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口】 2023 年年末,武鸣区总人口 73.09 万人(含广西 - 东盟经开区、东风社区),人口 自然增长率 1.7‰。其中城镇人 38.59万人、农村人口34.5万人;男 38.15 人、 34.94 人;常住人口 70.13 人。 5438 人。

【民 族】 2023 年,武鸣区有 32 个民族,以壮 族为主,汉族其次,瑶族居三。壮族人口分布 13 个镇,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灵马镇、府城镇、城 厢镇、陆斡镇、两江镇、仙湖镇等,瑶族人口主 要分布在城厢镇、灵马镇、两江镇等。

【语 言】 20232 年,武鸣区内语言以壮语为主, 武鸣壮语属广西北壮方言,分布在各镇,是壮族聚 居村落、壮族家庭最普遍的交际用语。武鸣壮语 的主要特点是无送气音、无卷舌音。随着科技进步、 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与外地交往增多,壮语中借汉现象越来越多,如“‘****重要思想”“ ”“电视机”“空调机”“市场经济”“商场等都直接用近似汉语的桂柳方言表述,而其中汉 字的送气音变成不送气、卷舌音变成舌面音或尖 舌音。其他传统语言:官话,近似汉语桂柳方言, 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府城街,为日常交往的主要 语言;汉族平话,武鸣人称横塘话,属于汉 语南宁平话方言,主要分布在府城镇、城厢镇、 太平镇、双桥镇、仙湖镇、罗波镇、两江镇等一 些汉族居民(武鸣称为横塘人)居住村庄的 内部交往用语;汉族客家话方言,又称新民话 主要分布在灵马镇、府城镇、两江镇一些汉族居 民(武鸣称新民人)聚居村庄的内部交往用 语;汉族粤语南宁白话方言,主要分布在主城区、 双桥社区、锣圩社区、陆斡社区的一些从商人员 和明清时期从广东、桂东、南宁迁移来的人员后 裔,一般为内部交往用语。由于武鸣籍人在改革 开放以后到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及广西的南 宁、玉林、北海、梧州等粤语流行地区务工的人 员增多,用粤语交往日渐增多;瑶、苗语主要分 布在仙湖镇、锣圩镇少量的瑶族、苗族居住村落, 为本民族内部交往用语;其他民族人口少,本民 族语言一般为家庭用语。此外,自越南、印度尼 西亚等国归来的华侨及后裔,讲越南语、印尼语、 英语等。中小学校推行普通话,中小学教师进行 普通话培训并执证上岗,促进普通话的推广。随 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对外交往日益扩大,普通 话已经成为广泛的交往用语,只是武鸣壮族人说 普通话缺送气、卷舌音,显得夹壮有些生硬, 对外交际有一定影响。

【文 字】 1955 12 月,创制拼音壮文。1957 11 月,正式推行国务院批准的《壮文方案》, 对当时进行扫除青少年文盲有一定的作用。2021 年,武鸣区有12所壮汉双语学校:武鸣区民族中学、 武鸣区双桥镇中心学校、武鸣区太平镇中心学校、 武鸣区仙湖镇中心学校、武鸣区城厢镇夏黄小学串 钱教学点、武鸣区双桥镇双桥小学、武鸣区双桥镇 伊岭小学、太平镇庆乐小学、武鸣区太平镇文溪 小学、仙湖镇中桥小学、锣圩镇高一小学、武鸣 区锣圩镇英圩小学,安排少量课程,按坚持试验、 稳步推行,壮文开路、壮汉兼通的方针进行试验; 社会上除党政机关牌子上书写汉字的同时标上拼 音壮文外,几乎无人使用壮文。城区内基本使用 汉文。

【风 俗】 2023年,武鸣区以壮族为主、多民 族杂居地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富有地 方特色民俗。其中,壮族风俗特色浓厚,人们淳 朴善良,待人好客热情。

