

7031

42337

236136

162903

73233

4977

177000

1000

1990

54682

22303

22125

2778

7476

42013

263249

182760

80489

4660

177200

600

1991

54745

22414

22151

2495

7685

43026

189920

134611

55309

3467

174700

300

1992

64543

21916

21792

3607

8323

43156

194060

134849

59211

3620

176100

600

1993

56094

22351

22422

2633

8688

45460

213711

147316

663953

4233

213400

1000

1994

49194

22900

23321

3134

9839

45975

229585

157801

71784

4179

228000

500

1995

61893

24381

23863

3083

10116

44783

23551

160998

74953

6150

245000

400

1996

66854

26166

23316

3457

10915

46528

244123

167451

76672

7816

246000

100

1997

63152

25587

23156

3134

11257

45687

222973

152679

70294

9240

233000

150

1998

45503

17219

17387

844

10063

36749

228276

157402

70874

10890

163000

190

1999

47358

17382

19263

1006

9707

39535

219433

155089

64344

12300

210200

200

2000

51400

20400

17400

1500

12100

35700

224100

171700

52400

14000

246100

800


   

畜产品
  

  毛 主要有羊毛及少量畜杂毛,羊毛是本县大宗传统出口产品。共和国成立前,产量较低,由商贩收购。50年代初由商业部门收购。60年代开始产量逐年上升,1980年全县产毛804.8吨,其中绵羊毛280.1吨,山羊毛524.7吨。最高收购量山羊毛1975年为38.4吨,绵羊毛1983年为76吨。90年代受市场影响,收购量逐渐减少。2000年羊毛产量为926.6吨,其中绵羊毛360.2吨,山羊毛566.4吨。
  绒 主要为山羊绒,细而柔软,有紫、白2种,以紫绒为主,是本县大宗出口产品。山羊搔绒始于本世纪20年代,由商贩收购。50年代后由商业、供销部门收购。1958年产绒13.1吨,1970年产绒22.5吨,最高年份1975年为32.1吨,1980年后良种绒山羊增加,白绒产量上升,多被商贩收购。2000年产量为42.5吨。
  皮 主要有牛、马、骡、驴、猪、绵羊、山羊板皮等,尤以绵羊、山羊板皮为多。山羊皮为成年山羊或二岁以上山羯羊宰杀后剥取的皮张,所产羔皮光泽度好,明亮美观,品质曾居全国猾子皮之首。绵羊皮除“二毛皮”、“羔皮”外,还有老残羊及羯羊皮,其毛长绒厚,皮板结实,是制作防寒衣料的好材料。50年代后主要由商业部门收购,1962年全县收购皮革3.67万张,其中山羊皮2.95万张,绵羊皮0.72万张。1980年后多为商贩收购。2000年全县产各类皮革2.51万张,其中绵羊皮0.13万张,山羊皮2.3万张,牛皮0.08万张。
  肉 主要有猪肉、羊肉、牛肉、鸡肉等,以猪、羊肉为主。过去群众多在逢年过节或婚丧过事时宰杀自食,市场出售量很少。50年代,商业部门开始收购生猪、活羊、老残牛,生产肉类除保证县内城镇居民供应外,多数外调。1962年全县交售生猪0.06万头,菜羊0.63万只。70年代,全县年均交售生猪、菜羊均在万头以上。1980年后猪、羊逐步退出派购,市场出售量增加,鸡肉产量亦开始上升。1987年全县出栏生猪2.46万头,菜羊3.38万只,牛0.18万头,鸡0.5万只,肉类总产量增加到2051吨。2000年共出栏肥猪3.05万头,羊9.43万只,牛0.32万头,鸡11.42万只,肉类总产量4182.2吨。
  蛋 以鸡蛋为主。共和国成立前农户自产自食。50年代商业部门开始收购鲜蛋,年产量40吨。1965年交售鲜蛋20吨,1970年产量60吨。1978年交售鲜蛋59.2吨。80年代后退出收购,农户市场年出售达到110吨以上。2000年产量为738.3吨。
  

商品基地建设
  

  1977年县内始建畜牧业商品基地,1985年怀安、南梁、紫坊畔3乡分别达到庆阳地区确定的户均交售8公斤鲜蛋基地乡标准。1986年始建悦乐、温台、李良子等5个肉牛育肥生产基地,当年投放适龄母牛252头,其中早胜良种牛52头。1987年开始建立北部7乡绒山羊基地,中南部细毛羊基地,2000年饲养量分别为51600和1500只,提供商品羊分别为8965只和826只。1999年在东部乡建立肉牛基地,2000年存栏肉牛8160头,出栏210头。
  

