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传奇:掘得蚕丛氏启国誓国碑,诸葛亮也不得其解求蜀仙
来源:四川乾坤道教文化交流中心
文图读者推荐 如有涉权请联系删除
青城山有一个类似秦人桃花源的地方,叫老人村,因长寿者多而闻名,因此,青城山又称中国的“长寿之乡”。《方舆胜览》曰:“老人村,在大面山之北,昔人避难其中,多享年寿故名。”
在其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诸葛亮治蜀访贤与道长范长生的神话故事……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为今后统一天下做准备,带兵攻打益州,入蜀后即命丞相诸葛亮坐镇成都,筹划军粮,并组织兵源支持前线作战。为此,诸葛亮专门征派1200人组成护堰维修队伍,还设堰官管理,以确保成都平原农业生产的发展,为蜀国强盛和北征伐魏奠定基础。
当时,正遇岷江洪水泛滥,威逼成都安全,诸葛亮即组织人马,在成都南郊修筑九里长堤阻水。不久,又得知成都之西的灌口大堰(今都江堰)缺堤,入冬后诸葛亮即命大将马超带领三千人前往灌口整修大堰。

一月后,诸葛亮又亲赴大堰视察修堰情况。
马超即汇报说:“军师且勿担忧,整修大堰工程已过半,只是近日有百余堰工染疾,延误了工程进度……”
诸葛亮忙问道:“所患何疾?”
马超回答:“听当地人说,是一种又拉又泻之病。不过不要紧,只要用一种叫‘鹿藿’的药草,即可治疗。”
诸葛亮“哦”了一下,没再出声。
马超继续说道:“不过,现仍有数十人未康复,而药草已用尽。听当地老医师说,青城山上便有野生‘鹿藿’可采,我已派人上山挖采此药草去了。”
诸葛亮点点头,轻轻摇了摇鹅毛扇。
就在这时,忽见一派往青城山采药的兵卒,飞身下马向马超报告:
“禀报将军,今日我等在山中石笋峰崖下,发现一特大‘鹿藿’药草,花红叶茂,我等挖开泥土,忽见粗大的根须紧缠裹一块石碑,露出的碑面一部分有《蚕丛氏启国誓国碑》字样,我等惊奇,不敢乱动,特赶回听命。”
马超听后愕然少许,即请示诸葛亮处理。
诸葛亮听了,喜出望外地说:“此山乃藏龙卧虎之地,名胜古迹不少,想必是掘得了一块珍贵文物!走,我等且一睹为快。”
于是,诸葛亮率马超等打马来到石笋峰崖下挖碑现场,即命几个小卒细心清除碑面泥土和根须,少顷,一块镌刻着篆文的巨大碑面显露眼前。
诸葛亮躬身细看碑文,发现偌大的石碑上碑文只有四个字,而且这是四个带不同偏旁的“蜀”字:“濁”、“歜”、“燭”、“蠲”,不觉好生奇怪,自觉字中定然隐其奥妙,久思却又不得其解。于是,即命随从将碑文抄了下来,并叫小卒将石碑就地掩埋加以保护,便与马超飞马赶回了驻地。
晚上,诸葛亮把这四个字写在纸上,放在桌上,久久凝视。不一会儿,他走出房门,望着天上的明月,踱步徘徊,见明月西沉,夜已深了,便回房躺在床上,仍百思不得其解。忽然,一阵香风袭来,窗外走进一个人,站在他面前,哈哈大笑道:
“诸葛先生,久违了。”
诸葛亮摆头一看,来者面目模糊不清,忙问道:“敢问先生是何人?不知有何指教?”
来者又是一阵哈哈大笑,口占一诗云:“笑诸葛孔明,陷无头迷津。得解此中意,须找范长生。”
吟罢,一下不见了。
诸葛亮好生奇怪,忙大叫:“请问先生大名!请问先生大名!……”说着,翻身坐起,四处张望不见人,才知道自己做了一个梦。可是,梦中来者所说“范长生”三个字,却留在他的耳边,范长生何人?是否就是早已闻名儒林的道师范贤范长生?
第二天,他便差人四处打听,这儿是不是有一个叫范长生的人。

