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很简单,就在这一朵麦秆做成的牡丹花中


八月的南京,骄阳似火。但是,并没有阻挡住一群家长带孩子来南京图书馆的脚步。他们在这个下午来参加一场非遗麦秆画亲子手工体验活动。


当非遗麦秆画传承人司秀艳老师向家长和孩子展示麦秆画手工作品时,孩子们不由自主发出惊叹声:“啊——好美啊!这是怎么做成的啊?”就连家长们也很惊奇,一根朴素的麦秸秆怎么就能变成这样精美的一幅作品呢?



就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一样,麦秆画同样是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走出来的艺术。当小麦收割后,散落在大地上的麦秆被人忽视,但是灵巧的艺术匠人们却把这些麦秆充分利用,他们精心挑选麦秆,经过浸泡、染色、剖条、熨烫,把麦秆加工成麦秆条,形成制作麦秆画的原材料。一幅幅精美的麦秆画作品就是用这些加工过的麦秆原材料制作而成的。


今天,司秀艳老师指导家长和孩子们用麦秆条制作一幅牡丹花作品。当司老师把麦秆条、胶水、剪刀、草图等发下去后,孩子们拿着这些材料充满好奇,急切地等待着司老师讲解麦秆画的制作方法。



司秀艳老师看到大家跃跃欲试的举动后,她先让大家安静下来,她给大家讲解了麦秆画的制作基本流程。大家通过司老师的讲解,明白了麦秆画制作的关键步骤:即先把麦秆条粘贴成一张麦秆片,再根据作品主题画好草图,然后把草图中的图案分解描摹在麦秆片背面,随后把图案依次剪下来,最后把图案完整粘贴在卡纸板上,这样一幅作品就完成了。


麦秆画作品制作步骤看似简单,但是在制作时许多人还是不能独立操作。司秀艳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后,让大家围在她身边,她给大家示范了一遍作品制作的全过程,这样大家找到了感觉,回到座位后饶有兴趣地开始制作起自己的作品来。



非遗手工制作自有其特殊的魅力,总能让人们沉浸其中。平时调皮好动的孩子此时安静下来,专注地制作自己的作品;平时心浮气躁的家长此时平静下来,默契地与孩子配合共同完成作品制作。南京图书馆的这个非遗角落,此时只有沙沙沙地绘图声音,只有嚓嚓嚓地剪裁声音,没有嘈杂的吵闹声,没有抱怨的呵斥声,流淌的是一曲和谐的传统文化传承之乐声!浮现的是一幅亲子同乐的温馨图画!


我作为一个教师出身的人,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都欣慰不已。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一生成长的肥沃土壤,我们只有植根于这片土壤中,才能有源源不断成长的滋养。



实际上,我们的幸福不复杂,就在一件美好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就在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中,就在一处让身心健康的场景中。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制作,小朋友手中的作品逐渐成形,孩子们制作的劲头更足了,他们一边完善着自己的作品,一边看着旁边小伙伴的作品,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快乐的表情。



在本次两小时的非遗手工制作体验时间内,小朋友们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他们举着用麦秆材料制作而成的牡丹花作品快乐万分,纷纷拿着作品与老师合影留念。由不知道麦秆画为何物到制作成自己人生中第一幅麦秆画作品,其过程很奇妙,其结果很开心。孩子与家长用双手创造和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快乐!


快乐很简单,就在这一朵麦秆做成的牡丹花中!



我们总爱给快乐添加很多附加条件,快乐本不需要条条框框。快乐是孩子清澈的眼神,是孩子画图时小手握笔的专注,是孩子剪裁图片时鼓起腮帮的努力!


由南京图书馆与司秀艳指秀文化艺术工作室共同开展的非遗麦秆画体验活动圆满结束,家长与孩子们收获满满,期待着下次活动的举办。非遗艺术需要用大爱的情怀传承,亲子教育需要用传统文化来浇灌。家长与孩子置身于非遗传统文化场景中,便是在营造着成长、快乐和幸福!



文/刘渡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