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非遗,有什么好?

19
February.
2023.02.19
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塞北之城,钟灵毓秀
能源新都,日新月异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榆林,这是一座集城市现代化和历史厚重感为一体的魅力城市。都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榆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情怀始终是一首唱不完的歌。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在榆林举办,让我们揭开榆林的“非遗”面纱,感受榆林的“非遗”魅力……
榆林非遗,好听
壹
或高亢激昂,或百转千回,或肝肠寸断……唯有陕北黄土高原,才会孕育出如此高亢悠长的音乐文化。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听的音乐艺术,陕北民歌、绥米唢呐、白云山道教音乐这些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根植在榆林大地上的动听音乐。

独一无二的榆林小曲,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极具当地风情文化的音乐形式,它委婉缠绵,高亢激昂,南韵北声的魅力都能从中闻得。

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的清涧道情,以原汁原味的主题韵味,以随性演唱的演绎形式为听众道出了世间百态和人情冷暖。

而道着陕北方言,持着一把三弦,自弹自唱,说唱相间中说古论今的横山说书同样历史悠久,是陕北说书的代表。
榆林非遗,好看
贰
轻盈优美的秧歌舞、流光溢彩的铁水打花、惟妙惟肖的雕刻作品……非遗的美,美在赏心悦目,美在让人们观看后念念不忘,它们以舞蹈、戏剧、美术、技艺等方式为世人展现着出自驼城之地的魅力传统文化。

震天的锣鼓敲起来,鲜艳的扇子扬起来,红火的秧歌舞跳起来......腊月底正月初,陕北城乡总能看到热闹的秧歌表演。他们用舞蹈跳出了新生活,他们用歌声唱出了新时代。岁岁年年,年年岁岁,陕北的秧歌艺术表达着陕北人的内心世界,也丰富着陕北人的精神生活。

一把冰冷的剪刀,一张柔软的纸张,看似平平无奇的东西,可在剪纸艺人们的构思创作下,会成为传情达意的艺术作品,这就是非遗文化——剪纸的魅力。榆林的剪纸艺人很多,他们创作的风格也各不相同,一样的是他们都在剪纸艺术中表达着陕北人的憨厚、陕北风光的魅力、陕北文化艺术的瑰丽。

天上飞的、地上走的;一树一木、一山一石;城市建筑、山水风光;稚气的孩童、蹒跚的老者......石雕艺人将这些景、事、人借助石头,用精湛的技艺将他们雕刻出来。在榆林,多个石雕艺人的名声早已名扬远外,这是一项承载着技术性、观赏性、文化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榆林石雕,有人在坚守,有人在坚守,也有人在这一文化艺术中探寻到璀璨夺目的非遗风采。
榆林非遗,好吃
叁
食物能果腹,而如果将普通食物做到极致,那美食可以是养胃又养心的。在榆林,有许许多多的传统美食的制作技术被收录为非遗名录中。走进这些非遗文化,领悟的是大美榆林的美食加工技艺,感受的是令人垂涎欲滴唇齿留香的人间美味。

说到榆林美食,不得不说榆林豆腐,它**细腻、味香可口、营养丰富、价廉物美,如此不凡的美食制作工艺当然不简单,其间必须经过炕晒、脱皮、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点浆、压制八道工序才能出落为让人赞不绝口的榆林豆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唤醒一味美食。靖边盛产荞面,靖边人便把荞面这种粮食作物加工制作成令人没齿难忘的美味来。靖边的白氏老婆婆剁荞面是出了名的好,它的精髓在于加工制作上,面不是切而是剁,刀起刀落,面条如银丝飞舞,长短相当粗细均匀。煮好的面条浇上一勺酸汤臊子,那味道绝了,嘴馋的要是将一勺特质的风干羊肉臊子盖在面上,那味道更是唇齿留香了。

《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美食节目让吴堡的挂面走出了县城、走出省城、走向了全国。而早在2011年,吴堡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就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堡张家山人加工空心挂面有着绝门的技艺,大大小小的工序有十几道,必须做到一丝不差,整个制作流程需20个小时左右才可完成。因为匠心,所以成就精品。吴堡挂面因细如发丝,入口爽滑,吃法多样而成为舌尖上的美味。


非遗文化是先辈的智慧,是历史的记忆,是民族的财富。孕育在榆林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韵雅厚重。截至目前,榆林市有1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6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1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65个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些绚丽多彩的“非遗”文化定会带着自身的光芒为榆林城带来更多瞩目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