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合穴”是指六腑相合于下肢阳经的穴位,归属于特定穴的范畴。即:胃合于足三里,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因为手、足三阳经都合于下肢,所以称“下合穴”,亦称“六合穴”。
“下合穴”始见于《灵枢•四时气》:“邪在腑,取之合。”《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说明六腑的疾病,临床可取合穴予以治疗。《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荣俞治外经,合治内”这是从五输穴的分布来确定其治疗范围的。荣穴和俞穴在肢体远端,经气表浅,宜治脏腑之外经脉及所属器官的病证;而合穴所在部位较荥俞为近,经气已盛,深入脏腑,宜治脏腑病证。上述经文从临床的角度指出了合穴的治疗范围。这里所指的“合穴”,我们认为是六阳经之下合穴,因为手三阳经虽有上肢的合穴,但对内腑疾病影响不大。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对下合穴的部位、治疗范围以及针灸的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以后历代医家,对下合穴治疗腑病都有所发挥。
手三阳经各有其合穴,为什么又在足三阳经设下合穴?这个问题历代医家没有明确直解。笔者根据经络循行和临床应用范围,认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其经气不直接深入内腑,仅作用于头面、上肢等部位,所以它的合穴对内腑影响不大,故《灵枢•本输》篇在叙述手三阳经之五输穴时皆提及“上合”就是此意。而足三阳经的经气除作用于头面、躯干在表的循行部位外,其经气还由合穴之处别入内捬和本腑相通,成为治疗腑病的主要经脉,因而另设下合,就有了上合、下合之分。
手三阳经为何将其下合设于足三阳经之上巨虚、下巨虚、委阳三穴?这应该从祖国医学对脏腑功能认识来看待这一问题。《灵枢•本输》“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这里强调了胃与大肠、小肠在生理功能上是相互资助,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的过程。在病理情况下,三者必然互相影响,大肠经气在上巨虚与胃合,小肠经气在下巨虚与肯合。因此,手阳明经与手太阳经下合穴分别设于足阳明经膝下的一定腧穴。手少阳三焦经下合于足太阳膀胱经膝下的委阳穴,也是因三焦和膀胱在生理功能上联系密切。《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说明三焦主疏通水道,主持着人体水液代谢。膀胱在人体下部,是三焦水液聚会之处,下焦气化正常,则水道通利,从而维持着水液代谢的相对稳定。在病理情况下必然相互影响,临床上小便不利,水液代谢失调,常责之于三焦。委阳六是足太阳经别行之络的起点,为三焦下腧,三焦脉气上行出于腯中外侧,合并于足太阳经脉,因此,手少阳三焦经下合于足太阳膀胱经委阳穴。从经脉分布上来说,六腑均居腹部与足经联系密切,其作用上下相承。人体上为阳,下为阴,阳根于阴,故手三阳经合于下,又称“手三阳下输”。《灵枢•本输》所说“六腑皆出足三阳”便是其意。
应用“下合穴”治疗六腑疾病效果可靠,特别是对一些急腹症如阑尾炎、胆囊炎、胆道蝈虫、急性胃炎等,均能起到即时缓解疼痛的作用,为针灸治疗急腹症提供了依据。
例一:朱xx,女,41岁。患者于今晨食凉粉后,觉胃脘部疼痛,一小时后疼痛加重,欲呕。双手按腹弯腰,呻吟不已,面色胱白,肝脾、胃脘部疼痛拒按,舌淡苔薄白,脉沉迟。诊断为胃脘痛(胃痉挛)。针补足三里,泻梁丘,得气后留针,不时捻转,2〜3分钟后其痛缓解,留针20分钟痛止。
按:患者因食生冷,致使胃腑受寒,阻碍气机不通而痛,治宜温中和胃。取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用补法以温中、散寒、健胃;配本腑郄穴梁丘,用泻法以疏通气机而痛止。
例二:李XX,女,32岁。患者腹泻月余,日大便4〜5次,泻前腹痛隐隐,痛时欲泻,便后痛解,无里急后重,便物无.粘液脓血,多以吃肉食后腹泻加重,遇冷则下腹部胀痛。近日来胃纳减少,体倦乏力,舌淡苔薄,脉沉细。诊为腹泻(脾胃虚寒)。针刺上巨虚、天枢,并每日施灸足三里2次。两天后大便次数减为日2〜3次,腹部胀痛减轻,纳食比前增加。按上法继续治疗10天而愈。
按:本证系由脾胃虚寒,肠腑传导失司所致。取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以调理肠腑;天枢乃大肠经之募穴,宣导大肠;取胃经合穴足三里以增强腑气,灸之温中祛寒,使脾胃健而气机畅,泄泻乃愈。
例三:刘xx,女,38岁。自述右侧胸部疼痛2天,咳嗽时加重,痛如针刺,否认外伤史。査心肺(一),当第五肋间隙右锁骨中线外侧2厘米处有明显压痛,痛点范围2x2厘米,深呼吸时疼痛加剧,舌淡苔薄白,脉微弦。诊为胁肋痛(肋间神经痛),遂针阳陵泉(右),捻转进针深1.2寸,得气后施以泻法。患者即感疼痛减轻,继而令其咳嗽、深吸气均无痛感,留针15分钟,针治一次而愈。
按:胁肋疼痛,多由气机阻滞,经脉失畅。阳陵泉乃足少阳胆经的合穴,其经脉循行胁肋部。《医学人门》曰:“胁痛只须阳陵泉。”故取之使气机疏调而痛止。
例四:秦X,男,12岁,学生。1981年4月22日就诊。由其母代诉,患儿看“画皮”、“怪客”电影后,即恐惧惊怕,夜间经常惊叫、汗出、尿床,伴纳差、神疲乏力。査见发育营养尚可,心肺(一),腹软,舌淡苔薄白,脉细数。针刺关元、三阴交穴,用补法,每日一次。针治3次毫无效果。乃取穴关元、委阳,均用补法,当晚即无尿床。因夜梦又配神门穴,共治疗7次而愈。
按:排尿出自气化,决渎职在三焦。膀胱是人体水液代谢器官之一,它与肾相为表里,而膀胱的气化又取决于肾气的盛衰。三焦主行诸气,为元气和水谷运行通道,元气发源于肾,借三焦敷布全身。患者因惊恐伤肾,惊则气乱,肾伤导致气化失职,气乱因而固摄无权,使膀胱开阖失常而尿遗。取关元以培元固本,委阳乃三焦经下合穴,又是膀胱经之别络,可调三焦之气,使膀胱开阖有度,排尿乃能复常。
下合穴是六腑气血汇集的部位,不仅在治疗腑证方面收效较好,而且在辅助诊断方面临床应用亦颇广,如肠痈患者按压上巨虚穴处常出现异常感觉,胆道疾患按压阳陵泉部位常出现疼痛感。但必须结合辨证,灵活掌握。对一些比较顽固性的腑证和一些急腹症的保守治疗期,常配合郄穴以通经活络、行气祛瘀,对缓急止痛每收卓效。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情况,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