第五节 畜禽改良
  

家畜配种
  

  传统配种 民间家畜配种俗称“拉桩”,有刁桩、包桩两种。共和国成立初期,仍以民桩户为主,1958年建起柔远、南梁、元城3个公社配种站,引进河曲马、关中驴各2头,共有种畜12头。60年代初,全县有配种站5个,种公畜12头,细毛羊20只,生产队有种公畜284头。民桩户44家,有种畜56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允许社员家庭饲养大家畜,民桩户停止营业,县社配种站成为配种主体。1969年合并机构,县站种畜下放社站管理。1974年社办配种站9处,有种畜51头,生产队有种畜213头,当年购入新疆良种细毛羊、内蒙鄂尔多斯白绒山羊230只,除留部分种羊由社办配种站管理,其余投放到生产大队集体管理。1978年后社办配种站种畜陆续下放到大队、农户承包经营。1983年开始推行国家投资和个人集资相结合,5年引进早胜牛、河曲马、佳米驴等种畜59头。1995年对全县种公畜进行普查,淘汰了一批质量低劣种畜,并挂牌登记,对合格者发给营业执照,统一收费标准。当年全县有民桩户83户,种畜91头,良种公羊80只。2000年民桩户发展到600户,种畜800头(牛600头,驴100头,马100头),种公羊9600只,种公猪95头。当年共授配母畜11125头,占适龄母畜的75.7%。其中授配牛6100头,马375头,驴4650头;授配母羊96320只,占适龄母羊的80%;授配母猪1330头,占适龄母猪的95%。
  人工授精 1957年开始推广家畜人工授精。翌年,训练人工授精员160人,建立11个授精站,当年人工授精大家畜908头,怀胎率90%。60年代大家畜人工授精基本停止,绵羊人工授精延续到70年代。1980年始推广黄牛冷冻精液配种技术,1999年改用细管冷冻精液配种,2000年,冻配600头。
  

品种改良
  

  黄牛 50年代初引进早胜牛改良当地蒙古牛。1956年县兽医防治站引进早胜公牛1头,荷兰黑白花奶牛2头,本交配种,荷兰牛后因改良效果不佳被淘汰。1958年引进早胜种公牛20头。60年代多次引进早胜牛,投放各公社。1974年省地下拨专款调入秦川、早胜牛25头,投放柔远、南梁、山庄、上里塬、城壕、坪庄、元城等公社配种站。1980年开始推广冻精配种技术,当年7月,县兽医站购置液氮运输车1辆,引进西门塔尔肉乳兼用牛冷冻精液,在山庄九窑口配种黄牛28头,受胎12头,产犊9头,成活9头。次年设立南梁、山庄、林镇、九窑口4个冻配输精点,始陆续调入秦川、利木辛、黑白花、丹麦红等良种牛冷冻精液,先后授配当地黄牛4086头,产犊2455头,繁活率64.1%。1988年冻配输精点增加到20个,当年授配母牛1707头,受胎1290头,成活1283头,成活率99.5%。其中西门塔尔144头,秦川934头,利木辛118头,丹麦红87头。后因财力不足,1996年冻配输精点减为6个。1999年首次引进细管冷冻精液配种技术,2000年共改良授配黄牛1084头,良种及改良牛存栏2196头,良种化程度为28%。
  马、驴 共和国成立前,民间自发进行改良。1954年至1955年购进卡拉巴依、速步种马各2头,开始杂交改良当地马。1957年东华池马场从山丹引进良种马352头,进行自繁和改良本地马。1962年乔河公社引进河曲种马1头,当年授配改良本地马60头。1972年从甘南调入河曲种马14头,庆阳驴6头,投放柔远、山庄、悦乐、坪庄、元城、五蛟、上里塬、城壕等公社良种站饲配,当年柔远公社家畜改良站有种马、驴3头,改良马、驴256头。1985年购入河曲种马12头,佳米驴14头,投放28个民桩户,并与县畜牧局签定配种改良合同,要求每头种畜年均授配母畜65头以上。90年代后发展商品型畜牧业,其效能下降,改良随之放松。
  绵羊 1958年购回新疆毛肉兼用型细毛羊30只,在柔远公社五一大队(今城关村)、悦乐公社上堡子大队设纯种繁殖点,开始本地绵羊改良。1963年至1966年共引进新疆细毛种公羊124只,绵改点扩大到8个公社。1970年全县有细毛种羊168只,改良成活杂种绵羊6610只。1979年用人民公社投资款购回新疆细毛羊713只,投放社队,公羊统一管理。1984年至1988年先后引进新疆、陕西、甘肃高山细毛羊2200只,选定农户签定纯繁和杂交改良合同,至1992年全县累计繁活细毛羊及改良羊2.65万只。1992年从山东购回小尾寒羊1500只,投放农户进行纯种繁殖。2000年全县授配改良绵羊6500只,繁活羔羊4550只,繁活率为70%。良种及改良羊存栏1.4万只,占绵羊存栏量的26.7%。
  山羊 1972年从宁夏中卫购入沙山羊25只,开始本县山羊改良。1977年购入辽宁盖县绒山羊28只,投放柔远苗圃纯种繁育。1976年至1977年县供销社购入内蒙鄂尔多斯绒山羊238只(公羊8只,母羊230只),投放乔川、坪庄公社3个生产队。到1980年县内共改良山羊4125只,成年杂种羊羊均产绒263克,比当地山羊提高1倍。1985年至1990年全县先后引进辽宁、内蒙等地良种公羊1800只,选定1380个养羊户,合同改良繁育。1990年绒山羊及改良羊存栏3.91万只,良种化程度为29.1%。1999年至2000年引进良种绒山羊200只,投放柔远等9乡镇188个养羊户;从宁夏购入世界著名肉山羊品种南非波尔山羊种公羊2只,奶山羊12只,新建李良子波尔山羊繁育点1处。2000年,全县改良山羊6.8万只,繁活羔羊2.4万只,繁活率为72%。良种山羊及改良羊存栏4.08万只,占山羊存栏量的23.8%。
  猪 1953年县兽医防治站从西北农学院购入苏联大白猪2头,开始与本地土种猪杂交改良。1956年又从该院购入苏联公、母大白猪各1头,试搞人工授精配种。60年代良种猪主要由商业食品部门引入。1966年县食品公司从四川荣昌、陕西乾县购回巴克夏猪323头,投放柔远、山庄、城壕、悦乐、五蛟、元城等食品站。1972年县食品公司从江苏购回新淮猪70头,分别饲于柔远山根底猪场及部分社队猪场,当年全县有种猪310头。1979年全县养猪基本实现杂交化。1984年购入平凉瘦肉型种猪21头,分别投放到19个乡镇21个种猪户。各乡村养猪专业户还自筹资金先后购进甘肃黑猪、杜洛克、汉普夏等瘦肉型种猪,自发进行配种改良。90年代种猪主要由九窑口家畜改良站提供。2000年全县有种猪506头,当年授配母猪1982头(次),良种及改良猪达到3.2万头,良种化程度为80%。
  鸡 1956年县兽医防治站从西北农学院购入莱航鸡10只(3公7母),进行纯种繁殖,给群众提供少量土法孵化种蛋。60年代末县食品公司新建种鸡场,饲养莱航鸡500只,采用煤油灯、火炕孵化,向群众提供雏鸡。群众还自发地引进九斤黄、芦化等种鸡。1976年从地区购入苏秦3号肉鸡200只,西晒斯肉蛋兼用鸡40只,投放白马公社王沟门大队23个养鸡户。1980年全县养鸡良种化程度为85%。1984年新建两处新法电孵雏鸡场,并从兰州购入星杂“288”鸡400只,投放到悦乐、柔远、温台、庙巷、乔河等乡镇42个养鸡专业户,进行纯种繁殖。90年代先后引进种鸡4200只,种蛋7800枚。部分群众从西峰、庆阳等地购进种雏鸡6600只。2000年全县鸡良种化程度90%以上。
  兔 70年代,县供销、商业部门先后购入安哥拉、青紫蓝、力克斯兔230只,投放给农户饲养。1986年县畜牧兽医站引进安哥拉长毛兔250只,投放上里塬、李良子、五蛟、城壕、元城等乡83个农户。90年代因兔毛价格大幅度下跌,兔改良处于停滞状态。2000年12月从北京引进法系优良獭兔200只,实行科学饲养,纯种繁殖,为农民提供种兔。
  特种动物引进 1998年从四川、湖北购进肉鸽100只,投放柔远镇城关村2户农户饲养。翌年引进肉鸽500只,七彩山鸡125只。2000年引进珍珠鸡、乌鸡343只,由柔远、林镇等乡农户饲养经营。
  

