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民间传说——寒露时节话荞麦

寒露节气的传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这句话说的就是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寒露。关于寒露,还有一句俗语,叫:“寒露养麦收到家”。

那么,寒露和荞麦又有什么关系呢?

据说,寒露是古代一户穷苦人家的老来子。他为人忠厚,有几分憨傻之气,长到20岁,还没有成亲。不过,寒露的庄稼活儿干得特别出色,也因此常常受到村里人的夸奖。

寒露的父母年事已高,他们知道自己的儿子不够聪明,就想给他娶个能当家的聪明妻子。经过多方打听,老夫妻看中了一个叫荞麦的穷若姑娘。荞麦长得好看,人也特别聪明。寒露的母亲为了考察荞麦,带着几尺布前往荞麦家,托她用这些布做一件长衫、一件短衫和一块床单。荞麦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三天后,寒露的母亲登门时,荞麦递给她一件针脚细密的长衫。寒露的母亲故意说:“可是我让你做的是三件啊!”荞麦拿过长衫,笑着往身上一比:“长衫。”她又将长衫的底边折了起来,说道:“短衫。”最后,她将长往床上一放:“床单。”寒露的母亲十分满意,不久就来下了聘。而荞麦也看中了寒露的人品。没过多久,寒露和荞麦就成亲了。

又过了几年,寒露的父母都去世了,只剩下小夫妻两人。荞麦在家中织布,寒露干完农活就拿着布到集市上卖,日子过得也算红火。

这天,寒露背着荞麦织好的布,骑着马准备到集市上去卖。路上,寒露遇到了一个秀才。那秀才见寒露长得憨憨的,认定他有点缺心眼儿,就想捉弄寒露一番。于是,他对寒露说:“老乡,我遇到点急事,你把你的马借我骑一下吧。”

听秀才有急事,寒露没有犹豫,下马就将缰绳递给了秀才,说:“你叫啥?家住在哪里啊?等你用完马我好去牵。”

秀才骑在马上,笑着说:“行,那你听好了:我姓你所赠,日月本是名。住在半空中,月亮落村中。”说完,他立即骑马离开了。

寒露卖完布回到家,将路上发生的事告了荞麦。养麦低头想了一下,然后说:“骑走马的人叫马明,你明天翻过大梁山,去山西坡半腰上的那个村里找就行。”

第二天,秀オ看到前来找马的寒露大吃一惊:“你是怎么找到这儿来的?”

寒露说:“我妻子告诉我的。”

秀才暗想:“没想到这个傻家伙的运气还挺好,娶了个聪明熄妇儿。”这时,他又想到了个歪主意,便对寒露说:“你把马骑回去吧。为了感谢你借马给我的这份情,我给你的妻子准备了一份礼物,你帮我给她带回去吧。”

寒露骑马回到家,十分开心地将马明的礼物递给养麦。养麦打开包一看一棵葱、一朵花、一个大南瓜。荞麦气极了,她知道秀才这是在嘲讽她:聪明一朵花,嫁个大傻瓜。怒火攻心的荞麦因此落下了病根,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荞麦的死令寒露十分伤心,他隔三岔五就到荞麦的坟前看望荞麦,哭泣一场。后来,在荞麦的坟前竟然长出了一棵小苗——红色的杆,绿色的叶,看起来十分好看。在寒露眼泪的浇灌下,小苗很快疯长起来,开出了白色的花,最后还结出了棱角分明的果实。寒露念妻心切,就为这果实取名为“荞麦”。

荞麦的种子被寒露种在自家地里,第二年就长出一大片。看着这些生长着的荞麦,寒露就觉得好像看见了妻子。一年又一年,寒露就借着这生长的荞麦,寄托着自己的思念之苦。最后,寒露就在这重重的思念中也去世了。

后来,人们发现,每逢寒露去世的那天前,荞麦就会成熟。大家都说,这是因为寒露、荞麦夫妻情深的缘故。于是,人们就把寒露死去的那天定为“寒露节”。而养麦因为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也因此得到了普遍种植。

其实我国种植荞麦的历史悠久,早在距今3000年前就被《神农书》收录记载。荞麦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养生功效,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吃荞麦的习惯,尤其以荞麦饸络最广为人知。如陕北的羊肉饸络、甘肃的浆水饸络等,品种众多。

还有,兰州的牛肉面有一种独特的面型——荞麦棱子,这种面型可能只有生活在甘肃的且常吃牛肉面的人知道。建议外地游客在面馆点餐时可以尝试一下,不过最好选择食客较少的时候点“荞麦棱子”,因为这种形状需要拉面师傅用双手拇指外侧同时挤压面剂,形成三角柱状才可以拉扯,相对其他面型稍微费点功夫,同时这也是考验拉面师傅技术的一种方式。

【马上国庆节了,祝大家国庆快乐,身体健康。出门多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