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业五谷考:麦子的奇妙视界

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从古至今,人仅仅依靠自身是不能长久活下去的,但却能借助自然界的其他的动植物,比如谷物,就这样农耕时代到来了。

人类食用谷物都已经有上万年了,农民有系统的种植谷物也有几千年了,随着农耕技术和时代的变迁,人们从几百种谷物筛选出五种适宜种植谷物,也就是俗称的“五谷”。古时五谷是指麻、菽、麦、稷、黍,这个说法太过久远,后来稻子也被归为五谷之列,毕竟大米在百姓的食谱中占比不小,并沿用至今。


麦田

  • 地域种类

从古至今麦一直都在农业方面占很大的比重,也是北方老百姓的主要口粮。当然,在古代麦种类比现在更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优胜略汰中不断发现与淘汰。现在挑几个主要品种,简单聊一聊。小麦称为麦,是当下最主要的麦类品种;大麦称为牟或穬(kuang),杂麦称为雀或荞。这些都是在同一时节播种,而且花形也相似,还都是磨成粉之后加工后在食用,所以就都归类为麦。在全国范围内,河北、陕西、山西、河南以及山东各地,麦占据百姓口粮的一大半,而五谷的其他几位黍、稷、稻、梁加起来也仅仅只占了三成左右而已。西至四川、云南,东至福建、浙江、苏州以及楚地的中心地带,将近六千里的范围内,种植小麦的地方约占了二十分之一。将小麦磨成面粉,可以加工制作出花卷、糕饼、馒头、面条等等面食,这些食物都是作为正餐主食食用的。种植其他麦类的地方就少得可怜了,以前贫苦人家将这些麦类作为早餐,而那些有钱人是不吃这些东西的。

大麦

穬麦大多生长在陕西、青海和西藏等高海拔地区,又称做"青裸",也就是俗称的大麦,因为土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变种。外皮是青黑色的大麦,陕西一带的人专门用其来喂马,藏族同胞也会把它做成酥油茶。只有在饥荒的年代,人们才会去吃这种外皮呈青黑色的大麦(大麦中也包含带有黏性的品种,黄河、洛水之间的地带的人用其来酿酒)。

荞麦的麦穗很细,每穗又分为十几个小穗,这其中也有野生的。荞麦不属于麦类,但因为荞麦同样要磨成粉才能作为充饥的食物,所以就被说成是麦,那么姑且就称之为麦吧。

北方小麦的生长期,能涵盖一年中的三个季节,它们自秋季末播种,等到第二年的初夏才能收割。南方的小麦从播种到收割所要花费的时间要少一些。江南的麦在晚上开花,江北的麦则在白天开花,真是搞不懂。大麦从种植到收获所经历的时间和小麦相同。荞麦则是在中秋过后播种,不到两个月就能收获。荞麦的麦苗遇霜即死,因此希望霜降来得晚些,这样就能有所收获了。

  • 麦工耕耘


牛拉犁耕地

古时候种麦子也是一个功夫活,毕竟周期太长,种麦和种稻差不多都得刨土翻地,播种之后,麦田还要要松土、除草。北方的泥土土质疏松,所以容易打碎,在那些地方,种麦的方法和所用耕具与种稻不一样,在耕完地的时候就要播种。北方一般都用牛拉犁翻土,然后用木质专用工具播种,称之楼。木楼中间有一个小斗,将麦种放在小斗里,小斗的底端钻有梅花眼。牛在前行的时候把楼的人要摇动小斗,然后种子就会通过梅花眼撒到泥土里。想要种得又密又多,就让牛走得快一点,这样就能撒更多的麦种;如果要种得又稀又少,就慢慢地赶牛,这样撒种就会少了。在播种之后,驱赶驴子拉着两个石块碾压泥土将麦种压住。麦种被泥土压紧之后才能生长。南方的土地不同于北方,需要多次耕地和翻土之后,用草灰搅拌麦种,然后用手指掇起点播。播种之后,再用脚跟压土使麦种与泥土压紧,这样就代替了北方用驴拉石块压土了。


小麦除草

麦种在播种之后,要勤于除草,除草的时候要用锄面宽阔的锄头。麦苗长出来以后,除草要勤(有三次或者四次的),用锄头使杂草的生机断绝,这样就能使田里的肥分全都用来促进麦的生长。勤劳劳作就能除尽杂草,这一点南北方都是一样的。给麦田施肥要在播种之前,播种之后再去施肥是没有效果的。陕西、洛水一带的人担心麦种被虫子侵蚀,就用砒霜拌种,而南方的人则用草木灰(俗称地灰)拌种。南方也有在稻田里种肥田麦的,种这些麦并不指望能够收到果实,而是在春天小麦、大麦长得青绿的时候,将肥田麦割了埋在田中,让它们烂在地里,可以增加肥力,这样就能使秋天收获稻谷时获得多一倍的产量。


古时老农收割麦子

麦子收割后的空隙还可以栽种其他作物。从初夏到秋末,有将近半年的时间,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作物来种植,这些都由人自行决定。南方有在收割了大麦之后种植晚生的粳稻的。农民辛勤劳作,总能有很多收获。南方是在割了稻之后播种荞麦,北方是在割了豆子和稷之后播种荞麦。荞麦生性喜欢吸收肥料,容易使土质变得肥性不足。然而种荞麦的收入,能抵得上种植稻谷时所得收入的一半还有余,辛勤劳作的农家也不介意再去给田地施肥。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五谷的知识,欢迎评论区讨论。

如果喜欢,记得关注、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多谢支持

信息来源:天工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