没多久,来人便来报告,说是青城山上住着一个叫范贤的人,就叫范长生。十六国时人,生于公元三世纪末,四川黔人,为当地天师道首领,拥有部族千余家。李牧李雄起义时,他曾资给军粮。后李雄入成都称王,封他为丞相。经过一段时间相处,范贤知李雄王位不长,便携家入青城山深处隐居,从此不再出来。
诸葛亮一听,大喜,便带着马超,一路奔青城山而去。
来到山下,将马寄宿于客栈,便沿小路直上,没走上几里地,见迎面走来一老道,眉目髭发,冠簪衣被,裾履手足。
诸葛亮见其道貌岸然,似有经伦之学,暗自惊喜,以为遐迩遇到闻名的大德道师范长生,便上前施礼:“敢问道长,可是范长生范老先生?”
老道哈哈大笑:“我呀?还差十万八千里嘞!”笑着,用手一指:“上天然阁、爬引胜亭、登凝翠桥、翻三岛石、走九倒拐、过朝阳洞、上壮观台、到上清宫,再去问吧,自可寻得范老先生所住的‘一石山庄’。”说完,扬长而去。
诸葛亮照老道的指点,与马超继续沿山路攀援直上,直到黄昏,来到了上清宫。四处一打听,当地人都说知道,却谁也说不清楚究竟在何处。二人好生纳闷,一看四周,山重水复,层峦叠嶂,不知道该往何处走为好。

正在这时,耳边响起歌声,唱道:“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诸葛亮好生奇怪,此歌正是自己当年在卧龙冈时所作,怎么这儿竟有人唱起?疑惑间,循着歌声寻去,突然眼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只见绿树成荫,瓜果成林;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依稀看见一座山庄背靠山麓,面对小溪,别有洞天。二人近前一看,只见山庄大门上正写着四个字:“一石山庄”。
诸葛亮大喜,忙走近庄前,轻叩柴门,只见一童子出来,问道:“找谁?”
诸葛亮忙说:“蜀汉丞相诸葛亮,特来拜见范长生范老先生。”
童子说道:“我不知道什么叫丞相不丞相的。”说着,就要关门。
诸葛亮忙护着门,笑道:“那就请对先生说,孔明来访便是。”
童子说:“对不起,先生今天早已出外去了。”
诸葛亮忙问:“到何处去了?”
童子说:“踪迹不定。”
诸葛亮又问:“不知几时能归?”
童子说:“归期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说完,“呯”的一声关了门。
诸葛亮空对着门,有些惆怅不已。
马超忙说:“丞相,既如此,我们不如回去罢了。”
诸葛亮说道:“且待片时。”
马超说:“不如回去,再使人前来探听便是。”
诸葛亮见天色不早,便隔着门,朝里边大声说道:“如先生回来了,就说诸葛孔明前来拜访。”

说罢,与马超怏步下山去了。行了数里,这才有兴回头看看眼前的景物,只见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一会儿,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
诸葛亮心想,此必范老先生无疑,于是上前一拜:“先生莫非范长生范老先生否?”
那人笑道:“将军是谁?”
诸葛亮说道:“蜀汉丞相诸葛亮。”
那人“哦”了一声,说道:“吾非范贤,乃范贤之友是也。先生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和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将军此次欲请范老先生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怕只能是徒费心力了。”
诸葛亮忙道:“先生所言,诚为高见。但在下身为一国之臣,合当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矣。还望先生明示。”
那人道:“山野之夫,不足与论天下事。”
诸葛亮又问:“蒙先生见教,但不知范老先生何处去了?”
那人说:“我亦欲访之,正不知其何往也。”说罢,长揖而去。
马超气愤地说道:“嘿,范先生没遇上,倒碰上这样个腐儒,真是!”
诸葛亮说:“观其形,听其声,此亦隐者之言也。”见天色快黑,四周亦无其它路人,便与马超回到栈房歇息。
第三天一早,诸葛亮才听探子来报,说范老先生回来了,于是大喜,便马上与马超立即启程上路。
此时,马超早有些不耐烦:“山中一老道,何烦丞相再去,派一个人将他叫来便是。”
诸葛亮说道:“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范老先生乃当今名道,岂可召之乎?必须登门以显诚意。”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