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的故事

荞麦的故事

原创 江兆玲

世上的鲜花千万种,只有荞麦花是最受庄稼人喜欢的。

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略带红色,叶互生、三角状,心脏形,有长柄,花白色或淡红色,瘦果三角形,子实磨成粉可供食用。可做荞麦面饺子,疙瘩汤,面条等面食。特点是颜色灰暗,但口感滑爽,劲道,很是可口。

那时生活困难,生产队分的粮食仅够半年吃的。每到冬闲或青黄不接的春天,大人们便把荞麦从粮柜中撮出一瓢半升的,在小天井的石磨上磨成粉,然后做成荞面窝头,蒸着吃。如果人口多,荞面少,巧妇们便将蒸好的窝头切成薄片,下在煮有南瓜或萝卜的锅里,汤汤水水一大锅,这样,饭有了,菜有了,汤也有了,一家人围在桌旁稀溜呼噜的喝得有滋有味。偶尔有客人前来造访,主人便使用白菜或萝卜剁成馅,包成荞面水饺便是上好的待客饭了。

现在的荞面食品那都是当健康食品,高档食品来食用的,是吃够了细粮换点粗粮来平衡一下营养,换一下口味,都觉得好吃。其实,那个年代,是为了解决一下温饱才在夏天的头伏天,种上一茬荞麦。荞麦成熟期短,在秋粮还不成熟的时候,荞麦就可以收获了,正好在秋粮还没收成的时候,荞麦就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让人们不至于挨饿。所以荞麦花是那个年代最受人们喜爱的一种花,荞麦也是人们怀有感恩之心来对待的一种粮食,荞麦受人喜爱,还因为它不需要很肥沃的土地,山坡上,甚至起过石头的石窝子里,撒上一把荞麦种子,就能收获不少荞麦,就能让吃不饱的人们有饭吃。

记得村里有位在外闯荡了多年的人,为了显示革命的积极性,刚回来的第二天便跟着生产队参加劳动。走到荞麦地时便撇着个洋腔问队长:“红杆子,绿叶子,开白花,结的果实一个棱,一个棱的,那是什么玩意?”

队长本来对他油头粉面的打扮就有些生气,这回更生气了:“你才几天不拉荞麦屎了?闯了几天外,就摩那个洋调,不认得荞麦了!?”

从此,这人便落下个“洋人”的外号。洋人弟兄们多,他的爹娘为了好说媳妇,就让他投奔到家住东北的姑姑家,洋人在东北闯荡这几年攒了几个钱,这次回来本想卖弄一番好讨个媳妇,带出去继续闯荡。有了这洋人的外号,婚事自然了黄了。庄稼人喜欢实在人,像他这样故弄玄虚,模洋腔洋调的,没人敢跟他走,所以,他也就一个人来又一个人走了……

这是由荞麦引起的悲剧,但是由荞麦引起的喜剧也是有的。

村里有一位老光棍,由于人口少,挣的工分多,粮食自然宽裕。虽然冬闲或青黄不接的春天,也是荞面窝头,但从来不放南瓜萝卜之类的青菜,偶尔还包顿荞面水饺吃呢。

一次,来了讨饭的娘俩在老光棍家吃了一顿荞面水饺之后,便再也不出他家大门,实实在在的做起了老光棍的地地道道的老婆。

老光棍家里一次添了俩口人,不但有了老婆而且还有了女儿,欢喜的摩不着调,不逢年不过节的,自拟了一幅对联,请民办教师写好后贴在自家的大门上,上联:化崮(老光棍名叫李化崮)光棍了十几年;下联:没想到老婆送门前。横批:一次来俩。光棍老婆不识字,听别人念叨后,找老光棍算帐:“老没正经!”老光棍嘻嘻一笑:“毛主席他老人家都说实事求是嘛。”光棍老婆也就不言语了。

那年家乡大旱,塘河干枯,山地的庄稼都旱死了。入伏后,公社革命委员会号召全体公社社员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抓革命,促生产,气死帝修反。队里发下荞麦种,翻掉干枯的庄稼,播种荞麦。

由于荞麦生长周期短,很快就有了不错的收获,解决了大旱之年的温饱问题。

这便是荞麦的好!能给人们解决燃眉之急,能让劳苦大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收获,就能吃上饱饭。现在的年轻人是幸福的,谁也不知道挨饿是啥味道,只有嫌弃饭菜的不可口,吃了饭店吃外卖,年轻人哪里知道过去人们吃的苦。只有吃过苦的人,才知道今天日子的幸福,知道感恩社会,知道即便富足了,也不浪费粮食。

这浪费和不浪费粮食,好像也成了老年人和青年人一起生活时产生矛盾的一个问题,年轻人把剩饭倒了,老年人就心疼的大吵。

其实,你如果能理解老年人经历过的困难时代,就会理解他们为什么不舍得扔掉还能吃的东西了。在他们的骨子里,粮食那是和命一样金贵的东西,浪费了会心疼会生气甚至还怕遭天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生长的背景,两代人生活在一起的,还是互相理解吧。

老年人要放下过去那种捏着把粮食当命根子的劲,年轻人要理解老年人的心,即使怕剩饭吃了不健康,也别浪费,可以给小动物吃,可以放在花园的空地上,让小鸟吃。只要不是把粮食浪费了,我想老人是不会生气的。毕竟粮食是金贵的,民以食为天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