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蔡伦简介】-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今湖南郴州市)人。汉明帝十八年(公元75)入宫为宦。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功升中常侍,后又兼任尚方令 。蔡伦善于分析总结前人经验,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进行造纸,所造出来的被称为“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汉和帝下令推广蔡伦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蔡伦涉权斗自杀身亡。蔡伦改革和推广造纸术,做出很大贡献。造纸术是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化传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2、【古纸年代】-据《后汉书·蔡伦传》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1933年,新疆汉代烽燧亭故址出土古纸,同时,出土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的木简,说明古纸在西汉时期就开始制造了;1957年,西安灞桥发现一叠年代在公元前118年的古纸;1973年,甘肃居延发现两团古纸,年代约为公元前73—前149年;1979年,甘肃敦煌发现公元23年前的古纸遗物;1986年,甘肃天水发现一张绘有天水地形图,年代为公元前2世纪时,西汉早期的古纸遗物。这些考古发现的古纸都是麻纸,说明最晚在公元前2世纪时,古代就开始以麻作为制造纸张的原料了,因此,蔡伦之前的200多年,就开始造纸了。
3、【蔡伦造纸】-据相关考证,古纸在西汉时期就已经问世,古纸是用麻纤维、麻织物制造而成,工艺简陋,所造纸张质地粗糙,书写难度大,那时很难大面积推广应用。到东汉初期,蔡伦对原有造纸术进行改进,采用树皮、麻头、破渔网等纤维原料混合而成,并运用一套完整、规范的工艺流程,造出适合书写的“蔡侯纸”。“蔡侯纸”工艺主要有,一是选料。针对不同的造纸原材料进行精挑细选,确保纸张品质。
二是切料。切料工艺环节需要沤泡原料,即把造纸植物纤维放入水中浸泡,使其脱胶;这一工艺主要是将原料进行分离,运用浸、蒸煮方法让原材料在碱液中脱胶,分散成纤维状态,为后面形成纸浆切成初步纤维状。
三是打浆。打浆就是把植物纤维切碎,捣烂,使其帚化,在打浆之前一般加入石灰水,加温促烂;这种方法是,采用切割和捶捣方法将前道工序的纤维原材料进行切断,对这些纤维状态液体进行纤维帚化,进而形成纸浆。
四是抄浆。也称为捞纸,即使用帘床捞取纸浆,使纸浆均匀分布在帘床上,形成湿纸。在形成湿纸前,纤维帚化的纸浆还不是真正的液体纸张浆,需要渗水把纸浆制造浆液,再用篾席(捞纸器)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形成交织、薄片状的湿纸。渗水将纸浆制造成浆液,还需不断地倒拌均匀。
五是干燥。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来就是可以书写的纸张了。对湿纸进行自然风干,后来又发展为烘干为纸张。
4、【蔡侯纸与古麻纸不同之处】-蔡伦前,纸张粗糙,麻纤维是主要原料,由于捣打得不够烂,纤维成份形成纸浆时,分布不均匀,造成不宜书写,那时麻纸主要用途是包装物品,仅作标识签偶有书写,不能替代竹简、帛类,在文化传播上发挥积极作用。蔡伦不仅改良造纸技术,使纸张品质提高,一举成为竹简、帛类书写材料替代品,由于价廉质高,很快在社会上广泛应用,造纸术也快速推广普及起来,纸张一跃成为文化传播首选工具。蔡伦还首先发明用树皮造纸方法,拓宽了造纸原料范围。
5、【造纸术影响力】-汉朝后,随着造纸技术不断改进和发展,造纸原料范围也不断拓宽到藤、竹、稻草等,纸张品质也逐步提高,不断出现蜡笺、冷金、罗纹、砑花等名贵工艺纸。中国古代造纸术不仅便于文化传播,推动了文化交流,还先后取代埃及纸草,印度树叶,欧洲羊皮,成为世界性的书写材料。中国汉代造纸术影响深远,为世界文明发展、交流做出巨大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