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王秀珍国际中医研究院大连分院:王秀珍

地锦草[dijincao](《嘉佑本草》)

【异名】草血竭,见愁草(《世医得效方》),血见愁(《乾坤秘韫》),小虫儿卧单,铁丝草(《救荒本草》),酱瓣草(《庚辛玉册》),血风草,马蚁草,雀儿卧单,猢狲头草(《纲目》),扑地锦(《本草原始》),奶花草(《植物名实图考》),奶草,奶汁草,铺地锦,铺地红,红莲草(《福建民间草药》),斑鸠窝,三月黄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地蓬草,铁线马齿苋,蜈蚣草(《江西民间草药》),奶疳草,红茎草(《浙江民间草药》),红斑鸠窝,地马桑,红沙草凉帽草,小苍蝇翅草(《四川中药志》),红丝草,小红筋草(《杭州药用植物志》),仙桃草(《湖南药物志》),莲子草,软骨莲子草,九龙吐珠草(《闽东本草》),地瓣草(《贵州草药》),粪脚草,粪触脚,花被单(《上海常用中草药》),铺地草(《福建药物志》),被单草(《秦岭植物志》),星星草,斑雀草,多叶果(《东北草本植物志》),凤凰窝,九头狮子草(《陕西中草药》)。

【基原】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地锦草及斑地锦的全草。

【原植物】

1地锦Euphorbia huni fusa Willd

一年生匍匐小草本,茎纤细,长约20cm,呈叉状分枝,初带红色,秋季变为紫红色,无毛或疏生短细毛。全草含白色乳汁。叶通常对生,无柄或具短柄,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长5~10mm,宽3~6mm,先端钝圆,基部偏斜,边缘有不甚明显的细锯齿,绿色或带红紫色,两面无毛或疏生短毛。杯状聚伞花序单生于叶腋;总苞倒圆锥形,浅红色或绿色,顶端4裂,裂片长三角形;腺体4.横长圆形,具白色花瓣状附属物;子房3室,花柱3,2裂。蒴果三棱状球形,无毛。种子卵形,黑褐色或黑灰色,外被白色蜡粉,长约1.2mm。花期7~8月,果期8~10月。生于原野荒地、路旁、田间。分布几遍全国各地。

2.斑地锦E.maculata L.

本种极似地锦,但斑地锦茎密被白色细柔毛,叶上面中央有长线状紫红色斑。叶和蒴果被稀疏白色短柔毛。种子灰红色。生于原野荒地、路旁、田间。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采收加工】10月采收全株,晒干或鲜用。

【药性】辛,平。归肝、大肠经。

1.《嘉祐本草》:“味辛。”

2.《品汇精要》:“味辛,性温、散。气之厚者,阳也。”

3.《本草汇言》:“味辛,性平。”

4.《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性平,味辛、微苦、涩。”

5.《青岛中草药手册》:“性平,味酸、苦。入肝、大肠、膀胱经。”

6.南药《中草药学》:“入肝、胃、膀胱经。”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退黄,止血。主治热毒疮疡,臁疮烂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者可用15~30g;或入散剂。外用:鲜品捣敷或干品研末撒。

地锦草

地锦槭[dijinqi](《全国中草药汇编》)

【异名】红枫叶(《青岛中草药手册》),色木,五龙皮(《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原】为槭科槭属植物色木槭的枝,叶。

【原植物】色木槭,Acermono.Maxim.

【A.pictum.Thunb. 】又名:水色树(《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落叶乔木,高15~20m。树皮粗糙,常纵裂,灰褐色;小枝细瘦,无毛,当年生嫩叶绿色或紫绿色,多年生志灰色或淡灰色,具圆形皮孔。叶对生;叶柄长4~6cm,细瘦,无毛;叶片纸质,近椭圆形,长6~8cm,宽9~11cm,5裂;裂片卵形或宽三角形,长渐尖,全缘,无毛,仅主脉腋间有簇毛,主脉5条,上面光绿色,下面淡绿色。花多数,杂性,雄花与两性花同株,多数常成圆锥状伞房花序顶生,无毛;花带绿黄色,总花梗长1~2cm;萼片5,长圆形,黄绿色;花瓣5,椭圆形,淡白色,;雄蕊8,无毛,比花瓣短,花药黄色;子房无毛,在雄花中不发育,花柱无毛,柱头2裂,反卷。翅果嫩时紫绿色,成熟时淡黄色,小坚果压扁状;翅长圆形,连同小坚果长2~2.5cm,张开成锐角或近于钝角。花期5月,果期9月。生于海拔800~1500m的山坡或山谷疏林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南各地。

