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王彦州:荞麦花开

荞麦花开

文 | 王彦州


白露过了,再过些时日,就到中秋了。故乡的山野中、村落里,丰茂的绿色渐渐减退,丰收的庄稼、香甜的果实、多彩的山花,紧跟时令的脚步一天天走向成熟,把大地山川的色彩带入秋的意境,空气中弥漫着秋收的味道。

最思农家打谷场,大豆、玉米、高粱。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故乡的山野里长大的,那时候父亲常年在外做工,我和姐姐、弟弟跟着母亲过日子。母亲20岁出头就嫁给了父亲,年轻时她跟着生产队开荒修路、平整梯田、筑坝引渠,很多重体力劳动她都干过。记忆当中,母亲除了勤劳、善良、美丽,还有一份特有的坚强,寒来暑往、起早贪黑,她用勤劳的双手调和着全家人的苦乐酸甜。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村里的土地随之实行了包产到户,母亲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从一名优秀社员变为一家之主,挑起了整个家庭的生活重担。母亲说,当时她也有过担心,但是她相信人勤地不懒,只要肯吃苦,家里的日子总能过好,我们这个家一定不会掉队。

黄土高原,山大沟深,在这里打拼生活,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那时候母亲30岁出头,常穿一件黄绿色上衣,留着齐耳短发,看上去就很精神,干起活来更麻利。她每天起大早忙家务、忙地里的活,夜里还要为我们做鞋子、缝补衣裳,一年到头也没有几天闲余的日子。可是生活再忙再累,母亲也从不说苦,挂在嘴角的笑容就是家的温暖。

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幼小的心灵深处,就想着一定要为母亲多分担一点。上小学时,一边上学读书,一边帮家里干农活、做家务,是我们人生启蒙的必修课,每天放学回家后,挑水择菜、喂养家畜、打扫庭院,家里家外的活都要学着干。上了中学,每逢周末、寒暑假男孩子就当仁不让地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收割庄稼、运送肥料、犁地种地、修剪果树……日子长了,一些常见的农活都能干得有模有样。母亲、生活、黄土地,就像严谨认真的老师,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了我们的人生。

光阴易逝,总能想起和母亲在一起的苦乐年华,秋天赶着时令种小麦、收庄稼,算是记忆深处难忘的事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村子里还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每户人家尽管土地不多,但是小麦、玉米、荞麦、高粱各色各样都会种上一些,遇到风调雨顺的年份,土地里能长出一年的好光景。

父辈们管“秋收”也叫“收秋”。秋季雨水多,庄稼成熟后若是收割不及时就会受损减产,这个时候村里人都憋着一股劲儿,赶着雨水空档期和霜冻前,把一年的收成全部收割回来,大人孩子都有一种紧迫感。秋收时节,每个周末我们都会跟着母亲下地干活,赶上国庆节放假,更是得不分昼夜大干好几天,那份汗流浃背辛苦的背后,蕴藏着农家人颗粒归仓的信仰。

秋收时节,行走在故乡的田野里,红红的高粱、金色的燕麦、黄色的苞谷、绿色的麦苗、青色的蔬菜,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光彩夺目、成色十足。一层接一层的梯田像一条条彩带,缠绕在山梁之上、铺展在河道两岸,给故乡的山野穿上了美丽的盛装。

阳光明媚、微风吹拂,身处秋意渐浓的黄土高原,无论是登高远望,还是身临其境,每一个生命都在为收获而竭尽全力。然而,大自然的美丽不能没有鲜花,就在万物即将落叶归根时,粉白色的荞麦花不失时机地悄然开放了,一株挨着一株,一片连着一片,仿佛仙女随手撒向人间的美丽仙葩,把九月的黄土高原装点出了几份诗意的浪漫,随着岁月流逝,酿成浓浓的乡愁。

