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香为何一定是三根?每根分别代表什么?传统文化我们不得不知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每逢清明、十五、过年之时,中国人民便会烧香祭祖,虽然各地祭祖的礼仪有所差距,但是有细心的人会发现,烧香时使用香的数量都是三根,烧香为何一定是三根?
这背后蕴含的是华夏上千年的历史,而且这三根香每一根都有自己代表的含义。将视线拉回古代,走进烧香溯源史,烧香在古代主要存在于三个领域,分别是民间、道教、佛教,不同的领域这三根香也有不同的含义……

民间烧香敬天地,一缕轻烟祭先祖
在中国古代,祭祀神明的仪式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便以焚烧牲畜等祭品的方式来表达对神灵的尊崇与祈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汉代以后,随着香料的广泛传入,人们开始逐渐用焚烧香料替代了传统的牲畜焚烧,这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烧香礼仪的诞生。
只是此时人们还是用烧香来祭天,并没有祭祖的用途,直到汉代香料的广泛传入,在西汉中期,南亚一带的香料就已经传入我国。

东汉时期,西域和南亚香料的传入更为普遍,包括迷迭香、丁香(鸡舌香)、苏合香、安息香,等等。由于香料传入的增多,汉代社会生活用香广泛,室内熏香、服饰增香、宴饮娱乐、祛秽治病等都离不开香的使用。
尤其是古人将香与尊敬联系到了一起,古人在做一些重大的事情或者参加一些重大的宴会时,便会焚香沐浴,以表达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和对别人的尊重。
在这一背景下,民间开始用烧香祭奠祖先,据西汉末东汉初的《易林》记载:“秦失嘉居,河伯为恠;还其御璧,神怒不佑;织组无文,烧香不芬。”
在民间用香中,三根香的使用起源可以追溯至儒家文化中的三才,也有人说是受道家烧香的影响,但是根据民间三根香分别代表天地人的角度,可以断定民间三根香的来源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中的三才即天时、地利、人和,祭天最开始是历代皇帝才能进行的仪式,而且祭天的仪式往往还比较盛大,登泰山之顶,祭奠上天,因此皇上称为天子。
古时文化和民众对天有着莫大的尊重,他们将天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敬天,就是表达对天的敬畏和尊重,祈求天的庇佑和恩赐。
通过烧香,人们希望能够与天沟通,得到天意的指引和保佑,因此这三根香中的第一根自然是敬天的。
其次是地利,地是万物生长的根基,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敬地,就是感恩大地的养育之恩,祈求地的丰饶和平安。

烧香时,人们通过香烟向地表达敬意,希望得到大地的恩泽,使农作物丰收,生活安康。
敬完天地之后,这最后一根才是敬人的,人在空间上处于天地之间,因此古人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灵长,是连接天地的桥梁,而那些逝去的祖先和亲人则被人们视为游走在天地之间的灵魂。
烧香时,人们通过燃烧的香味和烟气向祖先、亲人、师长等表达敬意,希望得到他们的庇佑和指引,这便是民间烧三根香的含义。
只是这种烧香礼仪不是靠代代相传而传播,而是在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下,才形成了最终的烧香仪式。

而在一些地方的民间信仰中,三根香也可以代表对三位祖先的祭祀,三根香分别代表对始祖、高祖和曾祖的纪念。
始祖香:第一根香通常代表对始祖的纪念,始祖是指家族的最初祖先或开基立业的祖先。点燃这根香,是为了表达对家族起源和根基的尊重,以及对始祖开拓精神的崇敬。
高祖香:第二根香代表对高祖的纪念,高祖是指较近几代的祖先,通常是曾祖父的父亲。这根香的点燃,体现了对高祖的敬爱和对其生前事迹的缅怀。

曾祖香:第三根香则是对曾祖的纪念,曾祖即曾祖父。通过这根香,人们表达对曾祖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为家族所做的贡献和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道教三香敬祖师,祭祀礼仪传民间
前文说到民众对烧香的转变从祭天变为了祭人,这一转变不仅丰富了祭祀的形式,也为烧香成为了一种更为普遍和深入人心的宗教实践做了铺垫。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它吸收并发展了烧香礼仪,使之成为教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史书、道教经典乃至小说等古代文献中。

关于道教烧香礼仪的记载屡见不鲜,《五岳真形图》之法中记载:“燔两炉香,大例祭余酒以别甖盛座左,随杯奠粿花脯,余脯着柈盛座右。”
到了南北朝时期,道教的烧香礼仪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改革。在寇之谦的推动下,天师道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每月初一和十五为亡故祖先烧香祈愿的斋仪。
这一改革不仅深化了烧香礼仪的内涵,也使得朔望烧香祭祖的习俗得以确立,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而道教与民间同样燃烧三支香,只是其含义却不同,道家老子曾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道教的教观大多称为三清教,他们奉三清祖师为祖先,所以三这个数字在道教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道教中,三根香分别敬的是三清祖师——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对于道教子弟而言,他们是道家的开创祖师,所以点燃三根香表达对三位的尊重。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三清祖师是道家法力最强的存在,在三清观中烧香祈愿,自然要向这三位祈求,因此道家三柱香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道家与民间烧三根香虽然无法佐证谁起源谁,但是道家对民间烧香祭祀礼仪方面却有着引领作用,南北朝时期,寇之谦假托太上老君之名作《老君音诵诫经》,对天师道进行改革。
该书增订了不少道教斋仪,其中就有烧香求愿一项,涉及到为亡故的祖先烧香祈愿,因此后来祭祀礼仪大多起源于道教。
佛教烧香破阶级,三香含义各不同
除了本土的道教有着三根香之外,后来传入我国的佛教也会烧香,并且也是三根,而他们的三根香又跟前面有什么不同呢?

三国时期康僧铠所译《佛说无量寿经》已明确提到“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因此可以推断在三国时期之前,佛教便已经有了烧香的说法。
而佛家的三根香每一根代表的含义都很广,首先是第一香,第一香位于三根香的中间位置,它代表了烧香人对佛、法、僧三宝的尊敬。
佛指的是佛陀,法指的是佛陀的教法,僧指的是修行佛法的僧团。这三宝在佛家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们是佛教教徒的信仰,因此第一根香要敬三宝。

第二根香位于右侧,在佛教修行中,戒、定、慧被视为修行的三大支柱,它们共同构成了佛教徒走向觉悟之路的基础,所以这第二根香是希望修行者能够对这三大支柱存在敬仰之心。
其中戒香提醒佛教徒遵守佛教的戒律,如五戒、十善等,以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做出违背道德和伤害他人的事情;
定香鼓励佛教徒通过禅修、冥想等修行方式,培养内心的宁静和专注力;
慧香让信徒通过学习和实践佛法,明辨是非,洞察世间万象,从而认清生命的意义,摆脱无明和烦恼,走向解脱和觉悟。

第三香位于左侧,佛家认为人皆有贪、嗔、痴三种欲望,第三根香的焚烧用来净化这三种欲望,这些含义都是对僧人的,普通民众进寺烧香,不过求心里所想罢了。
而佛教对我国烧香祭祀的促进作用在于它突破了阶层上的限制,起初烧香祭祀仅限于达官贵人,在南北朝时期,烧香也逐渐进入普通人家的家门。
话说回来,虽然烧香可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和愿望的祈求,但这终究只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方式,人们还是更应该将重点放在现实生活之中,自己掌握现实的航舵,远比三根香燃起的轻烟更加实在。
参考文献:
民俗研究——2017-03-15——朔望烧香祭祖礼仪考源
宗教学研究——2021-12-15——道教烧香考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