【采收加工】6~8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性】辛,苦,温。

1,《青岛中草药手册》:“性温,味苦,涩。

2,《全国中草药汇编》:“辛,温。”

【功用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治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外用:煎水洗。

地锦槭

耳草[ercao](《福建民间草药》)

【异名】较剪草(《生草药性备要》),鲫鱼胆草(《岭南采药录》),山过路蜈蚣,蜈蚣草,行路蜈蚣(《福建民间草药》),节节花,鲫鱼草,龙胆草,苦胆草(《广东中药》),节节白花,细叶假红兰,散血草(《广西药用植物名录》),黑头草,荞糕草(《云南药用植物名录》),野甘草(贵州)。

【基原】为茜草科耳草属植物耳草的全草。

【原植物】耳草Hedyotis.auricuLaria.L.

【OLdenLandia.auric-uLaria. (L.) F.Muell.】老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近直立或平卧,小枝密被短粗毛,幼时近四棱柱形,老时圆柱形,节上常生根。叶对生;叶柄长2.7mm,托叶膜质,被毛,合生成一短鞘,先端5~7裂成刚毛状,叶片近革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3~8cm,宽1~2.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微下延,上面平滑或粗糙,下面常被粉末状短毛。聚伞花序密集成头状,腋生;无总花梗;苞片披针形,微小;花4数,近无梗;萼筒长1mm,被毛,裂片披针形;花冠白色,长2.5~3mm,裂片广展;雄蕊生于花冠筒喉部,花药伸出;柱头2裂。蒴果球形,直径1.2~1.5mm,熟时不裂。种子每室2~6颗,种皮有小窝孔。花期春末夏初。

生于草地,林缘和灌丛中。分布于华南和西南。

【采收加工】5~8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性】苦,凉。

1,《生草药性备要》:“味苦,性平。”

2,《广东中药》:“味苦,性凉。”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治痈疖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捣敷;或煎水洗,或漱口。

耳草

芋叶[yuye](《日华子》)

【异名】芋荷(《医林纂要》),芋苗(《青囊杂纂》),青皮叶,独皮叶(《中国植物志》)。

【基原】为天南星科芋属植物芋的叶片。

【原植物】参见“芋头”条。

【采收加工】7~8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性】辛,甘,平。

1,《日华子》:“冷,无毒。”

2,《纲目》:“辛,冷。”

3,《医林纂要》:“甘,平。”

【功用主治】止泻,敛汗,消肿,解毒。主治痈疽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捣汁涂,或捣敷。

芋叶

芋头[yutou](《本草衍义》)

【异名】蹲鸱(《史记》),芋魁(《汉书》),芋根(《汉书》颜师古注),土芝(《别录》),芋奶(《中国医学大辞典》),毛芋(福建),水芋(海南)。

【基原】为天南星科芋属植物芋的根茎。

【原植物】芋CoLocasia.escuLenta.(L.) Schott.

【Arum.escuLen-tum.L. 】湿生草本,根茎卵形,常生多数小球茎,褐色,具纤毛。叶基生,2,3枚或更多,叶柄肉质,长20~90cm,绿色,基部呈鞘状;叶片卵状广椭圆形,20~50cm,质厚,盾状着生,先端短而锐尖,基部耳形,耳片钝头,全缘,呈波状,花序柄常单生,短于叶柄;佛焰苞长短不一,一般为长20cm左右;管部绿色,长约4cm,粗2.2cm,长卵形;檐部披针形或椭圆形,长约17cm,展开成舟状,边缘内卷,淡黄色至绿白色;肉穗花序长约10cm,短于佛焰苞;雌花序位于上部,长4~4.5cm,先端骤狭,附属器钻形,长约1cm。花期2~8月。我国南方及华北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叶片(芋叶)与叶柄(芋梗),花序(芋头花)亦供药用,另设专条。

