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凉山州西昌地区方言词到当地饮食文化沿革

邛海风光

西昌,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 自秦设郡县以来已有 2000 多年的历史。古为丝绸南路重镇, 中原通往西南的交通要冲, 大渡河以南至金沙江以北一带政治、军事、经济 、文化中心 。

1978 年, 西昌地区与凉山彝族自治州合并, 西昌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境外移民入昌是西昌人口史上的一大特点, 从西晋开始, 不断有大规模移民来到西昌。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 必然会对语言、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西昌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深受历次移民的影响 ;西昌历来都是川西南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与云南在政治、经济 、文化各方面交往频繁, 西昌方言受云南方言影响颇深。所以, 西昌方言既有四川方言的特点, 又有云南方言的特点。

由于西昌地区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合并, 汉族与以彝族为主的 27 个少数民族杂居。各民族间通行汉语汉文 , 少数民族语言对西昌方言在语音上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在词汇上却产生了一些影响。由于方言除受到政治 、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外, 还明显受到当地民俗的影响, 因而西昌方言也受到了西昌风土民俗的影响, 与西昌的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可以这样说, 西昌方言是西昌民俗文化的沉积。西昌的风土民俗在形成和发展中反映了西昌地理环境的特点, 接受了巴蜀文化和云南文化的影响, 并融汇了历次移民以及少数民族(彝族)带来的习俗 ,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一、茶文化

茶是我国的一种特产植物, 它的原产地在云南, 可茶的人工栽培以巴蜀为最早, 饮茶的风习也起于巴蜀。茶在西昌人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贵客来访往往要泡茶以表敬意, 饭余酒后解渴消闲, 茶叶成为居家必备之物。西昌把茶馆称为“ 茶铺子” 、“ 茶社” , 不仅是人们解渴消闲的地方, 也是人们交流信息、商量事情、洽谈生意和解决纠纷的场地, 过去还可以听评书, 多为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如今, 西昌也出现了适合年轻人娱乐、休闲的“ 茶坊” 、“ 茶楼” 、“ 音乐茶座”等等, 从而也出现了“芦荟茶” 、“ 话梅茶”等新茶名。

在西昌附近便有川西南的茶叶基地—雷马坪茶场, 生产的茶的种类繁多, 与茶的种类有关的方言词有:“ 雷波花茶” 、“ 西宁松针” 、“ 糯米香茶” 、“ 毛峰” 、“ 春尖” 、“ 香茗”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藏族用来制作酥油茶的“ 砖茶” 和彝族的“ 大叶茶” 。茶除了做饮料, 还被用来做小吃, 如煮“ 茶叶蛋” 、“ 油茶” 。现在的“ 油茶” 是一种以炒米为原料制作的糊状食物, 实质上与茶并无直接联系。

在西昌方言中还有许多与茶有关的方言词 :茶客 —嗜茶的人;开茶钱 —付茶钱 ;吃茶—喝茶;茶母子 —保存较浓茶汁的茶水 ;掺茶—茶水快喝完时再向茶碗里倒水 ;开 — 掺水时揭开茶盖, 揭开一次为一开;茶壶—用于烧开水的壶;吃闲茶 —只为消磨时光上茶馆喝茶。

二、酒文化

四川是酒的故乡, 西昌人很喜欢饮酒。腊月有“ 腊饮” , 正月里有“ 喝春酒” , 端午节“ 喝雄黄酒” , 以及“ 冷酒会” 、“ 团年酒” 、“ 寿酒” 、“ 喜酒” 、“ 满月酒”等。西昌人爱酿“ 糯米酒” , 所以也把糯米称为“ 酒米” 。糯米酒一般又称为“ 醪糟”或“ 甜酒” , 人们还常用它煮鸡蛋或汤圆, 称为“ 醪糟蛋” 、“ 醪糟汤圆” 。“ 醪糟”一般都是家庭酿制, 一些作坊或酒厂多酿制“包谷酒” 、“ 荞麦酒”等粮食酒, 其味道纯正, 价格便宜, 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人们还喜欢泡制各种药酒, 如:枸杞酒、蛇酒等。

