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鸣曲式&奏鸣曲

“奏鸣曲式”就是“奏鸣曲”吗?

NO!NO!NO!

奏鸣曲≠奏鸣曲式

就像鱼香肉丝是肉丝而不是鱼,

“东四十条”不是“东40条”而是“东四”“十条”。

奏鸣曲是一种多乐章的奏鸣套曲,

而奏鸣曲式是一个乐章的曲式结构。

本期的【全民艺术普及·观演小科普】将带大家了解“奏鸣曲”及“奏鸣曲式”的区别,请大家耐心的跟小编一起学习哦~

首先我们来科普一下

奏鸣曲顾名思义,“演奏”然后“鸣响”,但这个名字似乎太过普通以至于又有些模糊,它不像协奏曲那样明显地体现出某种协作、竞赛的关系,也不像交响曲那样给人一种规模宏大的印象。

奏鸣曲式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大型曲式结构,对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学子们,无论是作曲系的专业课还是其他系的公共课,“奏鸣曲式”似乎总是大家难以逃脱的“噩梦”,因为它虽有一套固定的结构布局,但又千变万化,难以识别。

那么,究竟奏鸣曲和奏鸣曲式是如何得名,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下面小编为大家细细讲来。

奏鸣曲

文艺复兴时期,声乐和器乐之间还未划清界限,直到16世纪,器乐演奏逐渐从声乐作品的统治地位中脱身,作曲家们开始在乐谱上将器乐与声乐区分开,他们选用sonata(来自意大利文sonare,意思是“奏响、吹响、使发出声音”)特指“用乐器来演奏的”,用cantata特指“用人声演唱的”作为标记。

巴洛克初期,器乐的演奏开发尚浅,几乎所有的奏鸣曲都是单乐章的。

这些单乐章奏鸣曲主要有3种类型:

1、篇幅短小的序奏性乐曲,有的仅有十几个小节。

2、变奏曲。这是当时作曲家练习扩展乐思的有效途径,往往篇幅较长。

3、多段落的坎佐纳。 随着作曲技术的进步,奏鸣曲篇幅不断增长,逐渐由单段落变成多段落结构,由“拼凑”的多段落变为寻求一定关联性和统一性的多段落,由单乐章演变为多乐章套曲。

18世纪中后期,巴赫确立了古典奏鸣曲的四乐章结构形式。18世纪下半叶,海顿、莫扎省去了以往奏鸣曲的第二或第三乐章,确立了三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快板—行板—快板);而后,贝多芬对奏鸣曲和奏鸣曲式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新约圣经”,与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被称为“旧约圣经”)一同被列为钢琴文献中的史诗性巨著。

奏鸣曲式

打个比方,我们听流行歌,都知道它有主歌、副歌,高潮一般出现在副歌部分。通常一首歌的流程是:前奏 → 主歌 → 副歌 → 过门音乐(间奏) → 再一次主歌和副歌 → 结尾音乐。这就是流行歌的form,你一定不陌生。

同样,几百年前欧洲的音乐爱好者听古典音乐,就像我们现在听流行歌曲,他们也熟悉古典音乐的form,听的过程中也大概能猜到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古典音乐也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结构布局,换种说法就是“套路”,奏鸣曲式的设定甚至与跟我们熟悉的电视剧“套路”也十分相似。

奏鸣曲式sonata form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

呈示部——男主、女主出场,交代人物性格

“主题”是一首音乐作品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反应出作曲家最核心的乐思——主角是是小镇青年还是霸道总裁?是涉世未深的邻家小妹,还是雷厉风行的职场精英?这是最先需要呈现的第一主题,也叫“主部主题”

当第一主题交代清楚后,第二主题就会出现,它叫做“副部主题”,它的个性有可能跟第一主题相近,也有可能是对比强烈的“互补型”,只要它俩都是“主角”,就一定可以产生交集、碰撞出火花。

展开部——矛盾冲突升级,爱恨纠葛进行时

展开部(也叫发展部)是整个奏鸣曲式中最自由的部分,通常会以呈示部为一定的参考,在呈示部主题的基础上加以变形、展开,也可能会衍生出新的主题。

展开方式会有很多:主题的变奏、旋律节奏的变形与展开、调式调性的游离等,五花八门。展开部通常会有强烈的戏剧性,给人带来一种“哇,这段听着好紧张!这是要发生什么了?”、“这部分好有激情啊,听起来酣畅淋漓!”之类的感觉,容易引起听众内心波动,类似流行歌曲中的副歌。

再现部——矛盾化解,求同存异,圆满结局

当你听一部音乐作品,一定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个旋律我刚才听到过,它又来了。再现部,顾名思义,就是把呈示部搬出来再演一次。所以再现部通常会跟呈示部非常像,有时几乎是一模一样。这个时候,作为“男主”、“女主”的主部主题、副部主题经过了一系列的挫折与磨合,矛盾基本已经解决了,再现时就表现在调性的统一,副部主题一般会放弃自己的调性而转到主调,双方求同存异、相互融合,便是圆满的结局。

为了便于理解,以上的奏鸣曲式结构图只是最为简陋的“骨架图”,对想要略知一二的朋友,看到这里就够用了。

好啦~学习了这么多,现在我们打开贝多芬“悲怆”第一乐章的音频,试试能否听出其中的结构吧~

以上就是本期【全民艺术普及·观演小科普】的全部内容

欢迎您在留言区留言

我们下期再见

END

校对 | 阳莹晨

审核 | 吴圆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