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有1000种花式碳水让人上头!

山西菜上不得台面?

山西人:上台的都是面!

前不久,“山西菜上不得台面”的梗又被网友集体吐槽。菜上不得台面,那“面”呢?最近,山西太原的中国非遗面食大会实实在在让全国网友震惊了一把。

一块普普通通的面团落到山西人手里,就像金箍棒遇到了孙大圣,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山西绝活”间,幻化出万千诱人姿态。

为不同性状的谷物找到“**伴侣”,是山西人的拿手绝活儿。

左:抿豆面 右:羊肉烧卖

左图/喝水大王ttt 右图/上海去哪吃(meishi388)

山西面食正在触达世界。在之前火遍全网的山西面食宣传片里,烧卖水灵灵地卡在古罗马斗兽场上,枣花馍在大本钟上华丽膨胀,埃菲尔铁塔甩出大面条子……

2024中国非遗面食大会宣传片。

图/山西文旅

“世界面食看中国,中国面食看山西。”山西的面食魔法,究竟从何而来?

山西到底有多少种面

山西人自己也数不清

山西菜不成气候,山西面食制霸江湖的地位不可撼动!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种类繁多而优质的谷物,是山西面食最为坚实的底气——莜面、豆面、玉米面、荞麦面、糜子面、高粱面……种种旁人没吃过、没见过的粮食茁壮地长在黄土覆盖的高原上、河谷里。山西人跟它们打了几千年的交道,最清楚每一样的脾气秉性。

鼎鼎大名的大同刀削面,是山西面食最为出圈的选手。关于如何做出一碗棱角分明、中厚边薄的刀削面,山西师傅遵循着一套严格的心法。

临汾人最爱的刀拨面,在“刀拨”前要先用擀面杖擀成等宽的长面带,不比刀削面筋骨厚重,却滑溜入味,在晋南一带拥有更加不可撼动的地位。

每个中午饭点的刀拨面后厨,都是气势汹汹的武林江湖。

图/寻味山西

山西人的独家技能,在于能为每样个性迥异的杂粮,都找到最适宜入口的料理方式:莜面,经一双巧手轻揉慢捻,便有了栲栳栳( kǎolǎolǎo)、磨擦擦、莜面饨饨和鱼鱼;荞麦,做碗托或者压饸饹,可以最大程度发挥这个优势;黄米面,做成甜甜的黄米油糕、枣介糕最好;豆面,可以成为抿尖里的点睛之笔;高粱面,也可以在红面擦尖、夹心面的细致工序中避短扬长……

莜面栲栳栳,好吃!

摄影/喝水大王ttt

阳泉人爱吃的糊嘟,外形酷似用料扎实的高配版冰激淋,端上来却冒着肉眼可见的热气,是玉米面、土豆、小米、豆角多种食材在小火下反复鸟 (搅拌)的成果。

每个阳泉孩子关于家的记忆,都少不了一碗冒着热气的糊嘟。

图/舌尖上的山西

肉食爱好者们在这里同样可以收获味觉狂喜。牡丹花一样的大同羊肉烧卖,外沿“开花”处要擀得轻薄如纸,中间却要有些厚度,才能兜得住油脂丰满的羊肉馅儿。

羊肉烧卖蘸山西老陈醋,一秒入魂。

摄影/上海去哪吃(meishi388)

潞城的驴肉甩饼更是少不了动物油脂的加持:面饼上鏊后刷上的那一层驴油,让饼子在酥脆有嚼劲之间还格外地多了一份香与软,卷上切成薄片的驴肉,加葱和山西老陈醋,再配上碗汆汤,足以登上山西面食硬核榜之首。

驴肉甩饼,驴油和陈醋是点睛之笔。

摄影/娇娇泡饭

晋南的枣园文化遗址告诉我们,早在7000年前,此地先民就开始在黄河泥沙堆积成的肥沃土地上耕种粟黍。

熬成坨状的小米稠粥,是山西人的本土早餐。

摄影/喝水大王ttt

山西虽是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却从不封闭。她北通草原,南接陕豫,又有黄河和海河水系的沟通和连结,让不同的饮食习惯得以交融。

山西人的想象力

全在自带魔法的面团团里

在之前爆火全网的山西非遗面食大会宣传片里,很多人以为那个在悉尼歌剧院徐徐展开的“红配绿”是面塑,其实它是三**耳朵。真正的面塑长这样。

据考古发现推断,山西人1000年前可能就开始做花馍了。

这其中,最有名的要属闻喜花馍。闻喜人有句话:“有事必有馍,有馍必成事”。孩子出生要做“老虎火喜”,周岁要做“腿腿馍”,结婚做“上头糕”,为老人祝寿要做“百寿糕”……

哪怕到现在,山西年轻人结婚,也要对着体积庞大的花糕颇为郑重地磕几个头——四层的龙凤呈祥糕。

100多个花馍组成的花糕,是闻喜花馍中的巨制。

摄影/邢祯

在晋中吕梁岚县,你可以感受到山西人在面塑中寄托的古老情感。

山西被全网戏称为“午睡第一省”,至于山西人为什么那么爱午睡,网友们将原因归为“晕碳”——扎实的碳水在消化过程中让血糖快速升高,带来一种让人略感晕眩的饱足感,午睡似乎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山西平遥罐罐面,家常暖胃。

(责编:褚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