第六节 畜禽疫病防治
  

疫病种类
  

  境内畜禽疫病主要有传染病、内外寄生虫病、代谢病及中毒疾病、普通病4类35种。
  传染病
  布氏杆菌病 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怀孕母畜初发时流产率很高,以后由于自动免疫,流产则逐渐减少。1979年县畜牧兽医站对11个公社,98个大队,1537头牛的血检,检出阳性牛207头,感染率13.47%。
  破伤风 俗称强直病、锁口风、四六风,是由破伤风梭(杆)菌引起的一种创伤性中毒性传染病。以马类多见,猪、牛、羊次之。笼头和鞍具创伤、**、断尾、剪毛、幼畜脐带感染等是本病的诱因。1981年至1989年共发病1102头,死亡918头,致死率83.3%。
  炭疽 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多发于夏秋季,呈零星散发流行。80年代前境内时有发生,后尚未发现。
  鼻疽 是马属家畜共患传染病,病源是鼻疽杆菌。50年代呈散发性,1984年五蛟乡柴沟门检出阳性驴1头,1988年后未发生。
  马腺疫 俗称摆喉、槽结、颡黄。是由马腺疫链球菌引起的马类动物急性、接触性传染病。马对本病敏感,骡驴次之,1~2岁幼马发病最多。县内呈地方性散发性流行,死亡率低。1981年至1989年发病500头,死亡15头,致死率为3%。
  牛放线菌病 是由放线菌引起的一种牛多菌性慢性非接触性传染病,经消化道传染,致死率低。县内零星散发,无季节性。
  气肿疽 俗称黑腿病、呜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反刍畜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1956年县内山庄、城壕、悦乐、五蛟、林镇等地散发流行,发病108头,死亡86头,致死率79.69%。
  粘膜病 俗称牛病毒性腹泻。是由一种含核糖核酸有束膜病毒引发的极易传播的接触性传染病。有急、慢性两种,常发生于冬春季节。1989年在城壕乡余家砭村首次发现患病黄牛1头。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是疱疹病毒引起呼吸道粘膜炎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在寒冷季节呈地方性流行,在本县为新发病。
  牛流行热 俗称牛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低。60年代县境普遍发生。70年代零星发生。1981年至1988年悦乐、五蛟、元城、怀安、白马等地共发病873头,死亡6头,致死率为0.69%。
  黄牛猝死病 是近年使役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突发性疾病,发病突然,死亡迅速,多数病牛在死亡之前无任何症状,在使役过程、役间短时歇息或棚圈内静卧时突发,震颤、惊厥倒地,惨叫死亡。每年3~5月为高发期。1997年王咀子、上里塬乡发病13头,死亡12头,致死率92.3%。
  羊痘 是由PNA型痘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有山、绵羊羊痘之分。50年代初境内均有发生,60年代明显减少,70年代发病又见增多。1981年至1988年柔远、庙巷、乔河、定汉、五蛟、元城、乔川、怀安等乡发病山羊512只,死亡57只,致死率为11.1%。
  山羊衣原体性流产病 由鹦鹉衣原体引发,危害严重,境内均有发生。1981年至1986年全县山羊流产105614只,年均17602只,流产率20%~40%。1984年最为严重,流产32404只,流产率高达44%。
  羊支原体肺炎 又名传染性胸膜肺炎,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60年代初山庄、南梁、林镇、紫坊畔、定汉、乔河、柔远等地呈区域性流行。1962年至1964年发病17824只,发病率43.3%,死亡8373只,死亡率47.0%。1981年疫区7乡23村,发病41091只,死亡12812只,致死率31.2%。
  羊三疫 包括羊块疫、羊猝疽和羊肠毒血症。发病多为绵羊,致死率高,境内呈地方性流行已久。1984年至1989年王咀子、五蛟、乔河、紫坊畔、乔川、怀安、城壕、悦乐、温台、上里塬、柔远等13个乡镇24个村,共发病4969只,死亡4676只,致死率为94%。
  羔羊痢疾 是新生羔羊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病源为B型魏氏梭菌、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及肠球菌混合感染所致。主要危害7月龄内羔羊,以2~5月龄发病最多,死亡率高。境内呈地方性流行,1981年至1989年全县19个乡镇92个村,共发病30911只,死亡16723只,平均致死率为54.10%。
