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杨杨

“黄蜂”大家或许不是很熟悉,但是“马蜂”大家一定不陌生,人们常说的“捅马蜂窝”中的“马蜂”就是“黄蜂”的一种,也就是说所有“马蜂”都是“黄蜂”。法布尔是怎样“捅黄蜂窝”的呢?他又给黄蜂出了哪些难题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黄 蜂

●●●

它们的聪明和愚笨。

昏暗的月夜,正是九点钟,儿子小保罗和我一起出去。我们只带了一盏灯,还有一篮子需要用到的工具。小保罗在一旁守卫,时刻警惕着,并用手帕不停地驱赶着进攻的敌人;我将芦管插入土穴中,并将准备好的石油顺着芦管倒入土穴中,随后我们便听到地下传来的众蜂惊人的喧哗声。我们用湿泥将孔道封闭起来,一次一次地用脚踏实,使封口坚不可摧,从而使它们无路可逃。

蜂巢真是一个壮观美丽的建筑啊!它大得简直像一个大南瓜。除去顶上的一部分以外,各方面全都是悬空的,顶上生长有很多的根,其中多数是茅草根,穿透了很深的“墙壁”进入墙内,和蜂巢结在一起,非常坚实。在低巢和地下室的旁边,常常留有手掌宽的一块空隙,这块面积是宽阔的街道。这些建筑者,在这里可以行动自由,继续不停地进行它们各自的工作,用它们自己的双手,使它们的窠巢更大更坚固。在蜂巢的下面,还有一块更大一些的空隙,其形状是圆的,就如同一个大圆盆,在蜂巢扩建新房时,可以增大其体积。这个空穴,还有另外一个用途,那就是盛废弃物品的垃圾箱。看来这里的基本建设还是较为齐全的。

蜂巢所在的地穴是黄蜂们用自己的“双手”亲自挖掘出来的。但是,黄蜂们挖出的泥土被搬运到哪里去了呢?答案是:它们已经被弃散在不引人注意的广阔的野外去了。有成千上万的黄蜂参与挖掘这个壮丽的建筑物,必要的时候,还要将它扩大。这千百万只黄蜂,飞到外面来的时候,每一个身上都附带着一粒土屑,抛散在离开窠巢很远的各处土地上。因此,挖出的泥土的痕迹一点儿也看不到了。所以,蜂巢看上去像一片净土一样。

黄蜂的巢是用一种薄而柔韧的材料做成的。这种材料是木头的碎粒,很像一种棕色的纸。它的上面有一条条带,其颜色视所用木头的不同而不同。黄蜂就像做气球的人一样,它们懂得温度可以利用各层外壳中所含有的空气来保持。所以,黄蜂把它们的低巢做成宽的鳞片的形状,一片一片松松地铺起来,显出很多的层次来,整个蜂巢形成一种粗粗的毛毯状,厚厚的,而且多孔,其内部含有大量的空气。这样一来,外壳里的温度,在天气很热时,一定是很高的。

黄蜂们的动作常常与物理学和几何学的定理相吻合。它们可以利用空气——这个不良导体来保持它们家里的温度。它们早在人类还未曾想到做毛毯之前就已经做出来了,而且技艺还很高,它们在建筑窠巢的外墙时,只要极小的外围,就足以造出很多的房间,它们的小房间也同样如此,其面积与材料都非常经济。

然而,尽管这些建筑家们有如此之聪明智慧,但是,令我们感到奇怪的是,当它们遇到最小的困难时,居然会束手无策,愚笨无比。一方面,它们得益于大自然的本能指导它们像科学家一样地行动;而另一方面,很显然它们完全不具备反省的能力,其智力是相当低下的。

我将一个玻璃罩罩住黄蜂的洞口。第二天早晨,黄蜂们习惯性地开始工作。当它们发觉自己的飞行受到阻止时,它们是否能够在玻璃罩的边下挖掘出另外一条道路呢?是不是这些能够掘出广阔洞穴的刚强的动物知道只要创造一条很短的地道,便可以让它们重获自由呢?这便是我们的问题关键之所在了。那么,结果如何呢?

第二天早晨,我看到温暖耀眼的阳光已经落在玻璃罩上了。这些工作者们已经成群地由地下上来,急于要出去寻觅它们的食物。但是,它们一次又一次地撞在透明的“墙壁”上跌落下来,重新又上来。就这样,成群地团团飞转不停地尝试,丝毫不想放弃。其中有一些,舞跳得疲倦了,脾气暴躁地乱走一阵,然后重新又回到住宅里去了。有一些,当太阳更加炽热的时候,代替前者来乱撞。就这样轮换着倒班。但是,最终没有一只黄蜂大智大勇,能够伸出手足,到玻璃罩四周的边沿下边抓、挖泥土,开辟新的谋生之路。这就说明它们是不能设法逃脱的。它们的智慧是多么有限啊!

