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夏日美味:车陂仙人粄
“粄”字在客家地区随处可见,在《客家研究导论》作者罗香林对客家语言中“粄”的传统定义为:粉饵谓之粄。粄是客家特色的一种米食,这类食物在客家地区被发扬光大,变换出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味道,如味窖粄、炸荞粄、笋粄、甜粄、老鼠粄、捆粄、黄粄、发粄等等,这些食物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在客家人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但我们今天要讲的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粄,它跟米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也叫粄,它就是属于客家人夏日消暑必不可少的美味:仙人粄。

清乾隆《嘉应州志》记载:“仙人草熬汁入面为糕,可解暑”。这里所说的糕,就是仙人粄,而其制作的主要原料即为仙人草。仙人草又名仙草,是一种学名凉粉草的草本植物,据《本草纲目》中记载其“性味甘、清热利湿,凉血降暑”的功效。我国南部地区其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合种植仙人草,其中梅州平远县素有“中国仙草之乡”美誉,全县规模种植已有20多年的历史,远近闻名。

会制作仙人粄的手艺人遍布各乡各镇,而说到其中较出名也较正宗的,就要属梅县区南口镇的车陂仙人粄。从梅城沿着205国道行驶约10公里,便可以来到南口镇车陂村。现在每逢节假日,车陂村都很热闹,很多游客前来感受乡村生活乐趣,总会吃上一碗仙人粄,返程时绝对要带回几砖仙人粄给亲朋好友品尝。一道美食带动了村里旅游和特色农业的发展,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让村庄充满了活力。

南口镇车陂村的仙人粄历史渊源悠久,已被列入梅州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客家民众在世世代代生活中摸索总结的传统美食。制作仙人粄,首先将种植的仙人草搓制晒干,再经过浸泡、熬制、过滤、控温、搅拌、兑碱、搅拌、冷却等多道工序,经装盆冷却而成。看似简单的制作过程,却需要特别注意把握火候和原料比例,这就需要师傅凭多年经验,做出来的仙人粄才会色泽黝黑光艳,有特别的香滑、爽口的口感。

每年入夏后,梅州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售卖仙人粄的小摊。过往路人驻足购买,取杯、切粄、加蜂蜜、滴香蕉露、捣碎调匀,一杯爽滑、甘甜的仙人粄下肚,清凉之意沁人心脾,顿时燥热感一扫而空。而车陂村出品的仙人粄更是供不应求,除了本地人来买,还有不少外地人特地开车慕名而来。
车陂村的仙人粄制作手艺,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传承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坚持传统的工序和独特配方,把朴素的食材化作一道属于客家人的夏日美味。一口爽滑的仙人粄不仅是一道夏日里的美食,更是一种客家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客家人的智慧和浓浓的乡情,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