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老家的荞麦

乡情散文:老家的荞麦

文:杨晓光

  歌手王二妮唱过一首民歌风的《荞麦花 》:我那小小儿的荞麦花,想起你的时候我常含泪花。我那花眼眼的荞麦花,你总是清凌凌的笑啊。笑成我憨墩墩的梦啊,你那淡蓝蓝的身影,装满我的海角天涯。

听着王二妮委婉动听的歌声,掀动我情感脆弱的一隅,撩起我的一片乡愁。可不是吗,那一片荞麦花,秋后的荞麦花,家乡的荞麦花,冀东大平原上的荞麦花,记忆深处的那片荞麦花,叫我如何不想家。

家乡的荞麦花,一般在七八月间绽放。盛开后的一片花海,没有夏日玫瑰的嫣红,也没有秋日菊花的金黄,满地稠密细碎的荞麦花,璇花映目,清馨扑鼻,随风摇曳着一片粉白的碎影。让人联想到西坑沿水面上粼粼的波光,联想到人约黄昏后的浪漫与神秘,联想到北宋诗人王禹偁所描摹的:“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老家昌黎县晒甲坨种过荞麦。那些年老喊着粮食要“上纲要”“跨长江”“过黄河”。到头来,粮食亩产量没喊上去多少,夏秋之交的异常天气,倒是给喊得“狼来了”。一时间,白薯成了水涝子,蒸不熟煮不烂,一嚼满口生筋。大田里的庄稼,在天灾面前一蹶不振,在翘首以盼的乡亲面前,羞赧地低下头去。

农谚云: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荞麦。乡亲们像押宝一样,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荞麦身上。荞麦属于喜温、喜湿、短日照作物,作为抗灾备荒的晚种却相对早熟的庄稼,颇有一股小儿子、老丫头的小任性。种植这种晚秋作物,不仅要顾虑到农时,还要准确预判“天时”,田间管理也丝毫马虎不得,才能让辛苦一年的农民笑到最后。

乡亲们常说荞麦有“三怕”。播种时怕下雨,雨后土地表层板结干硬,由于荞麦幼苗顶土能力比较差,若正赶上出苗期,禾苗难免拱不动、出不齐;灌浆时怕下霜,霜冻天气在冰点以下,容易将灌浆期的籽粒冻坏,本来荞麦的产量就低,一亩地撑死了打300多斤,若出现大面积秕粒,意味着农民最后的希望破灭了;收割时怕刮风,一场大风会把人们颗粒归仓的梦想打翻在地,将成熟的荞麦籽粒悉数摇落,眼看到嘴的粮食随风而逝,就像煮熟的鸭子不翼而飞。

农民种植晚茬的秋荞麦,就像高龄父母养育孩子,从种到收,始终是一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遴选优良种子,用温水浸种催芽醒种,以及播种前翻松土壤,每一项准备工作都必须做到位。荞麦可条播亦可点播。垄沟或种坑,深三至四厘米,点播时,每坑撒十至十五粒种子。边播边用细粪肥盖种,以利保墒出苗。播后的养护尤为重要。遇到下雨要及时排水,病虫害处理也要及时跟进,如遇霜冻天气还要提前采取防霜措施。

虽说荞麦的生长期只有70多天,但因其产量不高,而人们为之所做的付出却不低,所以老家乡亲很少在宝贵的土地上大面积种植,只在遭遇自然灾害,错过**播种期,才将荞面提升到作物种植序列。荞麦初秋种下,秋后收获,既不荒废耕地,又可补偿灾害造成的损失。

荞麦属于小杂粮,其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颗粒较细小,和其他谷类相比,具有容易煮熟、容易消化、容易加工的特点。它含有丰富的赖氨酸成分,铁、锰、锌等微量元素比一般谷物丰富,所含有的膳食纤维,是一般精制大米的10倍。所以荞麦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作用。荞麦中的某些黄酮成分还具有抗菌、消炎、止咳、平喘、祛痰的作用。因此,荞麦还有“消炎粮食”的美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荞麦南北皆有,可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结实累累如羊蹄,有三棱,老则乌黑色。能炼五脏滓秽,做饭食,压丹食毒,甚良。”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