●●●

它们的几种习性。

为了便于进行观察,我将蜂房分隔开来,让小房间的口朝着上面,然后并排放着。这样颠倒的排列,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使我的这些囚徒们烦恼,它们很快地就从被打扰的情形下适应过来,恢复了原来的空间状态,重新开始忙碌而辛勤地工作,似乎从来没有什么事情发生过一样。

事实上,它们当然需要再建筑一点东西。所以,我便选择了一块软木头送给它们,并且用蜂蜜来喂养它们,满足它们的需要。用一个拿铁丝盖着的大泥锅来代替隐藏蜂巢的土穴。再盖上一个可以移动的纸板做的圆顶形的东西,使得内部相当黑暗。当然,当我需要亮一些时就把它移开。

黄蜂继续进行它们自己的日常工作,就好像从来没有受到过任何的扰乱一样。工蜂们一面照料着蜂巢中的蜂宝宝,与此同时,又要照顾好它们自己的房子。它们一起努力加油,开始慢慢地筑起一道新的铜墙铁壁。这墙壁围绕着它们最封闭的蜂房。看起来,它们似乎是打算重新再建筑一个新的外壳,来代替那个被我用铁铲毁坏了的旧外壳。这些工蜂们并不是简单地修修补补,它们从被我破坏了的那个地方开始工作,很快就筑成了一个弧形的纸鳞片似的房顶,然后,用它遮盖住大约三分之一的蜂房。

与它们齐心协力筑造屋顶的工作相比较,更加有趣味的要算是喂养蛴螬幼虫了。刚才还是一个个粗暴刚强,卖力气的战士,这会儿就摇身一变,成了温柔、体贴的小保姆。看到这些,谁也不会感到厌倦和反感的。一下子,充满了战斗气息的军营一样的窠巢,立刻变成了温馨的育婴室了。真是妙趣横生啊!

●●●

它们悲惨的结果。

十一月里,非常寒冷的夜,使得蜂巢的内部起了变化。大搞基础建设的热情逐渐衰退了。到储蜜的地方,从事储蜜工作的黄蜂不再频繁地到那里去了。整个家庭,所有黄蜂全都逐渐地放任自流了。幼虫由于饥饿而大张着它们的小嘴,然而,等到的只不过是非常迟缓的救济品。深深的惆怅牢牢占据了那些小保姆的心灵,它们从前的那份工作热情也不见了,最终竟转化为厌恶。它们知道,再过不久的时间,一切就将变成不可能了。那么,小保姆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吗?还会有什么好处吗?当然,在看护蜂的心中,答案是否定的。于是,饥饿的时候来临了。噩运降临到小幼虫的头上,它们悲惨而孤独地死去。因此,从前的那些温柔体贴的小保姆一变而成为不可思议的凶残的刽子手了。

在此之后,这些小保姆,即刽子手,毫无生气地留着它们自己的生命。一天一天地,我带着无比的惊奇,注视着我的这些昆虫的最终结局。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这些工蜂忽然间都死掉了。它们跑到上面,跌倒下来,仰卧着,从此再也没有爬起来,就如同触了电一般。它们也有它们自己的生命周期。就算是一只钟表内的机器,当它的发条被放开到最后一圈时,也是会如此的。

到了后期,一种将来会变成形状平庸的蛾子的毛虫,一种赤色的小甲虫,还有一种身着鳞状的金丝绒外衣的小幼虫,都是有可能攻击、毁灭蜂巢的小动物。它们会利用锋利的牙齿,咬碎一层层小巢的地板,使得整个蜂巢内的所有住房全部崩塌毁坏。最后,剩下来的只有几把尘土和几片棕色的纸片。到了第二年春天到来的时候,黄蜂们便又可以废物利用,白手起家,发挥大自然在建筑房屋方面赋予它们的高度灵性和悟性,建造起属于它们自己的新家园。它们将一切从零开始。它们将继续繁衍后代,喂养小宝宝,继续抵御外来的侵略,与大自然抗争,为自己的安全而战斗,为蜂巢内部生活的快乐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小朋友,听完《黄蜂》这篇文章,你是不是觉得黄蜂既聪明又愚笨,既勤劳善良又懒散凶残,既生机勃勃又终究会奄奄一息?是的,通过这种对比更能显现出黄蜂的可爱,也通过这种对比让我们懂得了黄蜂不仅只会蜇人,它们还是勤劳的使者、专业的建筑家、体贴的小保姆。

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法布尔用生动的语言将黄蜂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用寒冷的环境描写,衬托悲惨的结果即将来临的氛围;用黄蜂抛撒土屑的场面描写,展现蜂巢的洁净与“蜂”多力量大;用爬玻璃罩的动作描写,表现出黄蜂的愚笨;用看护蜂的心理描写,告诉我们“小保姆”变成“刽子手”的原因。此外,法布尔流畅的思维和幽默的语言,还让文章结构清晰完整,让我们仿佛在读一个有趣的故事。

多种修辞手法在文中也有体现:除了形象的比喻,法布尔还在多处运用了设问和反问,“它们是否能够在玻璃罩的边下挖掘出另外一条道路呢?”“结果如何呢?”等语句增添了文章的悬念和可读性。

以小见大,升华主题:文章最后通过黄蜂的死去,自然而然地将主题升华为生命轮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可谓由小见大。

我们应该向法布尔学习,在写习作之前认真细致地观察,在写习作时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让习作生动有趣,让事物活灵活现。

黄蜂的故事听完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遇到黄蜂攻击时应该怎么处理吗?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畅所欲言,并积极转发,留言点赞最多的小朋友会得到一份精美礼品哦!为了方便找到我们,大家可以将我们的公众号置顶,会有很多惊喜在这里等待大家呢!

作者:本报编辑谷雪综合整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