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大皖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大皖新闻讯 稻草可以做什么?以前在农村可以引燃柴火,可以腐熟还田成为天然肥料,加工成工艺品……在黄山市徽州区蜀源村,在徽州村落,村民赋予稻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新生”——扎草龙。
据了解,蜀源非遗“舞草龙”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逢传统佳节时,各家各户都会自发将“五谷之王”的稻草集中起来,用于“草龙”的制作,寓意新的一年取得好收成。
蜀源舞草龙非遗技艺传承人鲍观金:“蜀源草龙的编扎材料必须是当年手工收割的稻草,有一定的长度要求,收割后还不能淋雨,否则容易变黄。草龙的扎制工艺非常复杂,整个过程要用到编、织、绕、缠等多种手法,技巧性很强。”
为传承弘扬蜀源村传统民俗文化,巩固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成果,2月17日晚上,蜀源村开展了舞草龙文化活动。
伴随着阵阵锣鼓声,一条15米长的草龙“盘踞”村部广场,上下起伏,左右欢腾。在大草龙身后,还有一群小朋友举着小草龙在旁侧游走,漫天烟花下,锣鼓声、号子声以及村民们的欢声笑语,更是增添了无尽的热闹气氛。随后,身着盛装的村民们舞着草龙,沿着规划好的路线在村道巷弄中来回穿梭,将祝福送到每家每户。
来自屯溪的胡晓萍特意带着家人,早早来到蜀源来一睹舞龙的热闹,“早就听过蜀源的草龙表演,今天特意带孩子过来,让他从小感受非遗文化的氛围。”
值得一提的事,舞龙活动结束后,脱下节日盛装的鲍观金并没有去休息,而是在一群小朋友的簇拥下,拿起一簇稻草,接过小朋友手中的松散的“小草龙”,熟练地编织起来,这时候的他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补龙人。
黄轩 大皖新闻记者 吴永泉
编辑 陶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