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盛产高梁,高梁结的果实碾成的米,叫高梁米。高梁米饭,营养价值高,口感好,东北人都喜欢吃。用高梁粒酿出来的酒更是东北的特产,供不应求。
高梁不仅仅籽粒用途广泛,掐掉高梁头剩余部分的高梁秆儿,更是不可多得的宝贝东西。
我们这个地方管高梁秆叫秫桔秆儿,或者干脆就叫秫秆。秫秆几乎天天都与人打交道,形影不离,假如没有了秫秆,农家过日子真不知道咋过。院子里夹的篱笆墙,盖房子勒的房箔,存储秋菜的窖盖,真是说不清,写不过来。
每家炕上铺的炕席就是用秫秆编的。编炕席工艺很复杂,是一个手艺活。编炕席要选择标标溜直的秫杆,用小刀头地削掉秫秆节上的叶子,然后,开始破篾子。破篾子用一种叫“锉子”的专用工具,干活的人一只手攥着秫杆的杆,一只手握住“锉子”,将“锉子”使劲往秫杆的杆里面撸。这样,“锉子”的刀片就劈开了秫杆的杆,一根秫杆马上变成了三个细条状的片状。破完篾子后,用石头磙子进行碾压,碾压完后,进行刮篾子。刮篾子是把渍好的篾条垫在一块木板上,木板的一头儿钉个钉子,在钉子处垫一块锄板,然后,人左手拉篾,右手用刀挡在钉子处,就把中间的瓤子给刮出去。
篾子刮好后就可以编炕席,编炕席是严密而快速的技艺,起头和收尾这是编织席子最难的掌握的手艺,起头起不好,编出来的花纹就乱。炕席编到一定宽度的时候,需要折成边往回编时,要看边儿齐不齐,力度匀不匀称,这是这领炕席质量优劣的关键之处。围完边儿后的第一步是挑俩篾条压俩篾条,走两格后开始变线,或挑仨压俩,或挑俩压一个,然后就进入正常的挑俩压俩的人字纹工序,这一段儿叫圈裙子边儿。编炕席最关键是一定要将篾子勒紧靠实,不然的话,篾子干燥后,炕席就会出现很宽的缝,就是质量不过关。
秫秆除编炕席外,还可以编生产队装粮食用的穴子,编各家淘黏米用来控水的席篓子等等。
农村过去住的都是土坯房,把秫秆绑成一个个拳头粗细的小把儿,一头钉在房梁上,垂下来的一头吊住糊纸棚的架子,然后,糊上纸,纸棚就吊好了。秫秆吊的纸棚经济适用、轻巧、保暖、耐用。
家庭用来盛东西大大小小的盖帘,也是用秫秆的尖梢穿成的。盖帘在家庭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盖饭盆、盛干粮、晾东西,盖酱缸等等,用它的地方实在太多,数不清。
穿盖帘先是把两根一组两根一组的秸秆大小头颠倒放在平板上,铺平,较长一点的放在中间,稍短一点的放在两头,基本形成一个圆形。穿盖帘的人首先用锥子把秫秆的杆先锥一下,再用顶针把大马蹄针顺着锥子锥的眼顶进去,这样就把秸秆串成一片儿。穿完两片后,,再串那两片儿,然后把这样的两片儿交错叠加起来,使两个面的秸秆成直角,再用麻线把两片儿订起来,斜纹订成一个“回”字形,这样,穿完以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穿盖帘针脚不能大,麻绳不能漏出来,要平整,美观,大方,挺实。盖帘就串好后,再选准中心点用一根秸秆做半径,转一圈划线,用菜刀顺着画出的圆弧印把四围多余的高粱杆切断,这样盖帘就切成了规则的圆,一个盖帘就算彻底做完了。为了不使盖帘的四周有肥边,最好用薄薄的铁皮包一圈,没有铁皮用布也可以包。过去铁皮和布都是稀缺物。很少有人家进行装饰的。反正,高粱秸遍地,坏了再穿,也不是太费事。
除了做盖帘外,过年冻豆包用的大方形帘子,蒸豆包的帘子等也都是用秫秆做的。
秫秆不但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孩子们制作玩具的材料,扎风筝,做蝈蝈笼,风齿篓等等,都离不开它。
活着的人,时时处处离不开秫杆,连逝去的人也离不开。棺材头前的灵幡,坟头上的房梁,花圈骨的架等一系列纸扎丧葬品都离不开。
一棵棵高粱,它的籽粒及秸秆养育了一代代活着的人。当人们逝去后,它的躯体带着哀思在送走了一个个逝去的人。
红高梁,世界上最值得赞颂的植物。
红高梁,值得文人墨客多为它写一些文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