  羊传染性脓疱 俗称羊口疮,是由病毒引起的绵、山羊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唇皮肤和粘膜上发生丘疹、脓疮、溃疡或形成疣状厚痂,影响采食,直接造成死亡。以3~6日龄羔羊发病最烈,多发于夏秋季。境内呈散发性,1981年至1989年庙巷、乔河、怀安等4乡7个村,共发病350只,死亡38只,平均致死率为2.8%。
  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 俗称红眼病。是由结膜炎立克次体和牛嗜血杆菌等多种致病微生物共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羊一般无全身症状,多数可自然痊愈,但常致角膜云翳、角膜白斑和失明,直接造成死亡者甚少。境内呈散发性,1990年至1992年林镇、南梁、紫坊畔、山庄、定汉、怀安6乡14个村,共发病1929只,其中约5%失明,8%因视力减退而落崖滚沟摔死。
  猪瘟 俗称烂肠病。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主要侵害微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出血、梗塞和坏死等变化。有败血型、慢性纤维素坏死性肠炎型及温和型3种,流行广、传染快、致死率高,为养猪业之大敌。50年代初传入县内,1955年在二将川一带发生并蔓延,60年代广泛流行,造成损失惨重。1965年五蛟公社猪场从河南调进种猪2头,数日后死亡,附近群众食用病猪肉后,导致猪瘟暴发流行,五蛟公社城壕大队共养猪827头,发病708头,死亡583头,发病率80.5%,致死率82.5%。70年代呈地方流行性,全县14个公社有10个公社先后发生过疫情,年均因猪瘟死亡800多头。80年代后疫区逐渐缩小,呈零星散发。
  仔猪白痢 是病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10~30日龄仔猪常发病,病程2~7天,致死率低,呈散发性。70年代山庄良种猪场经常发生。1982年至1989年李良子、山庄、南梁、乔川、元城、上里塬、白马、王咀子等8乡,共发病2444头,死亡138头,平均死亡率5.64%。
  猪流行感冒 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上呼吸道传染病,病源为流感病毒。常发于早春和晚秋,呈散发流行。1976年至1980年境内发病较普遍,而死亡较少。
  猪气喘病 又名霉形体肺炎。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一种呼吸道急性或慢性接触性传染病,60年代县商业部门从四川荣昌等地调运种猪时传入。1973年由外地购回仔猪,引起乔川、坪庄等地发病718头,死亡246头。1984年至1985年全县发病233头,死亡55头,致死率23.36%。
  猪胃肠炎 是由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0~12日龄新生仔猪最为敏感,死亡率高,多发于春秋两季。县内属新发病。1989年采用荧光抗体法抽检47头,在城壕、悦乐检出阳性3头,阳性率为6.38%,无临床症状,为隐性感染。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是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病原为支气管败血皮氏杆菌,主要侵害幼猪,县内新发病。1989年采用试管凝集法抽检28头,检出阳性15头,阳性检出率为53.57%,未见临床症状。
  鸡新城疫 又名鸡瘟,是由鸡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呼吸困难、下痢、神经错乱,传播快,死亡率高,呈地方性流行。60年代初境内普遍发生。1974年城壕公社城壕大队引入种鸡,因未检疫致使855只鸡发病,死亡853只。1981年至1989年在城壕、柔远、悦乐、元城、南梁、白马、庙巷9个乡镇19个村共发病27190只,死亡24957只,平均致死率92%。
  鸡马立克氏病 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县内新发病。1989年采用琼脂扩散法抽检鸡100只,在九窑口家畜改良站检出阳性4只,无临床症状,均为隐性感染。
  鸡法氏囊病 是幼鸡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鸡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县内新发病。1989年采用琼脂扩散法抽检鸡102只,检出阳性3只,阳性检出率为2.9%,无临床症状,均为隐性感染。
  雏鸡白痢 是由雏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剧烈下痢为特征,引起大批死亡,县内呈散发流行。1981年至1989年温台、王咀子、上里塬、悦乐、山庄、城壕、乔河、柔远8乡镇35个村,共发病8930只,死亡2197只,平均致死率为24.6%。
