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古韵锡城新风尚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魅力所在,包括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等等都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历史文化街区便是展现城市历史文化的直观窗口。随着城市更新成为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催化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成为焦点。

为推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河清海晏,盛世逢青年”实践团队——城市宣传小分队于7月3日前往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展开实践调研。

无锡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域,坐拥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致。其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无锡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确定的五处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江南古运河的精华段,以清名桥为核心,古运河为纽带,串联起南长街、南下塘等一带区域为组成部分的古街区,誉有“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之美称。

在街区入口处,矗立着一座额题“运河古邑”仿古牌坊“丛桂坊”,广场上也置有“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从牌坊进入南长街区域,一条长长的石板路两侧是修缮后的商铺,集商业、娱乐、文化、休闲于一体,采用黑墙白瓦的江南水乡仿古传统配色,屋檐下挂着红灯笼,商铺前还种有绿植,洋溢着浓厚的江南风情。

团队对唛秆绳老街油赞子店铺进行细节拍摄,从制作工艺再到顾客采访,我们了解到这家油赞子每天生意火爆,大家都是慕名而来,油赞子从手工揉搓到油炸出锅,每一步都对顾客全透明化展现。团队成员购入店主力推的脆皮海苔味油赞子,口感酥脆的同时融合海苔的香。据店主透露,这款味道是在传统美食油赞子的基础上借鉴创新而来。他作为当地居民见证了南长街的修复前后,就如这款油赞子一样,在更新中不断传承和发展,展现了一幅运河驿道熙攘往来的繁华景象。

街区著名的古桥——清名桥是无锡古代标志性建筑之一,距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座石拱桥外观稳重雄伟,桥面由石板铺就而成,保存相对完整。清名桥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也为古代及现代重要的生活和交通场所。桥下是悠悠的古运河,是古代南北运输的命脉。无锡先民枕河而居,因河设市,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江南运河水乡文化。站在桥上俯看运河及两岸,小舟轻漾,涟漪朵朵,无锡古运河段最为繁华的一幕尽在眼底,是历史赋予无锡这座城市独特的印记。

清名桥的另一端是南下塘区域,整体保存了运河人家的原有风貌。与南长街不同的是,南下塘更加安宁古朴,延伸了许多狭窄的小巷弄。在对传统民居环境的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到江南水乡人家千姿百态的生活场景,仿佛置身于旧时记忆中的**南。有三两友人品茶谈笑,有孩童摇着拨浪鼓追逐,有老人晾晒衣物后躺在竹椅上打盹,河边又是小船摇橹淌过的声响,这所有融合成了一幅悠然的江南图景。

我们采访了一位居住在南下塘三十多年的本地阿姨,在闲谈中,我们得知阿姨热爱着南下塘静谧淡雅的居住环境,在街区统一整治时,由于她和家人意愿一致,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多年的地方,便久居到了现在。南长街的变化比较大,商业氛围浓厚,而南下塘具有生活气息的灵动。阿姨在家门口小院里做一些小吃生意,还热情款待了我们,和睦的邻里关系和悠然美好的环境让阿姨满足而舒展笑颜。

图为团队成员对南下塘阿姨进行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余琳 摄

采访完阿姨,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实践调研,我收获颇丰。城市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依然能够徜徉在江南水乡的旧时场景和繁华都市的交织中,拾起一抹芬芳古韵。

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和传承。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在传承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培育新兴产业集群,还依托文物旧址打造中国丝业博物馆等展陈场馆,这些都体现了城市的有机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血脉相融。通过对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让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灵动起来,使城市处处彰显文化、看见历史,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与赓续中推动城市的发展。

(通讯员 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