荞麦花开,花束很小,花香很浓,一束一束的小花肩并肩、手拉手,像是一个个天真的小姑娘,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静静地欣赏眼前这美好的一切,一种欣然的心情油然而生,放眼望去,那一亩盛开的荞麦花,就像姥姥给母亲陪嫁的那块花布,压在箱底平平整整,永远崭新如初。漫步走进荞麦花开的田地里,一株株盛开的荞麦没过膝盖,像是一位位美丽的新娘,带着几分少女的纯美,给人一种特有的精神慰藉和心灵满足。

母亲和村里人一样偏爱荞麦,心里念着盼着荞麦花开的日子。荞麦入伏时节下种,白露前后开花孕穗,是庄稼里收割较晚的一茬。小时候跟着母亲在田间劳作,忙累了坐在田埂上休息时,母亲总深情地望着眼前这片粉白色的荞麦花,那平静如水的眼神和朴素无华的身影,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底。

荞麦性温、含糖量低、营养丰富,深受老百姓喜爱,荞麦曾一度成为农家人饭桌上的主食。荞麦面做的馒头、擀的面条、蒸的发糕……成为一代人味觉记忆里的绝佳美食。母亲每年都会种一些荞麦,平日里用荞麦面给我们贴补生活,用荞麦苗拌菜,生活的饭碗里盛满了荞麦的醇香。

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村里人传统种地的模式已悄然改变,改种经济作物成为家庭致富的一致选择。我们村清一色种上了苹果树,作为一位50岁的农民,母亲的命运再次发生改变,虽然不太适应,但她跟上了大伙的脚步,苹果树种得很不错。后来我们姐弟相继走出家门上大学、参加工作,父亲退休回家陪着母亲,一起完成了我们家的二次创业。近十多年里,母亲一边帮我们姐弟带孩子,一边经营着她的土地,生活过得很充实、也很开心。

2020年秋天,母亲咳嗽得厉害,弟弟带她到县城医院做检查,医生说母亲的身体不容乐观,建议带她到省城大医院检查治疗。接到弟弟的电话,我预感到母亲可能遇到了人生的困难,我心急如焚地赶往兰州,一出火车站,就见到了头发花白的母亲,我鼓励她别太担心,她安慰我人老了生病很正常,不要伤心。去往医院的路上,我们一边聊着家里的大事小情,一边听她述说着自己的病情,伤心难过的泪水溢满我的双眼……

在兰州医院做完检查,诊断结果和我预感的差不多,母亲得了肺部恶性肿瘤,病情比较严重。接下来,我又带着母亲去北京、上海,辗转奔走、求医问药,短短一年里,母亲先后住了十多次医院,又做了手术,病情虽然有所好转,但总体的健康水平仍持续下降。

母亲生病后,我就接她来跟我一起生活,白天我去单位上班,她独自一个人在家。远离故土,她内心的寂寞我是明白的,但为了方便治病,母亲也只能选择继续留下。每天晚上回到家,我都尽量多陪陪她,跟她一起说说现在的生活,聊聊以前的日子,话语当中能感觉到母亲心底向往的还是她熟悉的家乡生活。每当聊起我们小时候的美好时光,她的话语就会多起来,整个人也变得精神很多,相比养病的苦闷日子,那可能是她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挥汗如雨地秋收是她创业的辉煌。

前些日子母亲思乡心切,我便抽时间陪她回了一趟甘肃老家。列车行驶在通渭和静宁的山川之间,窗外浮现出一片接一片的荞麦花,我赶忙拉着母亲向外看,母亲像遇到失散多年的亲人般,安静地守着列车窗户,目光跟着窗外的荞麦花一路向前。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她一句话也不说,好像忘却了身边的一切,只有眼角的泪花晶莹闪亮……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

轻轻地,列车广播里响起了这首熟悉而动人的旋律,我紧紧依靠着母亲安静地坐着,牵起她瘦弱的手,陪她一起望向窗外,在粉白色的荞麦花海里,一起找寻属于我们母子的共同守候。


王彦州,甘肃静宁人。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文联。曾两次荣获中国铁路优秀文学作品二等奖,多篇文学作品入选铁路年度优秀文学作品集。获中国作协2019年度深入生活项目创作专项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