  禽结核 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特点是在病变组织中形成结核节性肉芽肿和肝烙样坏死灶,病鸡日渐消瘦,产蛋量下降等。县内呈散发流行,1982年山庄、柔远等地用变态反应法,抽检鸡103只,检出阳性19只,阳性检出率18.45%。
  鸡慢性呼吸道病 是由鸡败血霉形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常见隐性感染,以慢性为主,病程较长,一经发病很难根除,长期蔓延。县内新发病,1989年采用玻板凝集法,在山庄、柔远、悦乐、温台、乔河等乡镇,抽检鸡103只,检出阳性93只,阳性检出率90.3%,无临床症状,均为隐性感染。
  寄生虫病
  羊只胃肠道线虫病 又名黑水泻,各地均有发生。1976年春流行严重,3月份死亡羊9088只。
  牛羊肝片吸虫病 俗称柳叶虫,是肝片吸虫寄生在各种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内引起的。呈地方性流行,多在夏秋两季发生于低洼、潮湿地区。1956年许绶泰教授在荔原堡找到肝片吸虫虫体。1965年庆阳地区畜牧兽医站在二将川进行疫病调查时,检出肝片吸虫。
  羊(牛)矛形腹腔吸虫病 亦称矛形吸虫,是由矛形腹腔吸虫寄生在羊、牛或其他家畜的胆管和胆囊中所引起的,主要危害反刍家畜。1974年兰州兽研所和县畜牧兽医站对悦乐、林镇等4公社调查,羊感染率为99.2%,平均感染强度为890条。1983年县剖检羊7只,感染率为100%,平均感染强度2664条。
  疑似羊脑脊髓丝虫病 俗称羊麻腰病,山庄、南梁、林镇、定汉、紫坊畔5乡呈散发性,多在夏末和秋季发病。患羊病初无力,步态踉跄,最常发生于一侧后肢,偶见同侧两肢,典型症状是两后肢程度不同麻痹,严重时两后肢及后腰部全麻痹,犬坐姿势,终因衰竭或败血症而死,发病率为2.5%。
  羊鼻蝇蚴病 又称羊鼻蝇,是由狂蝇科蝇属羊狂蝇幼虫寄生在羊鼻腔及其附近的腔窦内引起的,主要危害绵羊,山羊较轻。症状为流脓性鼻涕、呼吸困难、打喷嚏等慢性鼻炎症状,病羊精神不安、体质消瘦,甚至死亡。县内发病比较普遍,各乡均有流行。1981年至1989年全县平均每年因病死亡羊900多只。
  羊寄生性胃肠炎 俗称乏死,是由毛圆科线虫为主的胃肠道线虫感染所致,营养不良,气候变化是该病的诱因,多发生于冬春。县内60至70年代尤为严重,后基本得到遏制。
  羊疥癣 是由疥螨科、痒螨科的螨类寄生于羊体表或表皮内所引起的慢性皮肤病,发病面广,危害严重。县内早有发生,60年代广泛流行,造成巨大损失。1963年至1965年全县因此病死亡山羊3.8万只,尤以1963年严重,死亡1.6万只。80年代后发病范围逐年缩小。
  鸡球虫 有艾美耳属柔嫩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和堆形艾美耳球虫5种。县内70年代发现,对雏鸡危害严重,15~20日龄的雏鸡发病率最高,死亡率达80%以上。1989年采用镜检虫卵,抽检鸡粪样94只(份),检出卵囊28只(份),带虫率为29.8%。
  代谢及中毒病
  耕牛骨质软化病 又名拐腿病,是由饲料中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吸收障碍以及维生素D缺乏引起成年家畜的一种慢性病。特征是骨骼软化变形,疏松易碎,产奶量高的母畜和妊娠母畜易发病,县内发生较少。
  牛、羊、猪白肌病 由VE和微量元素硒缺乏引发。特征是骨骼肌、心肌纤维变性,肌肉色淡或苍白色。常发生于羔羊、仔猪、犊牛,也可发生于其他畜禽,尤其对2~6周龄的羔羊危害较大。呈急性或亚急性地方流行,冬春枯草期易发,发病率90%以上,致死率高达100%。县内零星发生。
  萱草根中毒 俗称瞎眼病,是家畜采食萱草(野黄花菜)、黄花(金针菜、黄花菜)等萱草植物引发的一种慢性或较急性全身中毒病。常见于绵羊、山羊,偶见于牛、马,中毒成分为萱草根素,县内零星发生。
  农药、化肥中毒 羊畜食用喷洒农药禾苗、误食硝酸铵、尿素等化肥所致。1976年至1980年共中毒牛羊467头(只),死亡240头(只)。各地零星发生。
  猪食盐中毒 猪吃食盐过度或饲喂含盐成分高的食物(如咸菜、酱油、腌菜水等)引发的一种常见中毒病,时有发生。
  硒缺乏症 是由缺乏硒引发家畜多种组织器官损伤,呈现肌肉营养不良、水肿、出血、渗出性出血、肝细胞坏死、心肌变化坏死等,县内呈散发性。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于1982年至1984年在柔远、城壕、乔川、林镇、山庄5乡对家畜全血、饲草饲料和土壤抽样化验后,将本县划为家畜缺硒病严重病区。
  畜禽普通病 县内畜禽普通病约为发病总数的8.4%,占兽医门诊量的68.2%。普通病死亡占总死亡的1.5%,在普通病中内科病占78%,以消化道、呼吸道疾病占大部分,外科产科占16%,其他病占6%。
  内科病 消化道疾病在骡马主要为胃扩张、大小肠阻塞、肠炎等。70年代前结症为多发病,80年代后已减少。牛羊主要以瘤胃积食、臌气及瓣胃阻塞(百叶干)为常见,还有创伤性网胃炎、心包炎。猪、鸡、兔易发感冒、肺炎、肠炎。二将川马牛羊多发风湿病。
  外科病 以鞍、蹄伤、骨折多发于大牲畜,因去势、断尾、剪毛引起化脓、败血症亦占一定数量,牛羊难产占产科病的3.2%。乳房炎多见于奶牛羊。
  