【采收加工】9~11月采挖,鲜用或晒干。

【药性】甘,辛,平。归胃经。

1,《别录》:“辛,平,有毒。”

2,《本草经集注》:“生则有毒,性滑。”

3,《日华子》:“冷。”

4,《绍兴本草》:“其经火熟者,味甘,平,无毒。”

5,《滇南本草》:“味甘,麻。”

6,《药性切用》:“味辛,凉,滑。”

7,《本草求真》:“入肠,胃。”

8,《本草求原》:“甘,温。”

【功用主治】健脾补虚,散结解毒。主治肿毒。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0~120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醋磨涂。

芋头

芋梗[yugeng]((《本草衍义》)

【异名】芋荷杆(《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芋茎(《湖南药物志》)。

【基原】为天南星科芋属植物芋的叶柄。

【原植物】参见“芋头”条。

【采收加工】8~9月采收,除去叶片,鲜用或切段晒干。

【药性】《福建药物志》:“辛,平,生用有小毒。”

【功用主治】祛风,利湿,解毒,化瘀。主治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敷;或研末掺或调敷。

芋梗

亚麻[yama](《本草图经》)

【异名】鸦麻(《本草图经》),胡麻饭(《滇南本草》),山西胡麻(《植物志实图考》)。

【基原】为亚麻科亚麻属植物亚麻的根,叶。

【原植物】亚麻Linum.usitatissimum.L.

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直立,上部分枝,基部稍木质,表面具纵纹。单叶互生;无柄;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8~3.2cm,宽2~5mm,先端渐尖,基部较窄,全缘,叶脉常3出。花单生于枝顶及上部叶腋,花梗长2~3cm;萼片5,绿色,卵形,顶端渐尖,基部近于圆形,上面具脉3条,中间1条较粗,延至萼片的顶端,萼宿存;花瓣5,蓝色或白色,倒卵形或广倒卵形,长7~10mm,先端微凹,基部渐狭,边缘微有波状缺刻;雄蕊5,与花瓣互生,花药线状,纵列,花丝细长,线形而扁,基部逐渐膨大,退化雄蕊5,仅留齿状痕迹;子房椭圆状卵形,5室,花柱5,分离,柱头条形。蒴果近球形,稍扁,淡褐色或暗褐色,有光泽。花期6~7月,果期7~9月。全国各地有栽培。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北,四川,云南,陕西等地。

本植物的种子(亚麻子)亦供药用,另设专条。

【采收加工】8~10月挖根,切片,嗮干。5~6月采叶,鲜用或嗮干。

【药性】《滇南本草》:“味甘,辛,性平,无毒。”

【功用主治】平肝,活血。主治痈肿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根,15~30g。外用:捣烂敷;或研末调敷。

亚麻

西洋菜干[xiyangcaigan](《生草药手册》)

【异名】豆瓣菜,无心菜(《植物名实图考》),西洋菜(《上海疏菜品种志》),水蔊菜(《经济植物手册》)。

【基原】为十字花科豆瓣菜属植物豆瓣菜的全草。

【原植物】豆瓣菜Nasturtium.officinaLe.R.Br.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全株光滑无毛。茎匍匐或浮水生,多分枝,节上生不定根。奇数羽状复叶;小叶片3~9枚,宽卵形,长圆形或近圆形,先端一片较大;长2~3cm,宽1.5~2.5cm,先端有钝头或微凹,近全缘或呈浅波状,基部截平,小叶柄细而扁;侧生小叶与顶生的相似,基部对称,叶柄基部成耳状,略抱茎。总状花序顶生,花多数,:萼片4,边缘膜质,基部略成囊状;花瓣白色,倒卵形,或宽匙形,具脉纹,长3~4mm,先端圆,基部渐狭成细爪;雄蕊6,4长2短,雌蕊1,子房近圆柱形。长角果圆柱形而扁,长1.5~2cm;果梗在果轴上开展着生或向上微弯。种子每室2行,扁圆形或近椭圆形,红褐色,表面具稀疏而大的凹陷网纹。花期4~5月,果期5~7月。栽培或野生于水中,水沟边,山涧河边,沼泽地或水田中。分布于河北,山西,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等地。

