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2023年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推广意见

发布时间:2023-04-17 10:34:56 【字体:

提高我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加快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更新换代,促进农业高效发展,结合我县近几年来试验示范情况和种植结构布局提出2023年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推广意见,以供参考。

一、农作物新品种推广

(一)玉米新品种

机械化粒收玉米: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经对19个参试新品种的落粒率、落穗率、破碎率、杂质率及收获籽粒水分含量试验研究,经考种,利禾1号亩产711.5公斤、秋乐519亩产671.4公斤、DF636亩产613.3公斤三个品种当年表现相对较好,建议在大田中可选择种植。

粮饲兼用型玉米: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经对18个参试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试验研究,禾创599长势强盛,鲜秆产量居18个品种最高,籽粒较豫玉22号增产不明显,建议在大田生产可用作青贮玉米;玉研1807长势强盛,鲜秆产量居18个品种排第二,籽粒较豫玉22号亩增产61.77公斤,建议在大田生产可用作粮饲兼用玉米;和恒5266鲜秆较豫玉22号增产不明显、籽粒增产161.89公斤,建议在大田生产可用作食用玉米。

青贮专用玉米: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经对18个参试青贮玉米新品种生育期长短、鲜产草量、鲜穗产量试验研究,除果穗鲜草大京九23号亩产3234公斤、西蒙707亩产3168公斤,这两个品种用作青贮玉米经济效益最高,建议在大田生产中应用推广。

(二)马铃薯新品种

采用宽幅120 厘米、厚0.01厘米的黑色聚乙烯地膜全膜种植技术,经对10个参试马铃薯新品种试验研究,陇薯11号亩产6384公斤、陇薯9号亩产6120公斤、陇薯7号亩产5952公斤、陇薯12号亩产5568公斤、陇薯10号亩产5352公斤、陇薯16号亩产5040公斤,产量均较陇薯6号(亩产2880公斤)亩增产75%以上,增产效果显著,建议可大面积大田种植。

(三)春小麦新品种

采用露地种植技术,对17个春小麦参试品种试验研究,新品种西旱2号亩产242.75公斤、较会宁22号增产96.68公斤,陇春43号、银春21号、定西50号、银春11号、陇春45号,较会宁22号分别增产77.11公斤、51.83公斤、45.79公斤、40.59公斤、31.34公斤;示范品种宁春4号和高原437,其中对高原437进行示范测产亩产111.7公斤当地品种亩增产54.2公斤。建议可选择西旱2号、陇春43号、银春21号、定西50号、宁春4号、高原437作为大田生产新品种。

(四)小杂粮新品种

谷子新品种:采用全生物降解渗水膜全膜穴播种植技术,经对6个参试谷子新品种试验研究,品种YL2012南017-2-2亩产211.1公斤最高,H201311-1-3亩产206.2公斤次之,H2015135-2-2-2亩产195.1公斤排第三,产量均高于我县干旱山区种植水平。建议作为新品种在我县大田推广;新品种200957-2-1-2-1、12H69-2-1较豫谷18号(亩产147公斤)增产不明显,但也可选择种植。

糜子新品种:采用全生物降解渗水膜全膜穴播种植技术,经对10个参试糜子品种试验研究,新品种1104-2-2N亩产170.4公斤、0903-1-1N亩产159.3公斤、2012FMZ8-1-3亩产159.3 公斤,产量均较陇糜10号(亩产140.7公斤)增产13%以上,建议作为新品种在我县大田推广;1126-7、2013FMZ3-1-3、1119-4-4-2品种较陇糜10号增产不明显,但也选择种植。

苦荞麦新品种:采用露地种植技术,经对8个参试苦荞麦试验研究,亩产云荞2号198.1公斤、赤苦1号189.5公斤、赤苦2号180.0公斤、黑丰1号176.2公斤、云荞3号167.6公斤,建议作为新品种在我县大田推广;云荞1号、贵黑米15号亩产均较当地品种定苦荞2号(亩产158.1公斤)表现不佳,不建议种植。

荞麦新品种:采用露地种植技术,经对6个参试荞麦品种试验研究,亩产定甜荞2号138.1公斤、赤甜3号133.3公斤、贵甜荞2号128.6公斤、品甜荞2号122.9公斤,产量均高于我县荞麦种植水平,建议作为新品种在我县大田推广;赤甜1号亩产118.1公斤较当地美国甜荞亩产121.0公斤表现不佳,不建议种植。

二、新技术推广

(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玉米减穴增株种植技术

采用全膜双垄沟播,亩按3500、4000、4500、5000密度梯度,经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玉米减穴增株种植试验研究,亩播4000株产671.27公斤最高,较常规单作种植玉米3500株产678.11公斤减少6.84公斤,减产不明显,并亩多收大豆47.49公斤。建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玉米减穴增株种植,在大田生产中亩种植密度应控制在4000株左右。

(二)旱地玉米减穴增株高产栽培技术

采用全膜双垄沟播,亩播种密度控制在3500株,经对每穴保苗1株、2株、3株、4株试验研究,每穴保苗1株、株距34.6厘米、亩产781公斤,每穴2株、株距69.3厘米、亩产741公斤,均高于当地常规种植常年产量500公斤。建议在县中南部旱塬地,玉米减穴增株高产栽培,每穴保苗1株、株距34.6厘米或每穴2株、株距69.3厘米,不建议采用每穴3株或每穴4株的栽培方式。

(三)青贮玉米密植栽培技术

采用全膜双垄沟播,亩按3000、4000、5000密度梯度,经对青贮类玉米的生物产量、籽粒产量、鲜重、干重等试验研究,玉米专用于青贮时,密度每亩控制在5000株,籽粒产量为553.4公斤、鲜重为4083公斤,鲜草产量为最高。建议在大田生产中每亩密度应控制在5000株,若秸秆和果穗同时青贮时,则应9月5日前收获为佳;若果穗先收粒用,再收秸秆青贮时,则应9月中下旬收获比较适宜。

(四)玉米大豆复合种植不同模式栽培技术

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经对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的“2+3、2+4、4+4、4+6”种植模式试验研究,四种模式都是可行的,且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玉米、大豆争地矛盾,并在单位面积上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大豆,经测算,纯收入每亩可增加200-300元。建议种植模式可根据当地种植习惯和耕地地力等选择种植;玉米品种可选用中晚熟、株型紧凑或半紧凑、抗病、抗旱的优良品种;大豆选择高产晚熟品种。

(五)玉米绿色高效密植栽培技术

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经对单作玉米亩控制密度3500株、4000株、4500株、5000株试验研究,亩密度控制在3500株,亩产818.7公斤,产量为最高。建议单作玉米亩种植密度大田生产中控制在3500株为**种植密度。

三、新材料推广

保水剂替代地膜技术

经对单作玉米当地常规不覆膜、不覆膜+保水剂、覆膜等种植模式试验研究,覆膜方式种植亩产752.7公斤最高,保水剂应用627.3公斤次之虽保水剂不比覆膜产量,但是对于减少“白色污染”是一项有效技术措施。建议可根据大田生产实际选择种植。

(二)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种植技术

采用全膜平铺覆土,经对普通地膜、普通渗水膜、全生物降解渗水地膜、露地种植谷子试验研究,全生物降解渗水膜保墒性不好、易于蒸发、渗水性较差,加之我县土壤沙化严重,四季风大,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蒸发快,尤其在4、5月份当地有效降雨较少,农作物播种后出苗极度困难,不利于抓苗;另外,全生物降解渗水膜降解不彻底、碎片捡拾难度大等问题。建议全生物降解渗水膜不利于大田大面积推广。


               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23年3月27日



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