疫病防治
  

  共和国成立前,县境畜禽疫病防治十分落后,疫病发生,群众往往归咎于鬼神作祟,求神问卜,祈求神灵保佑,造成蔓延流行。只有少数常见病靠长期积累的经验,土法治之。本世纪40年代,县内仅有10多名民间兽医和骟匠从事家畜常见病的治疗和摘劁骟割,畜禽疫病防治处于起始阶段。1941年贯彻《陕甘宁边区政府兽医防治暂行办法(草案)》,白马乡“隔离病畜、掩埋病畜尸体、清扫畜圈”等防治经验被陇东分区推广。1944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牲畜保险委员会,请民间兽医3人参加,帮助群众医治畜病。同年,白马乡组织薰灌羊只,使3000多只羊得到预防。翌年起,常规畜禽疫病防治技术逐步推行。
  共和国成立后,县政府对家畜疫病防治工作高度重视,1951年共用免疫苗注射役畜0.71万头,羊2.68万只,民间兽医采用单方治疗役畜113头,羊1.34万只。1953年始进行牛瘟、大家畜炭疽、气肿疽及猪瘟预防注射。1956年县兽医防治站和陕西吴旗县兽医防治站订立家畜传染病联防协议,共同防治牛、羊气肿疽等传染病。1957年全县用炭疽疫苗注射牛2943头,马464匹,骡91匹,驴1703头,羊726只。用气肿疫苗注射牛2670头,用猪肺疫疫苗注射猪1276口,用炭疽血清治疗猪1420头。组织民间兽医薰灌羊疥癣1200只。在两个农业社用硫化二胺试灌羊313只。1958年修建药浴池14处。60年代初疫病防治工作继续得到加强,1966年共防疫家畜6.5万头(只),用药浴池、石槽、大锅药浴羊15.14万只(次)。1969年县上培训农村“赤脚兽医”和生产队防疫员,健全县、社、队三级兽医网,开展畜禽防疫。1972年全县97个大队均有赤脚兽医,369个生产队均有防疫员,占生产队总数的65.45%。次后对羊畜布氏杆菌病、马鼻疽、寄生虫等采取普检、免疫、淘汰等措施进行防治,效果良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乡、村畜禽防疫网络进一步加强,坚持“因病设防,突出重点,科学免疫,综合防治”的原则,推行承包经营防疫包干,改春秋防疫为春防秋补,重点防治猪瘟、鸡新城疫、畜间布病、马鼻疽、口蹄疫和羊胃肠道线虫、肝片吸虫、猪囊虫、羊只疥癣“五病四虫”。1980年牛气肿疽病得到彻底控制,炭疽、猪丹毒和猪肺疫三种病达到基本控制。1982年用羊三联苗防治山羊2.27万只,用“六六六”药浴驱治羊只体外寄生虫14.95万只,中草药灌羊3.32万只(次),门诊治疗各类家畜0.63万头(次),治愈率90%以上。1983年马鼻疽病防治达到以县为单位考核验收消灭区标准,受到省动物检疫总站的表彰奖励。1985年采用“左咪唑”、“四咪唑”等驱治羊只体内寄生虫,防治7.12万只。1986年开始羊三传病防治研究;推广用氯霉素、土霉素、痢特灵、磺胺脒等防仔猪白痢;敌敌畏熏蒸治羊鼻蝇蚴病,林丹乳油、舒利宝和螨净防治羊疥癣。
  1992年开始实行“因病设防,突出重点,适时注射,综合治理”,防治猪、鸡两瘟和羊只体内外寄生虫病,防疫、驱虫达到了村不漏户,户不漏畜。1993年始用狂犬疫苗注射狗72只(次)。1994年初全县大面积流行马流感,共组织各级兽防人员128名投入防治,及时控制了疫情。1995年始用羊四联苗注射羊3.05万只。1996年用无毒炭疽苗注射各类家畜0.89万头(只),并在元城、山庄、白马、林镇、乔河、柔远等6乡镇483个农户,534头马类家畜鼻疽病进行监测,其结果均为阴性,马鼻疽病已得到净化。1999年4月,个体商贩从疫区贩运猪肉,引发本县猪口蹄疫发生后,全县设立县城南街、悦乐新堡、乔河、林镇4个临时消毒卡,昼夜值班,无害化处理带病猪肉280公斤,捕杀、焚烧、深埋病猪11头,及时扑灭了疫情。2000年共防治牲畜口蹄疫10.76万头只(次),羊驱虫21.47万只,羊只药浴18万只,羊只熏鼻15.3万只,羊痘病防治22.05万只。猪鸡“两瘟”防疫密度分别为95%和90%,达到了基本控制标准。
  