【采收加工】春季或冬季采收,晒干。

【药性】甘,淡,凉。

【功用主治】清肺凉血,利尿,解毒。主治疔毒痛肿,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煮食。外用:捣敷。

西洋菜干

百部[baibu](《本草经集注》)

【异名】百部根,白并,玉箫,箭杆(《别录》),嗽药(《本草经集注》),白条根,野天门冬,百奶,(《杨氏经验方》),九丛根(《草木便方》),九虫根(《分类草药性》),一窝虎(《江苏植物药材志》),九十九条根,(《中国土农药志》),山百根(《中药志》),牛虱鬼(《闽东本草》),药虱药(《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原】为百部科百部属植物直立百部,蔓百部和对叶百部的根。

【原植物】

1, 直立百部,Stemona.sessiLifoLia (Miq.) Franch.et.Sav.

多年生草本,高30~ 60cm。块根簇生,肉质,纺锤形。茎直立,不分枝。叶3~4片轮生;有短柄或几无柄;叶片卵形至椭圆形,长3.5~5.5cm,宽1.8~3.8 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叶脉通常5条,中间3条特别明显。花腋生,多数生于茎下部鳞叶腋内,花梗细长;花被片4,卵状披针形;雄蕊4,紫色,药隔膨大成披针形附属物,花药线形,先端有狭卵状附属物;子房卵形,柱头短,无花柱。蒴果。花期4~5月,果期7月。生于山地林下或竹林下。分布于华东及河南,湖北等地。

2, 蔓生百部,S.japonica.(BI.) Miq.

又名:百部草(《抱朴子》),婆妇草(《日华子》),蔓草百部(《中药大辞典》)。多年生草本,高60~90cm。全株无毛。根肉质,数个至数十个簇生。茎下部直立,上部蔓状。叶3~4片轮生;叶柄长1.5~3cm;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9cm,宽1.8~4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截形,全缘;叶脉5~9条。花梗丝状,长1.5~2.5cm,其基部贴生于叶片中脉上,每梗通常单生1花;花被4片,淡绿色,卵状披针形至卵形;雄蕊4,紫色,花丝短,花药内向,线形,先端有一箭头状附属物;子房卵形,甚小,无花柱。蒴果广卵形而扁,内有长椭圆形种子数颗。花期5月,果期7月。生于阳坡灌丛中或竹林下。分布于华东及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等地。

3.对叶百部S.tuberosa Lour.

又名: 大叶百部、大春根菜、虱蚤草、穿山薯(南药《中草药学》),大百部(《中药材品种论述》)。多年生攀缘草本,高达5m。块根肉质,纺锤形或圆柱形,茎缠绕。叶通常对生;叶柄长3~10cm;叶片广卵形,长8~30cm,宽2.5~10cm,基部浅心形,全缘或微波状;叶脉7~15条。花梗腋生,不贴生于叶片中脉上,花单生或2~3朵成总状花序,黄绿色带紫色条纹,花药附属物呈钻状或披针形。蒴果倒卵形而扁。花期5~6月。生于向阳的灌木林下。分布于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台湾等地。

【采收加工】定植2~~3年后采挖。于秋后地上部枯萎或春季萌芽前,挖出块根,洗净后在沸水中烫至无白心,取出晒干或烘干。也可鲜用。

【药性】苦,微甘,微温。归肺经。

1.《别录》:“微温。

2.《本草经集注》:“似天门冬而苦强,亦有小毒。”

3.《品汇精要》:“味苦甘,性微寒。气厚味薄,阳中之阴,臭腥。”

4.《眼科全书》:“性平。”

5.《本草新编》:“入肺经,亦入脾、胃。”

【功用主治】润肺止咳,杀虫灭虱。主治癣疥。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外用:煎水洗;或研末外敷;或浸酒涂擦。

百部

百日草[bairicao](《湖南药物志》)

【异名】十姊妹(《湖南药物志》),火毡花(东北),对叶菊,步步登高(北京),节节高(上海)。

【基原】为菊科百日菊属植物百日菊的全草。

【原植物】百日菊Zinnia.eLegans.Jacq.

