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

养 蚕

文/丁国良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我家就每年养蚕,家里有一亩多桑田,每年养一到两张蚕种,也可增些钱补贴家用。后来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生产队,养蚕的农活每年都在继续。

母亲去街上领回蚕种,刚领回的是隔年的蚕蛾产下的蚕籽,据说一只成熟的蚕蛾可产下几百粒蚕籽,细心观察它的产籽过程,可见蚕蛾扑起翅膀,尾巴在纸上反时针一圈一圈的产子,就成了圆形的蚕种了,刚生下的蚕籽亮晶晶了,很光滑。蚕种要放在恒温中才能过冬,等来春再用。

养蚕也要防病,小蚕的时候要防蚂蚁,这时用石灰撒在蚕台的脚旁,让蚂蚁知难而退。养蚕的用具都要用消毒液喷酒,到二眠的时候还要让蚕儿吃防姜粉。如果得了姜蚕病,那整个蚕儿会传染。那样就会“颗粒无收。”

一般蚕养到二眠,要用匾放到蚕台上喂养,蚕台是用木头做成的,共分十层,可以撑开,也可以折起来。撑开时形成一个三角架子,可以放上十只蚕匾。大约可养一张蚕种了。

在温湿的房间里催育,蚕籽在摄氏二十度就会慢慢孵化,刚孵化的出来的小蚕叫蚁蚕,个头像蚂蚁一样大小,身体黑黑的,母亲用鹅翅膀上的长羽毛,轻轻地把蚁蚕掸到小匾里,为了便于观察,小蚕匾里要放上白纸,小蚕孵化后不久就会吃桑叶了。

母亲会用薄薄的、长长的快刀,把摘来的桑叶切成一丝丝的叶子。用手均匀地放在蚕匾里,每天孵化的小蚕要分开喂养。过两天在蚕匾里放一张较密的绳网,以便分离小蚕、蚕粪和残叶,有时母亲会叫我用两手拉起蚕网的一头,两个人一起把小蚕分离到干净的蚕匾里。因为蚕的脚上有钩子一样的东西,大多数的蚕会抓住网绳子,一起来到新匾里。剩余的“漏网分子”会用筷子把一条条的捡到它们的同伴那里去。捡蚕的筷子两头尖,但头上要削成圆形的,以免损伤小蚕。五天后慢慢长大的小蚕会不吃不动,母亲对我说:“小蚕不吃不动,小蚕在睡觉,等到它醒来时,会脱下它的黑色外衣,换上一件灰白色的新衣裳,这叫头眠。

蚕宝宝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醒了,脱掉了旧衣服,换上了新衣裳,变成了一个小姑娘。这是二眠。这时摘了的桑叶已经不要切碎了,可一张张的铺在蚕匾里,一天需喂七八次。又吃了几天桑叶,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掉了旧衣裳,换上了白衣裳, 这就到了三眠期了。

这时一张籽的蚕从原来的二三匾增加到五六匾,蚕网也大了好多。这时蚕吃起桑叶来会发出像下小雨一样的声音。仔细去观察,会看见蚕的嘴巴是从上到下一刻不定的吃桑叶,会把叶子吃到只剩下叶筋。直到它吃饱为止。又吃了五天桑叶,蚕儿又不吃不动了,这时蚕到了大眠,醒来时变成了又白又胖的大姑娘。

大眠后的蚕几天后就不再吃桑叶了,蚕的身体会变得发亮,蚕的头上下左右晃动,这时蚕要结茧子了,它要繁殖后代。肚子发亮的东西就是吐丝的液体。这时要做草茏让蚕儿上蔟了。

把一个个稻草用铁爪子拉净稻草壳,然后用侧刀侧成四十多公分长的柴段,另外用木榔头把一捆稻草放在石头上打熟。

找一只猪钩(杀猪用的吊钩),能自由摇转。两人合作,一人腰间结一条麻绳,把猪钩的一头勾住麻绳,一人在前面用两手把打熟了的稻草勾在猪钩的另一头,由一人向右摇动猪钩,一人慢慢往后退,把稻草摇成一条绳子。绳子一般要十五六米长,在场上钉上一个木桩,把绳子分成两半,一头套在木桩上,一头用石头压住,以防绳子散开。然后把侧好的稻草匀铺在两根绳子中间,这时一人用两手或两脚压住稻草,一人把绳子结在猪钩上,向左反时针摇绳子,另一人慢慢放开压住的稻草,稻草在地上由于不停的旋转形成了放射状和草笼。绞好的草笼要二人拉几下,在地上掼几次,放在旁边备用。每张蚕种大约要绞十条草笼。

把身体发亮的蚕儿一条条捡出来放在小匾里,用手匀匀地放在草笼上,草笼下要放稻柴壳.防止蚕儿掉在地上.蚕儿自己抓住稻草,在稻草中间晃动着脑袋,嘴里吐出蚕丝,把自己慢慢地包在白色的小房子里,蚕儿吐尽了丝,在房子里无声无息了,最后变成了蚕蛹。做成的茧子两头大中间小。

几天后,白白的茧子一个个挂满草笼。这时用手摇动茧子时,里面有角落角落的响声,这是好茧子,有的蚕中途死亡,体内的液体渗出,成了烂塘茧。也有两条蚕做在一个茧房中,成了双贡茧。双贡茧抽不出丝,出售价格要低得多,所以上蔟蚕儿不能放得太密。摘下的茧子分类后,人们挑着担子买到胡埭乡张村蚕茧收购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