动物检疫
  

  产地检疫 1978年至1982年开展传染性贫血病产地普查,未检出病畜。牛、羊经持续免疫,至1982年布氏杆菌病防治达到国家规定控制区标准。1989年10月,地县联合抽检马鼻疽病,抽检701头,均为阴性,达到以县为单位考核验收消灭区标准。同年,抽查3乡养羊户36户,羊2175只,检出羊疥癣22只,感染下降到1%。抽检猪54头,检出仔猪白痢阳性2头(悦乐镇),占3.7%。1995年抽检4个乡,45个养羊户,羊3321只,检出羊疥癣27只,感染率为0.8%。抽检鸡传染性法氏囊炎285只,检出阳性2只,检出率0.7%。抽检狗狂犬病400只,检出阳性2只,检出率0.5%。2000年抽检家畜1640头,羊1589只,猪51头,均未检出口蹄疫病畜。
  运输检疫 县内运输检疫始于80年代初,分别在县城、悦乐设点检疫。1986年运输检疫大家畜0.23万头,羊450只,肉品5.3吨。后检疫点逐步扩大到林镇、乔河,1992年共检疫各类家畜6764头(只),消毒皮张1.7万张,绒毛10.1吨,运输车47辆。2000年检疫家畜5.24万头(匹),羊4.062万只,猪0.73万头,鸡0.93万只,肉品195吨,消毒皮张1140张,绒毛3.1吨,运输车41辆。
  市场检疫 1980年后市场开放,畜禽及畜产品大量上市,市场检疫由县城、悦乐,扩大到山庄、元城、五蛟、城壕等乡,上市肉品须经检验盖章后方可出售。城乡食堂、肉品营业单位必须具备营业执照、个人健康证和兽医卫生许可证“三证”齐全方可营业,县动物检疫、卫生防疫、市场管理三方联合定期检查。1991年市场检疫肉品2.49吨,检出病肉0.1吨,占0.04%。2000年检疫肉品195吨,检出病肉0.481吨,占0.25%。
  

第七节 饲养管理
  

饲草
  

  县境家畜(禽)饲草来源广泛,主要有农作物秸秆、人工牧草、天然牧草、树枝、树叶等。
  农作物秸秆 包括麦秸、糜草、谷草、玉米秆、高粱秆、豆秧等,历来是家畜舍饲的主要饲草。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家畜饲养量逐年增长,农作物秸秆供需矛盾突出。1957年全县共生产作物秸秆201万吨,利用率70%,占家畜舍饲需求量的61.1%。1966年有34个生产大队缺饲草严重,全县共死亡大家畜421头,羊4060只。1967年全县划拨农户猪饲料地1.5万亩。70年代农作物播种面积扩大,秸秆产量回升。1971年至1981年年均生产各类作物秸秆3820万吨,利用率90%。1979年全县划拨农户饲料地1.9万亩。1987年春全县大旱,占总数70%农户的2.42万头大家畜缺饲草,其中12%羊畜膘情很差,共死亡大家畜780头、羊7979只。当年开始推广地膜玉米覆盖技术,作物秸秆量逐年增加。2000年全县生产各类作物秸秆4951.6万吨,利用率80%,自饲有余。
  天然牧草 农业合作化前县内天然牧草资源丰富,每年刈割青干草用于家畜舍饲补饲。1957年全县贮备青干草1376万吨,占舍饲所需总量的66.4%。60年代起天然牧草成为家畜舍饲的重要补充。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大量开垦荒地,天然草场破坏严重,生产能力下降。据1983年全县农业区划普查,天然牧草地年生产牧草2722.5万吨,可利用率69%。当年结合“种草种树,发展畜牧”,划拨荒山荒坡实行分户管理,开展种草。1997年起,实施流域治理、退耕还林(草)工程,并实行封禁管护,2000年,天然牧草年生产总量增加到35410万吨。
  人工牧草 用于大家畜夏、秋季,羊只冬季补饲,包括多年生牧草、一年生禾草。共和国成立后,全县人工牧草产量逐年增加,1957年总产量0.44万吨,1967年增加到0.98万吨,净增1倍。70年代生产队每年储备干苜蓿用于冬春家畜舍饲,1972年全县共储备0.11万吨。1983年农业区划普查,全县年产优质饲草2.22万吨,2000年增加到14.66万吨。
  树枝、树叶、柠条 用于羊畜缺草期补饲,以柳树、杨树枝叶为主。
  

饲料
  

  精饲料 包括玉米、高粱、黑豆、豌豆、谷子、苦荞、洋芋、萝卜等农作物,麸皮、米糠、洋芋粉渣、豆渣、油渣、醋糟、酒糟、白菜等农副产品。农业合作化后,饲料由集体统一提留。1957年全县留391.4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4%,每头役畜平均27公斤。1980年提留饲料占粮食总产量的5.7%。2000年饲料用量占粮食总产量的14.1%。
  配合饲料 1982年9月悦乐粮管所引进配合饲料加工设备,当年生产鸡、牛、猪、马、骡混合、配合饲料95吨。1985年6月县饲料公司建成投产,建立配合饲料加工点16处,当年生产252.92吨。1990年增加到825吨,2000年下降到400吨。
  

饲草、料加工
  

  青干草调制 每年秋季将燕麦、苜蓿刈割后捆成小捆,在地里基本晾干,运回摞成小垛,供冬季补饲羔羊和病弱羊只,群众称之为“羊羔草”。60至70年代以生产队为单位割晒干苜蓿,每年收贮约800吨,1972年为1069吨。80年代群众每年收贮青干草3.2万吨。1985年宝山岭沙打旺播区共收割沙打旺干草810吨。2000年全县收贮青干草4万多吨。
  青贮氨化饲草 50年代后期,采用土窖密闭青贮饲草,年青贮量少。1985年全县新建青贮窖16个,贮草140吨。1990年增加到420个,贮草3654吨。1991年在温台、悦乐、城壕、李良子等乡首次进行麦草氨化技术示范,建永久性氨化池80个,制氨化袋158个,氨化饲草62.4吨,获成功。2000年共新建维修青贮氨化窖400只,青贮氨化饲草6022吨。
  铡草粉碎 县内养畜农户均备铡子,采用传统加工法把麦秸、谷草、糜草、玉米秸秆、禾草及野草铡成寸段饲喂家畜。全县每年用铡刀铡青草约8661.6万吨,干草2895.3万吨。1971年首次引进铡草机3台,饲料粉碎机50台,开始用机械铡草、粉碎饲草。1987年始引饲料打浆机2台。1986年新建粗饲料加工点71处,加工混合、干草粉950吨,1988年投放饲料加工机械38台(套)。2000年全县拥有铡草机16台,饲料粉碎机178台,饲料打浆机2台,加工混合饲料4000吨,草粉1万吨。
  精饲料加工 60年代前,县内农村对玉米、高粱、糜谷、荞麦等家畜(禽)精饲料用石磨粉碎,效率低下。70年代始陆续引进机械加工设备,加工效能高,质量好。1985年全县新建精饲料加工点5处。1990年增加到69处,加工精混饲料12.85吨。2000年发展到80处,年加工精混饲料3900吨。
  