农耕习俗 武鸣民众重视农业生产,希望通过 勤劳耕作获得丰收。民间每年春节挂春牛图,遇 开种或收获季时节,举行祈祷庆贺活动,演戏酬神, 至今的传统节日中还留有拜秧节、祈丰节、祭田祖 节、丰收节等。为防鸟害、鼠害,播种之后扎草人、 草鹰、纸标以恐吓。每逢插秧、收割等突击性的农 活,一家有事大家帮,帮完一家再到另一家,直 到全村种完收完为止,称为打赔工。田间劳作, 犁田、耙地,壮族多由男子所作,也有女子扶犁、 放牛。播种、插秧则多由妇女所为,也有男人播 种插秧。平时男子从事水土管理,女子修整菜地, 清理猪圈、粪池、积肥、施肥等。收割时多则由 男子负担运之责,女子掌握刀、镰。农历一年四 季的主要耕作习俗有:1 月,交春之时,农民开始 犁田地,翻晒土块,然后耙、捶,分行堆垄作沟, 开始播种小麦、荞麦、花生、小米、玉米等;2 月, 麦、粟、瓜等嫩苗长成,进行沙土管理和病虫害 防治,一般每三天要看一次苗。早造水稻开始播种, 同时种芋头,大麦成熟,可以收割;3 月,春暖花 开,各种作物需要加肥料,龙眼、柑橘等控制春稍,       间有水可种两造稻的地方,月末开始早稻插秧; 4 月,龙眼、柑橘花芽分化,进入保花期。小麦、 荞麦、早玉米、苦瓜相继成熟,早稻进入插秧高潮; 5 月,始种中稻,在夏至到来之前插完秧,早稻及 插得快的中稻,禾苗转青之后,便开始耘田或追肥,一般耘 2 4 次不等;6 月,早稻扬花抽穗。农事 主要是施肥,后晒田,中、下旬收割成熟的早稻、 高粱、旱谷,边收边犁耙田,边种晚稻;7 月,早 稻收割及晚稻插秧完毕,收芋头和花生,种冬荞麦, 进入早稻田管;8 月,收割粘稻、粳稻和黄豆,整 理烟田,翻犁番薯地,护理甘蔗等;9 月,中、晚 稻相继成熟,开始收割;10 月,收割完毕,转入 翻犁田地过冬或冬种,开始收秋花生;11 月,收 木薯、积肥、整地种菜、护理果树;12 月,砍甘蔗、 种冬蔗、收柑橘等,做好来年的备耕,开始准备 过年。

  饮食习俗 日常食俗,多数人习惯于日食三 餐,有少数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 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主食。 甜食是壮族食俗中的最大特色,糍粑、五色糯米饭、 水晶包(以肥肉丁加白糖为馅)等均为甜味。日 常蔬菜有青菜、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 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 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 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腌菜有酸菜、 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肉类主要有猪肉、牛肉、 羊肉、鸡肉、鸭肉、鹅肉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 壮族自家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一般 28 度左右,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 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节庆食俗 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每个月都有一 至几个不等,主要有春节、春社节(农历二月初二, 又称保阳节,含有春祈之意)、花王节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又称百花仙子节或花婆节。 花王又称花婆,是壮族虔诚敬奉的一位女神)、 清明节、拜秧节(农历四月初四或四月初八,又 叫祈丰节)、旱魃节(农历四月十六)、端午节、 尝新节(农历六月初六)、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 丰收节(以农历十月初十日为主,又称撒那节 意为结束田间收割之节;又名十成节,寓年 成丰收)、冬至节、送灶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三 日,旨在送灶王归天)。大节日以农历正月春节、三月三、中元节、中秋节、岁末除夕最为隆重。 过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 准备,要把房子打扫得窗明几净,二十七宰年猪, 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丰盛的 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家家必有。 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届时家 家户户都要派人携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 坟头去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 族规,共进野餐。还有的对唱山歌,热闹非凡。 也称包生饭,是三月三、四月八(牛 魂节)人们爱吃的节日食品。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 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 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 吃五六家。不管远亲近邻来家做客,都要以礼相迎, 热情接待。婚丧嫁娶、盖房造屋,以及小孩满月、 周岁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席痛饮。祭祀食品。壮 族祭土地神,几乎每个村寨都在离村不远的山脚 下或山坡上立一土地庙,每逢过节或是平时杀猪, 都要以整个煮猪头去那里超度一番。家神更是每 节必祭,摆上酒和三牲肉(一般指猪、鸡、 3 种动物的肉)等供品,祭罢方能食用。一年 之中最大的祭祀活动是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 过中元节时,家家都要杀鸡宰鸭,做鱼生,摆以 水果祭祖宗及户外鬼神,以求免除灾祸。

特色食品 五色糯米饭,也称花糯米饭、五彩 糯米饭,用优质糯米和各种植物色素或食用色素 蒸制而成,是壮(瑶)族传统节令食品,已有数百 年的历史,每逢节日,亲朋之间都要相互赠送五色 糯米饭。包粽,壮族春节特制传统食品,是用糯米、 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主要名菜有八宝鱼 生、柠檬鸭、灵马鲶鱼等。

