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70年代12种老物件,看见它们倍感亲切,80后都没见过

看到这些老物件仿佛又回到那个年代。童年的记忆又在眼前出现。如今社会变了,过去能用尽可能用,现在挺好的东西说不让用就不让你用!想找一个理由还不容易啊。说实话太奢侈了。勤俭节约那是历史了。以后老物件在这个年代能还有多少!

第一个老物件:木梆子

梆子走街串巷卖豆腐敲得。木梆子我们这里是买豆腐用的,卖香油的敲打圆形铜牌子。这才有了一句歇后语:卖香油的敲锅盖,好大的牌子。

第二个老物件:内子

内子,是用于稻谷丶高粱丶谷子、荞麦脱壳用的。将谷倒进去,推动上半部分转,出来的是米和谷壳,有打米机后就淘汰了。

第三个老物件:数字印子

数字印子,给金属产品打号用。它是0至9的钢印数字模,用来在铁制品上,打上工号,和编码用的。铁件合格后打上各自的序号。另外如自行车,都有各自的大架子、牙盘、后轮轴承的号码都是用钢印打上的。上世纪80年代曾用于自行车打号。

第四个老物件:辘轳

辘辘从水井里提水的工具。通俗说是水井提水的物件,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中有这个道具,分别是支架,辘轳,井绳,栲栳。

井上汲水的工具,我们叫井轱辘,是在蓄水的井窖上用的。看那绳子一端栓着的铁桶,底是锥尖形,就是为了放到井里便于装水,要是平的,容易漂在水面,不是装不上,就是装不满。

第五个老物件:木工的拉钻

木工的拉钻。这已经是后期改造过的啦。——因为卡钻头处用上了钻夹帽,老式拉钻此处钻孔(与针锥差不多)。

第六个老物件:水珠子

北方烧水用的,方言叫窜子,土炕旁连着灶台,把这东西加水放火口里烧水。挺快,儿时的东西。以前没有电,红白喜事用开水,锅都忙着做饭菜用,用这个装上水放在灶坑火里烧开,再用勾子拿出来就有开水用,一举两得,农村现在偶尔还有用的。

第七个老物件:打胡基

我们这边叫打胡基(就土坯)木子,500块一摞两人配合,行家两人一天一摞老早收工,有点手生一天一摞还紧张。关键是还得会摞,要不然眼看要够数了一会却倒了,前功尽弃

胡基就是土坯。不过说的斜摆一压三,摞三排换积的做法,也可能你们那边是那样,我们没那么麻烦。或者稍微斜些,或者上下排错缝放,目的是抗倒。胡基积长十几米,遍打遍凉,一般不用中间换积就全起来了,积高两米左右。

第八个老物件:拔棉花柴用的钳子

我们叫拔柴夹子,就是一种拔柴用的工具。棉花秸秆,在那个年代是做饭、烧炕上好的柴火,所以棉花收毕,秸秆都是要连根拔回来的。拔棉花柴时,人手抓着有把的一端,另一端支在地上,夹口(钳口)对准秸秆下部,手一回转,将夹口张开把柴夹住,再用些力上抬,柴就拔出来了。拔柴夹子的工作原理,还是杠杆作用,相对轻省。与拔柴夹子有同样用途的,还有拔柴钩子。铁制,外形大概跟P字差不多,前端开口用于夹柴,末端打一横杠缠些布条便于手拿。钩子比夹子拔柴快,原因是钩口固定,认柴(把柴扭住)方便,不像夹子的口是活的,使不惯的半天夹不住一个,可就是用着费劲,全靠硬拔的,小孩用不了,力气弱些的大人也会累坏。后来将二者的优点结合在一块,改进出一种叫抬杆。一寸来粗、二尺多长的木杆上,嵌着一个铁钩子,钩口朝着手抓的一端,一拉就把柴挂住了,再轻轻一抬就能拔下。有时候地太硬,柴根会断到地里,为此一些勤快的人,会在后期翻松的棉花地里拾柴根,可见那会儿的人有多仔细。

第九个老物件:有线广播匣子

60~70年代公社有广播站,定时转播中央广播台新闻,下达通知等,,村里每家都有喇叭收听。我同学在公社广播站

第十个老物件:玉米镯子

老物件是脱玉米粒子用的,中间有一段长槽,槽的中间有一个较钝的钉子,用它把玉米棒子划去一趟粒子,其它的粒子用手就容易掰下了,提高了手工脱玉米粒子的效率。

第十一个老物件:一问三不知。这个物件是网友发过来的考海燕的。这不,给海燕我难住了。也请教一些人,他们也说不明白。后来我想,还是求助来自天南地北的友友们吧。这个物件叫啥?干啥用的?知道的给我解答一下,海燕在这,谢谢大家了!

第十二个老物件:这个老物件是装水的水桶吗?我也说不清楚了,这个物件叫啥?干啥用的?知道的给我解答一下,海燕在这,谢谢大家了!

看到了这些老物件,引起对童年的回忆。这些物件!寄托着几代人的情思。延续着后代人的乡愁!

友友们,海燕,求大家给我解答一下第十一个老物件和第十二个老物件是啥,干啥用的。知道的给我解答一下,海燕在这,谢谢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