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区大山脚下有座农场,乘地铁前往,肥沃庄稼地充满乡村气息

田地是耕耘农作物的地方,农庄是汇聚田地的场所,一直以来,只有乡镇才会汇聚广袤的田野,而城市似乎天然与之隔离。不过,在湖北武汉新城区里,却有一块光谷有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它建在大山脚下,面积广阔,虽然叫劳动基地,但更像是一座生态农庄。基地里,既有茂盛的山林丘陵,也有肥沃的田地五谷,庄稼地随处可见,相关的收割农具有序展开,工作人员参与其中,组成一幅充满乡村气息的画卷。

与多数农庄一样,劳动基地首先面积辽阔,具有可开垦耕耘的可能;与多数农庄不一样的是,它的位置不在偏远的郊区,而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里的光谷科技城附近。只是由于开发的年代近,加之光谷东的发展是最近几年迅猛开始,所以劳动基地的知名度自然比不上城区的知名景点。可能唯一的优势是,劳动基地周边的交通非常便捷,自驾往来,走绕城高速,在光谷东高新大道出口下来就是目的地,即便乘坐公共交通,也有地铁11号线长岭山站点,d出口出来是劳动基地的大门。

进出劳动基地,它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雅致。雅致的第一内涵是,基地大门规划和布局很自然,有点像是5a级景区,一边临长岭山山麓,另一边辅助种植大量文竹,山石和草坪延伸到高新大道的辅路边上,一看就是精心设计的。其次,说劳动基地雅致,则与它的大门形态设计有关,木制主结构,茅草屋似的顶篷,类牌楼布局,看着十分通透。最重要的是,劳动基地周边没有多余的建筑,全是自然树林,目之所及,生态面貌自然,观感和谐。

从劳动基地的主路进大门,顺着通道前行,里面的景色尽收眼底。虽然之前已经设想无数次,对于生态基地的了解,无非是树林茂密,田野纵横,但劳动基地里,还有更多丰富的布局。进门之后视野宽广,周边树林充斥,远处的长岭山近在咫尺,天空和山体显得很近,绿色茂盛,连接天幕。而最近出的小路分叉,草坪蔓延,地势起伏,上面还点缀有雕塑和路牌,一派清幽。游客从此处开始走进各个实践基地,因而显得冷清,但断续总能听到忙碌的声音。

继续向前走,到达一座长廊处,这里有两个招牌地标,一是长廊本身,另外是木质的生产农具雕塑。长廊建得很宽敞,除了屋顶,四周全是敞开状态,一看就是专门用来存放五谷杂物的。只是这座长廊里没有农作物,相信早就结束收成了,也有可能是纯粹展示用。另外的生产农具雕塑,有耕耘用的犁,有水牛,还有排水风车,看着十分应景,想着如果有实物估计更耐看。

走到另一个路口,看到一排稻草垛,像是雕塑又像是真实的物体。走近看来,猜测是道具,因为稻草的堆积方式太过规整,甚至连缝隙的宽度都一样,走近摸一下果真如此,稻草杆的硬度和直径明显不对,唯一的相似点是颜色。这样的稻草垛在乡村田地周边极为常见,通常是暂时存放的稻谷,也有打完谷粒的草垛子,置放一旁,只等当作材料燃烧。这些草垛子也是玩具,小孩们喜欢躲在其中,新鲜刺激。

稻草垛的旁边,竖立着几件奇怪的农具,像是“风车”。恍惚之下,突然想起来,这并非是风车,而是用来筛选谷物的鼓风机。虽然名叫鼓风机,但它其实和金属机械一点关系没有,它里里外外都是用木头做成的“工具”。鼓风机体积很大,与一辆三轮摩托差不多,通过四根主梁立在地上,分为喇叭形的稻谷进口、杂物、谷子出口和核心的手摇式风扇。通过手摇扇叶,产生风速吹走垂直留下来的谷物杂质,剩下纯粹的稻谷。原理看着简单,但这种工具的制作工艺估计快要“失传了”。

转过鼓风机的区域,很快就看到另外区域里的原生态田地。这块田地面积不小,颜值的话与乡下的农田没有不同,也是由田埂、水渠和种植区组成。眼下季节里,正好收割了一季水稻,田地里全是稻梗,因为收割完成,田野表面的泥土被晒得一阵阵皲裂势态。想到儿时经常在这样的田地上玩耍,拿着铲子和篓子,专找圆形的小洞,铲下去翻开泥土,很快就能抓到黄鳝。现在,这样的田地建到了城市的新城区里,觉得十分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