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秸秆:“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
11月2日,湛河区曹镇乡曹西村,金色的田野上一派繁忙景象,搂草机、打捆机正进行秸秆收集打捆作业。只见原本散乱铺开的秸秆被吸进打捆机“腹中”,随着旋转、压实、打捆,变成了一捆捆方方正正的“稻草包”。
“往年清运秸秆让人头痛,费时费工又累人。现在村里集中实施秸秆打捆作业,什么也不用管,还给钱呢。”村民刘顺兴望着被收拾干净的稻田开心地说。
曹镇乡的种植模式是“一麦一稻”,每年种植水稻万余亩。过去,每家每户分散清理秸秆,既不能烧,又没处放,堆在地里又影响翻耕起垄,秸秆一度成为干群的头疼事。
为让秸秆变废为宝,曹镇乡今年提前联系外地农机手,实现了收割、打捆、拉运、播种一条龙作业。
“秸秆打包成捆后,主要拉到养殖场做成牧草饲料,还有一部分用来发酵供应菌菇生产,就是做生物质颗粒燃料……”在曹西村进行稻草打捆的农机手张金泉说,他一年靠收秸秆收入20余万元。
曹西村村民王东升办有一个稻草加工厂,专业生产草苫、草绳、草垫等稻草制品,一年可消耗千亩稻草。“每年稻谷收割季,我都雇人捡拾稻草,一年下来能挣三四十万元。最近有好几个客户订购草苫子,我要抓紧时间组织生产。”王东升说,全乡像他这样的稻草加工厂有五六家。
“秋收以来,我们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宣传、支持力度,畅通秸秆离田渠道,本地和周边叶县、郏县、襄城等地农民纷纷组织搂草机、打捆机前来捡拾稻草,一时间,曹镇稻草被捡拾一空,秸秆从‘生态包袱’变成了‘绿色财富’。”该乡党委委员、副乡长李路通说。
来源 | 平顶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