食俗礼仪 平时酒宴,实行男女分席,但一般 不排座次,不论辈分大小,均可同桌。即便是吃 奶的婴儿,凡入席即算一座,有其一份菜,由家长 代为收存,用干净的阔叶片包好带回家。客人到家, 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 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 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 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 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 客人说慢吃方可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 后吃饭。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 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其代负并送到 分手处。

信仰习俗 龙母崇拜,清代编撰的《武缘县图 经》卷三记载:龙母庙,县境乡村多有之,祀 秦女龙母温夫人。自然神崇拜,壮人民间觉得 周围都有神灵,曾崇敬过的天象方面有太阳、月亮、 星星、云彩、雷电、雾霭、暴雨等;动物最多,有蛇、 野鸡、鸟类、犬、蛙类、牛、犀牛、熊、虎、鹿、 猴等;植物有森林、榕树、竹、木棉以及其他怪树; 其他还有怪山、怪石、怪岩、山泉、伏流、河流、 深潭等。祖先崇拜,壮族称祖先神灵为公裔 崇拜至诚,特别是对被认为英雄的祖先,尊崇尤甚。 巫师信仰,壮族的巫教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人们认为,巫教的教士是天神和人间的沟通者, 也是祖先和人间的沟通者,因而教士是祭祀天神 的组织者及祭神者。在古代,壮族巫教的社会功 能是多方面的,参与祭祀、战争、生产及文化娱 乐等各种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巫教的职 能才限于祭祀祈祷、符咒治病的范围。壮族的巫教, 有巫公、巫婆。

历史文化遗存

1.   元龙坡、安等秧坡古墓群(西周、战国)

元龙坡西周古墓群位于马头镇,坡形呈“丫”字形,三条坡脉呈向北、向东、向西南走向,墓葬主要分布于北支脉到西南支脉处。1985-1986年由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武鸣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发掘。共清理330座墓,墓形大部分为长方形土坑墓,少量是舟形、方形和两端有二层台的墓。墓葬分布密集,平均距离一到两米就有一座墓。一般的墓长在2米到2.4米,宽0.6到0.8米,深1米左右;个别墓大些深些。出土的器物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等,此外还有铸造工具的石范。

安等秧战国古墓群位于马头镇,于1985年9月调查发现。1985年10月,由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南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武鸣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发掘,发掘时共清理了86座墓,均为长形土坑墓,长1.6米到2.4米之间,宽0.55米到0.8米,深0.2米到0.6米。出土的主要文物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等,共190多件文物。

这两个古墓群是研究商周到战国时期武鸣区域内的社会结构、经济文化、生活习惯和丧葬习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2009年,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元龙坡和安等秧坡古墓群遗址是广西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墓群遗址之一。其墓葬分布范围之广,墓葬数量之多在广西目前的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中是罕见的,墓葬的形式、大小各不相同,陪葬品数量多且历史价值高;出土器物的种类很多,涉及面广,对研究商周到战国时期武鸣区域内的社会结构、经济文化、生活习惯和丧葬习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

2.明秀园(清-民国)

明秀园位于城厢镇灵源村乡宦屯占地面积42亩。清道光初年,乡宦屯举人梁生杞出资让其子在此开辟一私人果园,名为“富春园”。1919年,两广巡阅使陆荣廷买下该园,并改名为“明秀园”。1921年粤桂战争爆发,明秀园被粤军焚毁。1934年,南宁民团指挥官梁翰嵩修葺该园。1955年至1956年,广西壮文研究委员会设在明秀园,中国和苏联两国的语言学家在此研创了壮族文字。文革中,该园的大部分建筑被毁,目前园内尚存歇山顶风格的文虎楼和教师办公室、别有洞天亭、荷风移亭、教师宿舍两排、修志房和专家楼两处,碑刻2通。1988年6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明秀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明秀园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3月,明秀园获市委统战部确定为南宁市统一战线教育基地。2020年8月,明秀园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3.起凤山庙及其石刻(清)

起凤山庙位于城厢镇夏黄村,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是当时武缘县知县余思诏发起所建,由文昌阁、观音阁、藏经阁、耳房组成,均为砖木结构,青砖砌筑。部分建筑挑檐及屋脊均饰有浮雕图案,荟萃了武鸣区较高的历史人文和文物古迹精华 。民国九年,陆荣廷筹资修缮。起凤山是武鸣县旧八景之一,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经常涉足的地方,文人墨客留下的题记石刻共41幅,多集中在东峰山崖上。多数是明朝至民国年间题刻,其中最大的石刻是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王元仁题写的“凤”字,高4米,宽3米,笔幅宽0.3米,堪为石刻一绝。1988年6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陆荣廷墓(中华民国)