畜禽饲养管理
  

  大家畜 以舍饲与放牧相结合,青草期以放牧为主,枯草季节除东部地区外,以舍饲为主。舍饲期一般每天喂3~4次,先干草,再用粉碎饲料拌草或用粒料添草喂养1次。农忙使役前必须用粒料与草喂饱,半夜还需添草。饲草枯草期以小麦、糜谷秸秆为主,青草期以苜蓿、禾草或其他青草为主。畜舍冬季以窑洞为主,夏天多用草棚或露天管养。实行集体经营制时,政府对棚圈建设比较重视,大部分生产队都建有集体饲养场。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对大家畜饲养管理更加精细。加之,饲草种植面积增加,精料留量充裕,实行分槽喂养,定时定量,精料细作,少喂勤添,适时饮水,适度使役等,大家畜存栏逐年上升。90年代饲养管理方式继续得到改进,1999年始在乔河、李良子、悦乐、南梁、林镇等5乡镇、7个村新建日光暖棚牛舍63户,建筑面积7468平方米。2000年全县增加500户,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养牛2500头。
  羊只 县内羊只均以常年放牧为主,多为绵、山羊混群。每群100~150只,早出晚归,日饮水1次,早晚乏弱羊只补饲少量精料。共和国成立前,棚圈简陋,管理粗放。1945年春,白马区因管理不善,羊只乏瘦死亡5864只,冻死1023只。农业合作化后,羊只归社,集体修建羊舍,放牧常出现“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现象,繁殖率、成活率不高。1962年春,全县死亡3.78万只,占养羊总数的15.9%,是历年羊只死亡最高的一年。70年代,对饲牧人员实行定数量、定繁殖、定肥料、定工分和繁殖好的年终奖励制度,每年剪毛后药浴、驱虫,伏天生产队派员协助放牧员到河里洗羊,羊只死亡减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承包经营,管理更为精细,尤其重视羊只保胎、接羔、育羔,部分农户购买奶粉喂养羔羊。1990年全县繁活羔羊7.6万只,非正常死亡大幅度降低。1993年开始在庙巷、悦乐镇示范推广舍饲喂养小尾寒羊,2000年全县存栏500只。1999年推广日光暖棚饲养技术,2000年有8户,建棚432平方米,养羊440只。
  猪 以户养为主,一般每户饲一至数头,粗饲料以荞衣、糜衣、胡麻衣为主,精饲料有谷糠、糜子、荞麦、高粱、玉米、豆类及洋芋。饲养方法,母猪产前日饲喂3次不限量,产后日喂4~5次,多为稀食。初生仔猪,日喂4~6次,45~60天断奶出槽,2~3个月**。育肥猪“吊架子”6个月左右,以粗饲料为主,辅少量精料。育肥期以精料为主,煮熟拌成稠粥状饲喂,每日3次,量不限,饲养期1~2月。一般小猪到出栏1年左右,体重在150公斤以上,最高可达250公斤。猪舍多挖敞口小土窑,用木栅或石块围之。1982年开始推广配合饲料。80年代后期川、塬区部分农户开始用砖、料石建猪舍。9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规模养殖,修建砖木厦房猪舍,2000年始建日光暖棚8座230平方米,饲养猪212头。
  小畜禽饲管
  鸡 以户分散饲养为主,每户10多只不等,多为散养,任其在院内或户外自由觅食。鸡窝山区多挖小窑洞,设木架供鸡栖息,川塬区多修小型鸡舍,设有鸡架。精料以秋杂粮、洋芋、麸皮、谷糠为主,粗饲料以青菜叶、苜蓿为主。繁殖以母鸡抱窝孵化为主,一般在3~5月进行。1985年建机械孵化点2处,后废。90年代外地机械孵化雏鸡进入县内市场,一些农户逐步向笼养过渡。2000年全县养鸡百只以上的有100多户。
  兔 县内农户零星饲养,在庭院内背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地方挖窖作舍,长方形或圆形,深1.5米,长2米,宽1米,窖口棚以木棍、树枝,饲草以青苜蓿和野草、树枝、树叶为主,搭配少量菜叶、胡萝卜、洋芋等,一般不补饲。80年代后部分农户改笼舍饲养,管理方便,笼内有草架、食槽、饮水器等。90年代除青苜蓿外,冬春多以粉碎的农作物秸秆、混合饲料及麸皮、玉米面等喂养,仔兔还加奶粉、麦乳精等,以提高成活率,并加强配种,使其一年四季产仔。2000年12月,县陇华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特种养殖场,采用笼舍饲养,现代化先进技术管理(电脑、网络信息),科学配料,纯种繁殖,养兔200只。
  鸭、鹅 县内农户零星饲养,多为散养,管理粗放。
  

 

终审: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