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月饼方法论

某年中秋,胡适约徐志摩、梁实秋出去喝花酒。

中国文人喜欢花前月下,更爱红袖添香,梁实秋也不例外。看波澜不惊心里其实猫爪猫痒,挣扎半天,梁实秋找程季淑请假。

程季淑爽快答应,笑着说:“去嘛,见识见识。喂,什么时候回来?”

梁实秋回:“当然是吃完饭就回来!”

梁实秋时代的北平,中秋有“翻毛月饼”。与油酥、提浆等传统京月不同,“翻毛”外皮层次极多,轻轻一掰酥皮飞起如雪白鹅毛。梁实秋最爱山楂馅,“薄薄的小小的”,“山楂馅带有酸味,故不觉其腻”。

“翻毛”其实是酥皮,苏月的典型特征。一张纯油和面的油酥皮与一张水、油和面的水油皮叠加在一起,反复碾压为薄饼,卷起,按压,形成“千层”。油酥皮、水油皮油脂含量不同,烘烤后膨胀情况亦不同,最终形成层叠酥脆的效果。

北京翻毛月饼,据说是慈禧最爱。

如此“千层”昆明有“白饼”。“白饼”分大小,小白饼小而厚,常甜馅,洗沙、白糖、花生、麻仁,近年有云腿。麻仁与众不同,干果碎屑、白糖油脂与花椒,甜中带麻。云南方言中的“白饼”若不说明常指大白饼,脸蛋大圆且厚,内陷为云腿丁、蜂蜜、大油与白糖,价格也贵。

相比“翻毛”白饼的层次感不那么细密酥皮也更厚实。想来北平曾是帝都,精英聚集,月饼自然精致贵气十足,昆明则不同,偏安一隅,制饼技术不可同日而语。

“翻毛”、“白饼”属苏月的地域变体。苏月的缺点在于稍一用力酥皮就会剥落,粘得满嘴满身,还不耐贮存,“轻实”得很。买个白饼回家,八月十五晚上打开盒子一看,酥皮早已稀碎,若买早了,破碎之外还有“哈味”。

大白饼,云腿为馅儿,就制作工艺来说,可归入泛苏式月饼的行列。

白饼走咸甜口,咸甜交织又激发鲜味。这种咸肉加酥皮的月饼与北平的“清酱肉饽饽”很像。

清酱肉又称京式火腿,后腿肉腌渍后放清酱油中浸泡再风干。清酱油为黄豆发酵时产生的上层液体,可视为酱油,但档次远在今日酱油之上。北平人吃不惯火腿,总觉有散不去的哈喇味,所以做菜做配料,绝不使用火腿,永远清酱肉。

北平人不爱火腿,除了火腿这种南方食品在北方不易得之外,还可能一开始就没吃对,比如把火腿最外层氧化的部分不加削裁就吃下去,或者油温太高炒制时间太长,都会有哈喇味,不发怵才怪。

北京清酱肉饽饽,形态上与昆明的云腿小白饼非常接近。

清酱肉虽比火腿清爽,但香味输一大截。云南火腿脂多肉厚,做叉烧火腿尤为出色。抗战时陪都有云南菜馆“留春坞”,“大厚片烤熟夹面包,丰腴适口”,梁实秋“至今思之犹有余香。”

一样的酥皮,一样的腌制肉类做馅儿,一样的咸鲜口,云腿白饼与清酱肉饽饽是否有亲缘关系?

滇月白饼与苏月的相似度也很高:一样酥皮,一样咸鲜,云腿换成鲜肉,有苏式鲜肉月饼。苏月有椒盐月饼,酥皮包裹芝麻、瓜子、核桃、金桔饼、糖、花椒、盐。椒盐月饼去掉金桔饼与滇月麻仁月饼无异,两种月饼一样的既甜又麻,但又不能准确地说出来到底是什么味,白饼与苏月是否有源流关系?

放眼东大,这种最早由西班牙、葡萄牙人带来的千层工艺更像个箩筐,装进当地特有的馅料之后,便叫了苏式月饼、京式月饼、秦式月饼、滇式月饼......大一统的政治架构与内循环的治理背景之下,“箩筐”在地域、民族间的传播会更加容易。

红饼,荞麦粉制作,有各种甜馅儿亦有云腿馅儿。云南人过中秋,常白饼+红饼,喻义团圆。

白饼之外有红饼。制作工艺与白饼完全不同,荞麦粉小麦粉两掺,与糖稀油脂混合,油脂在面粉颗粒周围形成油膜结构,降低面粉吸水率,阻断淀粉与面筋结合,面粉颗粒间隙增大,空气趁虚而入,烘烤时空气膨胀,最终达到多孔、酥脆的效果。这是最原始、最粗放的糕饼制法,亦是滇式月饼的典型特征。

红饼常有豆沙、胡麻、苏子、白糖各馅,亦有“三香荞饼”,豆沙、白糖、胡麻各来一层,当然也少不了经典的云腿馅儿。昆明有七甸大饼,大如脸盆,置竹篾簸箕,“土气”与“大慨”十足。

北京“自来红”月饼,形态、工艺与云南硬壳云腿月饼接近

云南人过八月十五,白饼搭配红饼,一红一白,成双成对,商家更美其名曰“团圆大饼”。北平人过中秋,“自来红”配“自来白”亦是一红一白,团团圆圆。

自来红、自来白鼓圆如馒头,正中央顶着棕红色的圆戳,加植物油的烘烤后呈棕红色,加猪油的烘烤后偏乳白色,由此得名。都是中秋CP,北平“自来红+自来白”区别仅在外皮颜色,内里则一致地换着馅料的甜,昆明“红饼+白饼”更胜一筹,红饼醇甜,白饼咸鲜,饼皮工艺也全然不同。

