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质名词解释(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名词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的区别
1、性质不同
常染色质为染色质(由DNA、RNA和蛋白质组成)的一种松散聚集的形式,这种聚集方式在基因中大量存在,并且相应的片段通常处于活跃的转录当中(但并非必要,即常染色质部分不一定都是高表达的序列)。常染色质构成了细胞核基因组中表达最活跃的一部分。
异染色质指在细胞周期中具有固缩特性的染色体。
2、功能不同
常染色质区域的基因可以被转录为信使RNA。常染色质区域非折叠的结构允许基因调控蛋白和RNA聚合酶与其上的DNA序列结合,从而开启转录过程。在转录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常染色质都会被转录,但基本上非转录的部分会折叠为异染色质以保护暂时其上不用的基因。因此细胞的活性与细胞核中的常染色质数目有直接关系。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之间的转换被认为是一种调控基因表达和复制的机制。这是基于“可访问性假设”,基因的转录与表达在紧密压缩的染色质中更难完成,需要另外的机制,因而聚集较为松散的常染色质区域上的基因更容易进行复制和转录过程,这样的结构对于一些处于高表达量的基因尤为重要。
一类经常处于活动的结构常染色质是编码一些细胞生存必需的蛋白的基因(又称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s)。
异染色质的功能:
结构型异染色质可以加强着丝点区,使着丝粒稳定,以确保染色体分离。可以隔离和保护重要基因(例如NOR区的18S和28S基因),防止或减少基因突变和交换。
促进物种分化,同源染色体可通过其异染色质区的重复序列在减数分裂时配对,这种配对能帮助染色体全长的联会。重复序列中可以容纳突变,进而形成新的不同重复序列,由此而促进物种的分化和形成。有利于非必要基因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
具有斑点位置效应,能导致常染色质异染色质化,使其中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异染色质可以从两个方面参与基因调控:通过一种与“异染色质化”有关的过程,使多数大片段的染色质结构关闭;通过稳定更多的已开放的染色质结构来避免其关闭结构状态的存在。
3、碱性染料反应不同
常染色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浅色,或对福尔根反应呈弱阳性。异染色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或对福尔根反应呈阳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常染色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异染色质
常染色体和异染色体的区别?
在间期核中,染色质的形态不均匀.
根据其形态及染色特点可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两种类型.
常染色质:折叠疏松、凝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 质一般为常染色质.
异染色质: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凝集状态,经碱性染料染色着色深.其DNA中重复序列多,复制 较常染色质玩.其中部分异染色质是由原来的常染色质凝集而来.还有一些异染色质除复制期外,在整个细胞周期中均处于集缩状态.
染色质与常染色质的区别是什么?
染色质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的特定阶段,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实际上,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并不在于化学组成上的差异,而在于包装程度不同,反映了它们在细胞周期不同的功能阶段中所处的不同的结构状态。在真核细胞的细胞周期中,大部分时间是以染色质的形态而存在的。常染色质是指间期细胞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相对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在常染色质中,DNA组装比为1/2,即DNA实际长度为染色质纤维长度的1千~2千倍。构成常染色质的DNA主要是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常染色质并非所有基因都具有转录活性,处于常染色质状态只是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合不同??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的不同:
1、结构上:常染色质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异染色质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聚缩状态。
2、功能上:常染色质转录比较活跃;异染色质与常染色质相比,异染色质是转录不活跃部分,多在晚S期复制。
相关知识:
1、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早期或中、晚期,某些染色体或染色体的某些部分的固缩常较其他的染色质早些或晚些,其染色较深或较浅,具有这种固缩特性的染色体称为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具有强嗜碱性,染色深,染色质丝包装折叠紧密,与常染色质相比,异染色质是转录不活跃部分,多在晚S期复制。
2、常染色质,外文名euchromatin,是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构成常染色质的DNA主要是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处于常染色质状态只是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常染色质是指间期核内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低,处于伸展状态,用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浅的那些染色质。在常染色质中,DNA包装比约为1/2000-1/1000,即DNA实际长度为染色质纤维长度的1000-2000倍。构成常染色质的DNA主要是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如组蛋白基因和tRNA基因)。常染色质并非所有基因都具有转录活性,处于常染色质状态只是基因转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常染色体和异染色体的区别
常染色体和异染色体的区别
1、常染色质:松散折叠,低度冷凝,拉伸;异染色质:高度折叠压缩。
2、常染色质:用碱性染料染色时颜色浅;异染色质:在凝集状态下,通过碱性染色深染。
3、两者核酸螺旋的程度(密度)不同。
扩展资料:
人类的23对染色体中,有22对是常染色体,余下的一对是 X和X或Y染色体组成的性染色体。常染色 体每对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在形态、大小上相同,性质相似.且在每一种生物的所 有个体及其所有的细胞内都稳定不变,但其数目和形态具有种系特征。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由核蛋白组成、能用碱性染料染色、有结构的线状体,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
人体内每个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包括:X染色体和Y染色体。他们携带可以决定性别及相关基因,常染色体指除性染色体之外的22对。
异染色体heterochromosome 亦称为异质染色体;最初被用作常染色体(euc- hromosome)的对应词,也就是说,对与常染色体在大小、形态和行为相异的染色体而命名的。T.H。Montgomery在半翅目昆虫的精子形成过程中于静止核内发现很容易被碱性染料着染的物质,被称为染色质仁(chromatin nucleolus)。
由于它是染色体或部分染色体异常固缩所成,故又将这种异常固缩的染色体命名为异染色体(heterochromosome)(1904),并将其成对的称为双异染色体(diplosome),不成对的称为单异染色体(monosome)。
以后又发现异染色体不仅异常固缩,而且在核分裂时表现出和其它染色体不同的种种行为,因为与常染色体有异,所以又称为allosome(异染色体)。这样的染色体多数就是今天所说的性染色体,因此通常它们都作为同义词使用。上述的双异染色体很多相当于X-X,X-Y对,而单染色体则相当于X-O形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常染色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异染色体
标签:#常染色质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