又名:鱼尾菊(《广州植物志》)。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直立,被糙毛或长硬毛。叶对生;无柄;叶片宽卵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5~10山cm,宽2.5~5cm,全缘,基部稍心形抱茎,两面粗糙,下面密被短糙毛,基出3脉。头状花序径5~!6.5cm,单生枝端;总苞钟状,总苞片多层,宽卵形或卵状椭圆形,边缘黑色;托片上端有延伸的附片,附片紫红色,流苏状三角形;舌状花深红色,玫瑰色,紫堇色或白色,舌片倒卵圆形,上面被短毛,下面被长柔毛;管状花黄色或橙色,长7~8mm,先端裂片卵状披针形,上面被黄褐色密茸毛。雌花瘦果倒卵圆形,扁平,腹面正中和两侧边缘各有1棱,先端截形,被密毛;管状花瘦果倒卵状楔形,极扁,被疏毛,先端有端齿。花期6~9月,果期7~10月。原产墨西哥。现全国各地多有栽培,有逸味野生。

【采收加工】4~7月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药性】《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苦辛,凉。”

【功用主治】清热,利湿,解毒。主治疖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鲜品捣敷。

百日草

百部还魂[baibuhuanhun](《广西中药志》)

【异名】还魂草(《广西中药志》),狗笠耳(《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白折耳根,水折耳,(《贵州中草药名录》),摘耳荷,裸蕊(《湖南药物志》)。

【基原】为三白草科蒴属植物裸蒴的全草或叶。

【原植物】裸蒴Gymnotheca.chinensis.Decne

蔓生草本。无毛,具腥味。茎纤细,圆柱形,具节,节上生根。叶互生,纸质,无腺点;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扁圆形,腹面具纵槽;叶片肾状心形,长3~6cm,宽4~7cm,先端阔短尖或圆,基部耳状心形,全缘或呈不明显的圆齿状,叶买5~7条;托叶膜质,与叶柄边缘合生,基部扩大抱茎,长为叶柄之半。穗状花序轴压扁,两侧具棱或几成翅状;苞片倒披针形;花小,白色,两性;苞片1枚,倒卵形;花被缺;雄蕊6,花药长圆形,花丝粗短;心皮4,合生为一室,花柱4,线形,外卷。果实含多数种子,花期4~11月。

【采收加工】7~10月采挖,鲜用或晒干。

【药性】辛,温。归脾,肝经。

1,《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甘,淡。”

2,《广西本草选编》:“味平,性温。”

【功用主治】消食,利水,活血,解毒。主治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30g。外用:鲜品捣敷。

百部还魂

灰藿[huidiao](《雷公炮炙论》)

【异名】金锁天(《雷公炮炙论》),灰藜,水落藜(《救荒本草》),灰条(《野菜谱》),灰涤菜(《纲目》),灰蒴,灰苋(《医林纂要》),灰苋菜(《草木便方》),灰灰菜(《四川中药志》)。

【基原】为藜科藜属植物小藜的全草。

【原植物】小藜Chenopdium.serotinum.L.

一年生草本,高20~50cm。茎直立,单一或多分枝,其角棱及绿色条纹,叶互生;叶柄细长而弱;叶片椭圆形或狭卵形,长2.5~5cm,宽1~3.5cm,通常3浅裂,中裂片两边近平行,先端钝或急尖,并具短尖头,边缘具波状锯齿;侧裂片位于中部以下,通常各具2浅裂齿;上部的叶片渐小,狭长,有浅齿或近于全缘;叶片两面略被粉粒。花序腋生或顶生,花簇细而疏,形成圆锥状花序;花两性,花被近球形,5片,浅绿色,边缘白色,背面具微纵隆脊并密被粉粒,向内弯曲;雄蕊5,伸出于花被外;花柱2线状。胞果全体包于花被内,果皮与种子贴生。种子扁圆,黑色,有光泽,表面具六角形细洼。花期4~5月,果期5~7月。野生于荒地或田间。我国除西藏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

