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玉米,不只是餐桌上的美食,这些庄稼其实一身都是宝,就连稻杆、秸秆都有妙用。如何处理才能让农业生物质废弃物“变废为宝”,南城这个农业园给出答案。
初夏,水濂社区一方田农业园,田间地头郁郁葱葱,满目青绿。
玉米、水稻、番薯……各种作物在阳光下茁壮生长。工作人员在田地里忙碌着,不时把手中浅黄色的“肥料”,洒向田间。
工作人员告诉小编,这种“肥料”并非“化肥”,而是“生物肥”。
什么是“生物肥”?它从何而来?说起来,这还是一方田农业园——南城街道农业生物质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一项新成果。
| 工作人员操作秸秆粉碎机
今年,为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高市民对农业固废处理的认识,南城将一方田农业园列入街道农业生物质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试点,探索构建生物质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有效治理模式。
在南城农林水务局的指导下,一方田农业园投资近10万元,引进农业生物质废弃物处理设备,充分利用园内大量的生物质废弃物,自行生产生物有机肥。
一方田农业园负责人表示,农业园主要种植稻谷、玉米、番薯、土豆等作物,总规模超140亩,作物生长需要大量营养成分的供给。
过去,农业园采取外购方式解决这项需求,这让农业园增加了不少经营成本。如今,把作物收成后剩余的稻杆、秸秆收集起来,改作“生物肥”,此举不仅更环保,同时也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经过对生物质废弃物的初处理、堆肥发酵、陈化处理和再加工等环节,稻杆、秸秆“变废为宝”。秸秆还田不仅能减少污染,同时还有增肥增产作用。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减轻,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
目前,农业园的“生物肥”基本已能实现自给自足,原有的农业生物质废弃物处理问题也迎刃而解。
南城农林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城将持续推进涉农生物质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作,大力推广涉农生物质废弃物综合利用方式,积极探索“有亮点、可复制、能推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都市型观光农业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设提供样本,助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高水平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