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那笑迎风霜雪雨的慈竹
王维贤 阴汉武

“门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这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慈竹诗的头两句。慈竹,又称义竹、慈孝竹、子母竹。窗外,挺立着一簇高耸入云的慈竹,约高六米有余,占地十多平方米,它早已适应了高原这方冻土。春雨过后,余寒尚未消尽,浅绿的笋尖已破土而出,周围春笋多头并进,眼见中一纵一纵向上拨节。那婆娑的枝叶,随风摇曳着,像一大块无瑕的翡翠,为这干枯的大院增添了几许翠绿和生机,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慈竹,江南的尤物,属根茎丛生植物,根窠盘结,四时出笋 ,一次植,永再生。新竹旧竹密结,高低相倚,如老少相依。窗外,这簇慈竹,记得是三年前落户此地的。这慈竹,若是生长在温暖湿润的江南,平凡又普通,并不稀罕,但在海拔两千二百米的高原能够活出一片绿荫,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慈竹常喻博爱、和善的母亲。它宁折不弯,虚怀若谷,不畏严寒,积极向上的个性,与松、梅一同被人们称为“岁寒三友”,又成为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清人郑板桥官至县令,受竹启发,常以“百节长青之竹,千秋不变之人”喻已,始终坚守初心使命,牢记为官底线。一生悟竹精髓,做官清廉,政绩卓著。他本人平生更是画竹得魂,闻名于世,成为千古画竹、悟竹、懂竹第一人。
鹤鹿示寿,竹报平安。俗话说,民间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说。竹子 ,它高雅清洁的木质,千百年来受到了人们的颂扬,一直居家占有一席之地,不经过任何颜色处理的竹器,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给人一种自然、质朴、古典的美,深受文人雅士钟爱。
竹子四季不落叶,也不会污染环境。不像有些浆果,死后会留下无法降解的废弃物。因而成为中国城乡公园、房前屋后,街区播绿美化的首选。三年前,此竹被移栽此处,并不适应,初离故土,背井离乡,长途拉运,逆风而行。根须埋入大院的半年时间里,虽地理优越,人气很旺,一下从偏僻的山沟安身繁花的都市,身价倍增,贵气了不少,但室外温度过低,土壤干燥,并没有见它容光焕发,发出新枝,相反叶片变黄,甚至大把脱落。园丁们做了不少工作,及时浇水、施肥,冬天提早用防风布为它搭起一个温暖的棚室,逐渐它适应了这里的环境,爱上了这片寒冷而热烈的土地,变成繁茂翠绿的模样。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慈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报答人们的养育之情,长得十分茂盛。三年来,它渗透了高原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把根扎进这陌生而坚硬的沙石土壤,向四周蔓生,缺氧并不缺少精神。你看,早春的高原大地还在沉睡,草坪一片枯黄,它一枝独秀,挺拔的身姿,密绿的色彩是那么的抢眼,惹得思春的人儿与它拍照留念,争做微信标签。为了这一抹绿色,它甘愿扎根高原一辈子,把自己的一生回馈给这片雪域净土。
炎夏将至,青山可望。看着窗外那笑迎风霜雪雨的慈竹,这一簇慈竹不就是高原儿女的化身吗?这让我不由地想起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有志青年告别父母,响应的祖国的号召,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勇气,到边疆去,到高原去,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祖国的“三线”建设、国防建设,边彊建设,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的支边知识青年,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征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们这伟大无私的创业精神,是对党和国家的忠诚 ,是了不起的伟大贡献,他们不就是那簇笑迎风霜雪雨的慈竹吗?每天上班,我对窗外这簇笑迎风霜雪雨的慈竹满是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