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粉用荞麦面为主要原料。先说制粉面,将荞麦用水喷湿,搓破皮,倒入盆内清水中揉搓慢洗,然后用细箩滤去黑色的皮,在盆中沉淀,倒去浮水,晾晒干,粉面制成。
再说撒粉。将粉面溶入适当清水中,做成粉芡。锅内灌水适当,烧沸,擀面杖搅动,木勺舀粉芡逐步溜入锅内漩涡,云云重复,由稀而稠。荞粉质量的上下,症结工夫在烧锅的火候、溜粉芡的速率和搅拌的力度。以柔嫩、通明、色正为佳品。
将熟好的粉舀在小盆大碗,冷却后反扣过来,叫做粉坨。皮硬瓤嫩,圆润饱满,细致而富有弹性,触手即颤。
之前卖荞粉是用一根扁担挑了铜皮包边雕了斑纹的小粉箱,收拾了很是考究的铜盆瓷碗走街穿巷地卖,荞---粉---,一声长长的呼喊,馋嘴的媳妇女人就会听见而来。现在被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替代了挑担,城里边则是牢固的摊位。
欲吃者摊前一立,摊主便问:拾一碗?细的照样宽的?早已经噌的一刀在粉坨上削得一块,掌在手心,连连数刀,那一片一片发抖着的荞粉就从齐齐排着的四根指头上翻滚在小花碗中,接着用杆儿长头儿小的铜勺异常娴熟地挨个儿在一排青花大海碗里当当敲击,就调上了大黑酱、蒜泥、油泼辣子和香醋。吃者接了碗,切不能心急,先用筷子三翻两覆,使调料匀称,一片一片地放进嘴里,逐步品尝,酸辣诸味充盈腔齿。
荞粉有呱呱、皮子和粉之区分,白叟喜粉,细致滑爽;媳妇女子爱呱呱,结实酸辣过瘾。看吃相也各有不同,有坐了凳子细嚼慢咽的,有蹲着吃的有站着吃的,听说智慧的卖粉人能从这些神志中辨知人的性情和身份。
祖辈卖荞粉的马师傅还编了一则顺口溜,印在塑料袋上,荞粉用塑料袋提走,顺口溜就是不翼而飞的广告,愈传愈远。现将其缮写于此:晓林荞粉请君尝,宽肠健胃降血糖;时珍本草内里藏,东西汉朝御厨张;沿传归纳陇荞粉,降气醒酒含芦丁;四乡邻居携八方,陇西荞粉渊源扬。 www.iseey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