面粉糖油混合包云腿内陷做成“自来红”模样,称“四两坨”,滇式月饼的典型代表。

云南多火腿,但能称“云腿”的只能是宣威火腿。宣威火腿品质优异再加上宣威位于云南与内地交往通道的咽喉之处,运输便捷,更容易形成品牌。1902年,宣威商人浦在廷创立成立宣和公司,后创建火腿罐头公司。他在廷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积极支持孙中山,孙中山亲自为火腿罐头题赠“饮和食德”的锦幅,宣威火腿由此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他的女儿浦琼英,也就是卓琳,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后来嫁给***。

云腿月饼又称“硬壳月饼”。就制作工艺而言,是中国各式月饼中最古老的一种。

云南方言将成块成堆的物体称“坨”,“四两”则为月饼的重量:清代一斤等于十六两,老昆明常四个云腿月饼为一个SKU,正好十六两,四分之一SKU则有四两。

云腿月饼以吉庆祥甚佳。吉庆祥创于1907年,三位创始人名字中各取一字组合而有店名。吉庆祥的四两坨据说“外一层硬壳,内千层酥皮裹馅”,依描述工艺要比今日云腿月饼复杂。

吉庆祥创始人曾在合香楼当学徒。合香楼创于1858年,店主胡善据载为北京籍满族,曾被舒兴阿推荐入宫做糕点。1851年舒兴阿官至云南巡抚,胡善一家到昆明定居,在巡抚衙门对门开“合香楼”卖满族糕点。

合香楼中秋做月饼,大月饼直径30至40公分,有荞、麦两种,内馅儿则有火腿、洗沙、串糖、重油多种;小月饼即四两坨,有火腿、白糖、洗沙、麻仁、枣泥、玫瑰等。四两坨最早为酥皮,因极易破碎不便保存改为硬壳。

若今人考证为真,那么云腿白饼与翻毛、清酱肉饽饽,四两坨与自来红、自来白之间的诸多相似也就有了合理解释。

清真牛干巴月饼

一个四两坨有多重?有人考证,合香楼时代一个四两坨约125克,清代一两在35到37克之间,四两则在140克至148克之间,无论哪种,都要比今日最大100克实在。

合香楼在如安街,新社会与吉庆祥等十多家糕饼铺子合并公私合营成了“国企”吉庆祥,它对面的巡抚衙门改成了昆八中。新时代,吉庆祥被潘祥记收购,又回到最开初私企的模样。

月饼也好人事也罢,总有回到正常的时候,而时间永远是最公正的评委。

广式月饼,中国月饼的标准像。

小时候读书,中秋节第二天若没有同学没来上课,老师常讥笑:估计昨天晚上吃了云腿月饼还喝冷水飙稀了。引来一片哄笑。放现在,大概率要被校方认定为侮辱学生人格的教学事故。这事儿也说明,云腿硬壳月饼这种最古老的月饼类型,高脂肪高糖不适多食。

相比之下,无论卖相还是口味,广式月饼更胜一筹。

广式月饼是中国月饼的标准像,典型特征在于面粉糖油混合之外加入大碱。大碱让面筋改性,增强筋力,碾压得更薄的同时包裹住更多馅料还不会碎裂。

时候读书,中秋节第二天若没有同学没来上课,老师常讥笑:估计昨天晚上吃了云腿月饼还喝冷水飙稀了。引来一片哄笑。放现在,大概率要被校方认定为侮辱学生人格的教学事故。这事儿也说明,云腿硬壳月饼这种最古老的月饼类型,高脂肪高糖不适多食。

相比之下,无论卖相还是口味,广式月饼更胜一筹。

广式月饼是中国月饼的标准像,典型特征在于面粉糖油混合之外加入大碱。大碱让面筋改性,增强筋力,碾压得更薄的同时包裹住更多馅料还不会碎裂。

1979年,上海冠生园恢复中断了16年的月饼生产。

昆明最早的广式月饼可能随冠生园传入。冠生园老家在上海,主营粤菜,1939年在昆明金碧路开了分店,叉烧包、奶油馒头尤为有名,常有联大教授光顾,引领老昆明喝早茶的风潮。五十年代冠生园公私合营,只做糕饼,云腿月饼也是久负盛名。

今日云腿硬壳月饼亦受广式月饼影响,云腿馅里加咸蛋黄,加五仁,有融和之像,实则不伦不类。云腿馅儿的核心在于甜咸相互平衡,咸蛋黄的加入无疑打破了这种平衡。

昆明月饼过去常纸包,印着红色的西山龙门与嫦娥浸润着清油。

“龙门”暗示月饼的地域属性,“嫦娥”或源于“嫦娥奔月,后羿造饼”的民间传说:嫦娥奔月后有仙人指点后羿,八月十五用面粉团成圆形放在房子西北方,连呼嫦娥姓名,三更十分她就能回家团聚。羿照做,果然灵验。当然,这种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古代文艺作品里,牵挂嫦娥的其实不只后羿一人。《西游记》里有天蓬元帅,《女仙外史》里有天狼星,《聊斋志异》里的有颠当。颠当狐狸修炼而来,不仅迷住男主宗子美,差点还掰弯了下凡到宗子美身边的嫦娥。

是的,你没看错。


参考文献:

1.梁实秋.雅舍谈吃[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23

2.陈汝德.云南最早的糕点铺“和香楼”.微信公众号“滇史”,202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