本植物的种子(灰藋子)亦供药用,另设专条。

【采收加工】3~4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性】苦,甘,平。

1,《本草拾遗》:“味甘,平。无毒。”

2,《救荒本草》:“味微苦,涩,性凉。”

3,《河北中草药》:“淡,平。有小毒。”

4,《浙江药用植物志》:“甘,苦,凉。”

【功用主治】疏风清热,解毒去湿,杀虫。主治疮疡肿毒,疥癣,湿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煎水洗;或捣敷;或烧灰调敷。

灰藿

灰叶根[huiyegen](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基原】为豆科灰毛豆属植物灰叶的根。

【原植物】参见“灰叶”条。

【采收加工】7~10月采收,切片,晒干。

【药性】微苦,凉,有毒。

1,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微苦凉。”

2,《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微苦,涩,微温。”

【功用主治】清热化滞,行气止痛,收湿止痒。主治皮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9g,煎水洗。

灰叶根

托盘[tuopan](《救荒本草》)

【基原】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托盘的根。

【原植物】托盘Rubus.hirsutus.Thunb.

【R.thunbergii.Sieb .et.Zucc.】又名: 泼盘(《救荒本草》),空腹莲,刺菠,空腹妙,饭包菠,雅旱(《闽东本草》),饭消扭,地苗,田母,蓬蘽,田角公(《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三月泡,割田藨,野杜利(《中国植物志》),刺藨(《新华本草纲要》)。小灌木,高1~2m。枝红褐色,有腺毛及柔毛和散生弯皮刺。奇数羽状复叶;叶柄长2~3cm,和叶轴均具短柔毛,腺毛,并散生皮刺;小叶3~5,稀单叶,卵形或宽卵形,长3~7cm,宽2~3.5cm,先端锐尖或渐尖,边缘有不整齐重锯齿,两面散生白色柔毛,下面疏生腺毛。花常单生于小枝的顶端,白色,直径3~4cm;花梗长3~6cm,有柔毛,腺毛及很少小皮刺;萼裂片三角状披针形,先端尾尖,外面有腺毛,两面密生绒毛。聚合核果近球形,直径1.5~2.5cm,红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生于海拔达1500m的山坡路旁阴湿处或灌丛中。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广东,台湾。

本植物的叶(托盘叶)亦供药用,另设专条。

【采收加工】6~9月采挖,鲜用或晒干。

【药性】酸,微苦,平。

1,《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性平,酸。”

2,《全国中草药汇编》:“甘,微苦,平。”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止血。主治疖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0g。外用:捣烂取汁,涂敷或滴眼;或研末撒敷。

托盘

过山龙[guoshanlong](《陕西中草药》)

【基原】为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乌头叶蛇葡萄的根皮。

【原植物】乌头叶蛇葡萄AmpeLoPsis.aconitifoLia.Bunge.

又名:蛇葡萄(《救荒本草》),乌头叶白蔹,(《北京植物志》),草葡萄(《陕甘宁青中草药选》),草白蔹(《新华本草纲要》),羊葡萄蔓(《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木质藤本,全株无毛。老枝暗灰褐色,具纵棱和皮孔;幼枝稍带红紫色;卷须与叶对生,二分叉。叶掌状3~5全裂,轮廓宽卵形,具长柄;全裂片披针形或菱状披针形,长3~8cm,宽1~2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常羽状深裂,裂片全缘或具粗牙齿,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沿脉稍被柔毛,花两性,二歧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总花梗较叶柄长;花小,黄绿色;花萼不分裂;花瓣卵形;花盘边缘平截;雄蕊5,较花瓣为短;子房2室,花柱细,浆果近球形,成熟时橙黄色或橙红色。2颗,花期5~6月,果期8~9月。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山坡灌丛或林缘。分布于华北及山东,河南,陕西,甘肃等地。

【采收加工】7~9月采收,挖出根部,刮去栓皮,剥取皮部,鲜用或晒干。

【药性】《陕西中草药》:“辛,热。”

【功用主治】《陕西中草药》:“活血散瘀,消炎解毒,生肌长骨,除风祛湿。主治疮疖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研末,1.5~3g。外用:捣烂敷。

过山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