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碗馋人的荞面

腊月里一次回老家采风,在本家三哥家吃了一顿荞面。火炉上带耳的小铁锅里炖着羊肉蘑菇土豆汤,顺山大炕的灶台上大铁锅里开花滚水煮的荞面条。一盘烂腌菜,一碟红辣椒,细碎的葱花和芫荽,三碗下肚,酣畅淋漓,仿佛又回到了儿时吃荞面的感觉。

荞面在小时候不一定经常能吃到,原因不在荞面,在于肉。“油荞面,醋豆面”,没有肉和油,荞面做出来寡汤淡水,没口感,所以吃荞面多在冬季大小雪以后,杀猪宰羊以备过年之需时,偶尔吃一顿荞面也是一次小小的牙祭。或者村里操办红白事宴,卯宴席或者宵夜饭之前喝面必定是荞面,因为小麦面粉少,荞面饸饹就是招待宾朋的美食了。

说起荞面不能不提到荞麦,荞麦是一种传统农作物品种,别名乌麦,种植历史悠久,在我国分布极广,主要有甜荞、苦荞、翅荞和米荞4个品种,是一种耐寒耐旱的农作物。《诗经》中有“视尔如荍,贻我握椒”的诗句,荍即荞麦,可见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种植荞麦了。武川地处阴山之北,土壤沙质,旱坡地多,上的是羊粪,无化肥无农药污染,种出来的荞麦籽粒饱满,磨出来的面粉细腻筋道,武川荞麦和武川荞面也就声名远播,曾经是出口日本韩国的外贸品种,在天津港码头,所有出口的荞麦荞面都必须打上武川字样。

在我的家乡武川,广泛流传着荞麦救活人命的故事。那是在民国初年,武川大旱颗粒无收,适逢伊克昭盟荞麦大丰收,井儿沟凤凰山召庙的住持四喇嘛联络武川西部石、郭、周等大户人家去伊克昭盟大量收购荞麦磨成荞面赈济穷苦百姓,荞面成为当时武川农民的救命食品。四喇嘛去世后,当地农民有感于他的善行,众人起钱将其安葬于井儿沟凤凰山脚。此后,荞麦在武川大量种植,成为武川“三麦一薯”中的一员。特别是其它农作物因天旱无雨苗秧不全的时候,用荞麦补种成为农民的不二法门,荞麦生长期短,耐寒耐旱,田间管理粗放不需精细打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出一方土产。传统的武川荞面做法主要有圪妥儿、面条、饸饹、煎饼、拿糕、馒头、碗托儿凉粉、荞面发糕、荞面蒸饺、荞面猪血灌肠,现在则开发出几十种包括速食荞面的吃法。因为荞面面粉发酥不如小麦面粉容易凝结,所以做荞面面食时一般都要和小麦粉或者土豆淀粉,这样做起来才筋道,口感也比较好。豆面必须用醋中和,荞面则要臊子肥点儿,肉汤最好,猪肉汤、羊肉汤、牛肉汤、鸡肉汤都可以。和面时荞面四成小麦面粉六成,如果有鸡蛋可以打一两个,有猪油可以挖一汤匙,这样做出来的荞面光滑顺溜有筋头。和好的荞面在案板上擀开,和手擀面做法一样,关键看刀功,刀功好的切的宽窄长短相同,刀功差的就品相不好,吃起来口感也差点儿。开花滚水下锅煮熟,浇上肉臊子,来点儿红辣椒,就上烂腌菜,荞面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地方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