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农家种植的主要是水稻,一年两季,收割后留下的为稻秆,外地却称为稻草。称之为稻秆者,用之为宝;弃之为草,废物也。往昔遥逝,然记之犹新。出生于农家的我,小时候离不开与稻秆打交道,情感弥新,历历于目而难忘。

夏季早稻收割后,稻秆收拾到大路上或高处,扎成一小把,曝晒后运回家,留下稻根桩我们把它们踩进水田里,腐烂后成为上好的有机肥料,我们把这活叫作“踏田”,父亲常把踏田这个任务交给我们小孩去做。

我们兄弟几个戴上箬笠,每人一根竹竿,挑上一大壶茶水,来到自家田里去踏田。这时候晚稻已插下,早已返青,一片片绿油油的,招人喜爱。稻根桩留在晚禾间隔空行里,我们高卷裤腿,拄着竹竿,踏着一个又一个稻根桩,用力下蹬,把它踩进泥水里,但又不能伤到晚稻。初始踩踏,稻根桩虽扎上脚底心粗扎酸溜,但也没什么难受,反倒轻松快活。垟风习习,晚禾、泥水芬芳四溢,扑面入心,令人惬意。然而踩踏久了,日午当头,闷热渐浓,脚心渐感胀痛,汗滴涕泪抹面,扶竿摇晃吃力,始感踏田之艰辛。更让人避之不了的,是那些“不速之客”——蚂蝗趁机来到,在你脚板、脚肚喝人血喝得“酩酊大醉”,条条滚圆血红,还赖着不走,像一盏盏灯笼,亲着皮肉跟你玩呢!好啊,你不仁我也不手软,我们咬着牙一条条扯下来丢进盐罐里,让它喝盐卤去。这边,我们用田水冲洗脚,但还是血流如注,无奈随它去……这个时候突然记起从小背就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感同身受。

早稻秆收回家后,作为进灶烧饭菜之燃料,稻秆清香增添了饭菜的香美,这自不用说了,但它还有个特殊用处,即柳市人每年端午节包粽子不可缺的材料,就是早稻秆烧下的粽灰了。粽灰盛在纱布袋里,淋上开水,下滤在桶盆里,浸上包好的粽子,一两个小时后,连汤带粽放进锅里烧煮熟透,粽香扑鼻,色泽金色黄亮,因含有碱性,久放不坏。小孩们把剥开的粽子插在筷子上一路慢咬细嚼,齿颊留香,雀跃不已。

晚稻收割之季,农田已水干田硬,稻谷收获后,稻秆散晒在田板上,我们扎成一小把一小把,再架晒几日,干燥后运回家。我家没有板车,只能靠肩挑,我们先将稻秆搓成绳,然后把一小把一小把的稻秆堆放在绳子上,叠成一堆,把两头稻秆绳拉起来,交叉拉紧,又用膝盖跪压稻秆堆上,下压使劲拉绳,才把稻秆挤压得嵌腰得紧,最后打上活结。

父亲教我们打结的方法,两端绳头相交,一头折过来成双股,另一头把它紧扣住,再**捆腰绳里系紧,这是捆稻秆堆最传统最牢固的方法,一路挑来,保证不散,到家一拉绳头,就松散开了。

父亲力气大,捆的稻秆自然比我们大好几倍。他用稻担(一种农用挑担,硬木制成,两头尖,用铁皮包上)**稻秆堆里,弯腰起挑,行走起来两头松泛弹跳,健步生风。我们用的是竹扁担,用毛竹削平制成,两头稍狭,**捆腰绳,露出顶端,腰绳卡在高处,就滑溜不下了。我们蹲下挑上肩,双膝一下力,就挑起来了。我们担子小,紧跟父亲后,学着他的步法,开始稍有摇晃摆动,挑久了,担子慢慢松泛起来。

挑担这活,对人可是个很大的考验。初挑不觉得难受,几趟挑下来,遭难的首先是肩胛,渐感酸痛起来,呼吸喘急,腰腿发软,只得挑挑歇歇,远远地落在父亲后面。可这一歇不得了,竹扁担一上肩,钻心地刺痛,泪水直流,只能咬着牙,双掌托着竹扁担,摇摇晃晃一步一步向前移动。父亲回头见我这副可怜样,也不援手接一把,只是鼓励我:“看你二哥,他比你强多了!没关系,初挑担最难熬的就是这一关,闯过去了,挑多重都不疼了。”说罢,管自走向前去了。

好不容易挑到家,母亲早已给我们烧好了接力,我端起一碗香喷喷的粉干,上面还有个荷包蛋,坐在稻秆堆上三两口下肚,吃毕又抓起空扁担去挑下一趟稻秆了。嗨,接力真是接力,一碗粉干下肚,力气又来了,奇迹发生了,肩胛也不怎么疼痛了,来回又挑了三四趟,越挑越像父亲所说的,肩胛疼痛感没了,轻松自如了。我也从挑担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越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持之以恒就能克服一切艰难,就是胜利,就是成功。

运回家的稻秆主要用作柴禾,可烧两三个月。有柴间堆放的当然很好,但没有或不够堆放的,只能放在户外堆叠成垛了。我家前面有一个小园子,中间高出地面一二十厘米,用石头垒成圆基,是专为堆放稻秆用的。垒稻秆垛要讲究方法,父亲是这方面的行家,他把扎成一小把一小把的稻秆头向着里面堆放成一大圆圈,当中空的垫满,然后顺时针盘旋而上,直到叠成高出人头,父亲架上木梯子,站在剁堆中央,我们把稻秆把递送上去,他一层一层盖实,中央高出来成尖顶,用稻秆绳扎实,成蒙古包状。为了防风雨,再在尖顶上扎上三条长长的绳子,分头斜挂下来,末端捆上较大的石头,成为压顶石。这样堆叠成的稻秆垛,用到最后稻秆依旧干燥如新。

说起堆叠的稻秆垛,那还是我小时候时常玩乐的安乐窝。每当寒假来临,在冬日的暖阳下,我常拿着作业本、《诗经》之类的古诗,来到稻秆垛朝阳的地方,抽出一些稻秆铺在地上,背靠垛堆席地而坐,或做作业,或吟诵古诗,或唱起“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或爬到墙头的榕树上逗玩。困倦的时候,就在秆褥上闻着弥漫的稻秆香,伸伸懒腰进入梦乡……

除了当柴禾,稻秆还有一个用途,就是秋冬用来做床垫。过去家庭条件差,哪有被褥床垫?使用稻秆做床垫是母亲的拿手戏,她把稻秆头剪齐,去掉杂质,在竹簾上晒一天,再整理、弹抖干净,拿来堆排在床板上,摊平压实,床杠边包上小草席,最后上面铺上大草席,这样稻秆床垫就做成了。如此铺成的床褥,松软、温暖、喷香,人一着席就进入梦乡,舒服极了。过年时还要翻晒、充实一次,常换常新,促人好眠。记得在温一中求学时,学校也给每一个住校学生发稻秆编成的床垫,我一直睡到毕业。

稻秆除了这些用法,还可打草绳或帘子,又可造纸、做饲料。值得一提的是,它做燃料烧成灰后,本地人又把稻秆灰叫作“造物”,是冬天种草、种菜、种小麦的好肥料,可起保温促生长的作用。

稻秆全身为宝,直至秆身成灰,贡献殆尽,我们对它笃爱实深啊。

来源:乐清日报全媒体

作者:刘方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