每当梅子成熟时, 人们还泡制香甜可口的“ 梅子酒” 。彝族是一个喜欢饮酒的民族, 酒在彝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突出的作用。如果你到彝家去, 首先要请你喝的是酒而不是茶。在众多的酒中, 最具特色的是彝族的“ 芝衣” , 西昌人称“ 杆杆酒” 。这种酒采用玉米、高粱和荞麦酿制而成。饮用前加足冷开水, 放上一两个小时, 饮用时需插入麻杆或竹管, 由管引出酒注入瓶中或碗中饮用, 也可直接用嘴吸插管来饮用, 所以得名“

鹰脚杯


西昌汉族饮酒, 一般多用类似潮汕功夫茶杯大小的陶瓷杯或玻璃杯。彝族则有非常精美的酒具, 这些酒具有木制的, 还有皮或竹制的。外表多用彩漆绘上美丽的图案, 有的还包上金银饰片。其中一种鹰爪为足的高脚酒杯 —“ 鹰脚酒杯”最为有名, 还有形如一顶倒放的小帽子的“ 把珠”酒杯以及“ 牛角杯” 。

三、食文化

坨坨肉

西昌地处安宁河谷腹心地带, 水源充足, 土地肥沃, 光照充足, 热量丰富, 一直是四川的米粮仓, 物质基础十分雄厚。自古以来就有“ 吃在四川” 、“ 味在四川”的说法。西昌的饮食不仅具有浓郁的四川特色, 而且还融汇了云南特色, 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西昌方言中关于饮食习俗的词语非常丰富。四川人历来有讲究滋味 、喜食辛辣的习惯 , 西昌人当然也不例外。辣椒在西昌话中称为“ 海椒” , “ 海”有“ 大”的意思, 以别于“ 小” 的花椒, 受云南方言影响有时也叫“ 辣子” 。西昌的辣椒品种繁多, 有朝天椒、灯笼海椒、泡海椒(专门用于制作泡菜的海椒)、野山椒、青椒 、甜椒等等 。以辣椒为主料制作的菜有干煸青椒、炝青椒、烧青椒 、别夫辣等 。以辣椒为佐料, 可以制出香辣、酸辣、麻辣 、咸辣 、糊辣等不同风味的食品 。与“ 辣”有关的方言词不胜枚举, 如:红油 —在辣椒粉中加入熟菜油炼制而成的辣椒油;红汤—放了辣椒油的汤 ;辣 —一指味道辣, 二指锅烧得很烫 ;辣锅菜—不放油炒出来的菜;有的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如:辣脸—丢脸。 ,将原料放入水中煮熟至断生叫做“ 撩” , 将原料用纸包住放于泥地上除其腥味叫做“ 扯地气” , 把厨师叫做“ 掌灶的” , 把做饭的人叫做“ 炊哥” 。

西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使西昌成了一个“ 菌类植物王国” , 每到夏季, 大雨过后漫山遍野长满了各种菌类, 仅可食用的就有:鸡棕 、松茸 、牛肝菌 、清堂菇、见水青 、荞巴菌 、大脚菇等。由于“ 荞巴菌”外表颜色较黑, 所以西昌人还把皮肤较黑的人叫做“ 黑荞巴” 。还有许多营养价值极高的蕨类植物, 如 :脚基菜(蕨菜)、薇菜 。

在西昌, 每年冬天家家户户都有制作腌腊制品的风俗。闻名远近的“ 建昌板鸭”就出自西昌;移民西昌的重庆人、成都人带来了他们喜爱的“ 火熏肉”的制作方法 ;西昌人和云南人一样喜食“ 火腿”(腌制的猪腿), 其制作程序也基本相同。除此还有香肠 、酱肉、风鸡、爆腌肉(还未风干的腊肉)等 。由于爆腌肉是水分还未风干的腊肉, 又取其“ 爆”和“ 抱”谐音, 所以常把受到别人的抱怨称为“ 吃爆腌肉” 。蔬菜类的有盐白菜 、大头菜 、腌青菜 、泡菜 、干酸菜等 。彝族的“ 瓦基衣”被西昌汉人称为“ 干酸菜” 。由于用它作的汤不仅味道鲜美, 而且有清热降燥 、洁齿 、减肥、降压的功效, 所以近年来西昌人也掌握了这种酸菜特殊的制作方法, 饭桌上经常会有一碗“ 彝族酸菜汤” 。还有将干“ 胡豆”(即蚕豆, 川人称为胡豆)用水泡胀后, 除去外壳,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腌制成西昌人饮食中不可缺少的“ 豆瓣” ;除“ 豆瓣”外, 西昌人还擅长制作“ 豆豉” , 有用干黄豆做的“ 黑豆豉” , 有新鲜黄豆做的“ 水豆豉”和“ 豆豉粑” 。

云南特产“ 米线” , 在西昌被称为“ 米粉”或“粉” , 而类似银丝米粉的米粉类食品则称为“ 粉条” 。“ 米粉”由云南传入西昌 , 并成为西昌人早餐的主要食物, 品种繁多, 有素粉 、肉粉、砂锅粉…… 。云南人吃水煮青菜 、白菜时, 往往用辣椒油或辣椒粉, 加入盐 、味精等佐料调制出“ 蘸水” , 将菜“ 蘸”着吃。这种吃法在西昌也广为流行, 而且吃不同的菜用不同的“ 蘸水” , 如:吃青菜用“ 醋蘸水” , 吃豆花用“ 豆瓣蘸水” , 吃清炖肉食用“ 红油蘸水”(加辣椒油制成的), 吃白菜用 “ 农民蘸水” , 所谓“ 农民蘸水”即是将辣椒粉、盐和菜汤兑成 , 因过去农民生活艰苦, 家里没有“ 红油”做“ 蘸水”而得名。受云南方言影响, 西昌方言中把饼状食物称为“ 粑” , 有糯米粑、红苕粑、包谷(玉米)粑、荞粑、豆米粑等 。

住在山区的彝族, 耕种旱地, 种植粮食作物有苦荞 、甜荞 、玉米、土豆、燕麦等 .苦荞, 彝语称为“ 格萝” , 彝族人民把它誉为各种粮食之首。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西昌建起了苦荞面粉加工厂, 生产出有良好的药用价值的苦荞面粉“ 格萝蒙” 。现在还出现了用荞麦酿制的“ 格萝蒙啤酒” 。随着“ 格萝蒙”的出现, 由它加工而成的荞凉粉、荞糕、荞粑 、荞面条、荞蛋糕等“ 荞”系列产品应运而生, 成为西昌人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燕麦, 彝语称为“ 苴” 。西昌的“ 炒面” 并不是“ 炒面条” , 而是将燕麦加工成粉末, 然后炒熟至香, 然后用水加糖搅成糊状食用。现已成为彝汉人民都喜欢的一种食物了。“ 圆根”是彝族种植的一种有名的蔬菜, 味似萝卜, 在灾荒年月曾是充饥度荒的好食品。现在西昌汉族人除经常食用外, 有少数人也开始种植了。

“ 砣砣肉”和“ 烤小猪”本是凉山彝族特有的菜肴。“ 砣砣肉”彝语为“ 射决策普” , 意为“ 撒盐的肉块” , 由于西昌话称“ 块”为“ 砣” , 因而得此“ 砣砣肉”之名。彝族与汉族杂居后, 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和六月二十四是彝族的“ 彝族年”和“ 火把节” , 现在也成了汉族的节日了。每逢这些盛大的节日, 很多彝族人家都会向汉族朋友赠送鲜美的“ 砣砣肉”和“ 烤小猪” 。因西昌人喜食辛辣, 现在的“ 砣砣肉”和“ 烤小猪”往往都要加上“ 海椒面”(辣椒粉)

琼海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