陆荣廷墓坐南向北,由墓体、拜台、墓亭和碑墙组成,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墓用0.22米厚的石料砌围成直径7米,高度1.4米的大圆墓,墓内由表砖砌成长形拱顶,深3米,内铺木炭防潮。棺长2米,漆朱红色。陆荣廷,生于武鸣县宁武镇雄孟村,中法战争时参加抗法战争,因战功卓著任广西都督,官至两广巡阅使。1928年在上海病逝,于1929年运回武鸣葬于城西的狮啸山。该墓几经被盗,1995年8月县政府拨钱修缮,按原状恢复墓冢、拜台和墓亭。1988年6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虚白公暨其媳广德公主轶事碑(中华民国)

虚白公暨其媳广德公主轶事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城厢镇夏黄村夏黄小学校园内,是民国十九年夏黄村黄诚沅撰立。碑长90厘米,宽60厘米;正楷阴刻。碑文内容记载:明末明朝瓦解时期,当时南明王的次女广德公主和一名阉宦潜逃到武鸣夏黄村。夏黄村的虚白公(举人)为了保护公主而将她改装换服,冒充自己的儿媳妇藏于家中。不久虚白公的真儿媳病逝,公则秘密埋葬于自家后园,不对外声张。虚白公死后十多年,其子与广德公主在阉宦作媒证婚后结为夫妻。黄诚沅为歌颂虚白公的为人及其子的高尚情操,同时为了补充明史的缺漏,特撰立此碑。该碑字迹清晰,保存完好,对研究明史具有重要价值。1988年6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蜡烛山遗址(新石器时代)

蜡烛山遗址因山形如蜡烛而得名,山高约150米,1973年发现,遗址分布面积约300平米,文化堆积层厚约0.5米,在地表采集到石锛1件以及部分夹砂陶片;1987年,市县文物部门复查时,在山的南面和北面山脚发现有夹砂陶片、草木灰和被烧烤过的动物骨骸,在东面山脚采集到一件锥形骨器和陶罐的圜底部。1988年6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7.“甲泉”石刻(清)

“甲泉”石刻泉水因近甲山,故以为名。“甲泉”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雅亭村进士苏超才所书,石刻为正楷阴刻,扇形幅,落款为光绪八年花月。雅亭屯村民以盘石为盖,修成三眼的泉井,泉井用料石砌围成一长方形蓄水池,长约8.6米,宽3米,深0.8米,“甲泉”刻于盘石上。盘石上径为1.07米,下径为1.18米,厚0.58米。在“甲泉”石刻北面3米处,建有“雅亭”1座。石刻于1986年6月由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仙山石刻:石刻坐北向南,幅长约0.8米见方,为宋代的周氏墓志,阴刻,因刻字浅小,年久残损,字迹已模糊难辨。仙山是武鸣县旧八景名区之一,山的东面有一岩洞,名为望仙岩,相传南宋嘉定年间,有一道士在此洞炼仙丹为民治病而得名。1988年6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8.罗波庙及其周围石刻(清)

罗波庙因位于武鸣旧八景之一的罗波潭而得名,原名关岳庙。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坐东向西,庙占地面积138.5平方米,为三进式建筑(后进已无存),红砖清水墙,屋顶为卷棚式。门前有两条八角形石柱。庙的内外墙均抹灰面绘青色攀花图案。柁墩雕简单几何图案。庙正堂大梁上记载有“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岁次已亥孟冬月壬午日丙午时上梁大吉,主缘韦宗兰首事陆德富宝珠梁[]兰[][][]敬[][][]茂松覃受中祥英[]堂敬庄敬宙”等字样。庙内正堂原置有关公、岳飞等神像,文革时被毁。整个建筑结构比较简单明快,整体稳固。1988年6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9.坛李塔(清)

坛李塔是坛李村民为了镇风水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捐款兴建的。砖木结构,五层。八角形,短挑檐,葫芦顶。塔占地面积约12平方米,各层高3.25米,通高约20米。第二、第三层初建时铺有楼板,四、五层无楼板,登塔则用木梯登攀。第一层原有建塔碑记一方,现无存。第一层称玉圩宫,第二层称天鹅塔,第三层称三界亭。塔保护较好。1988年6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0.“琴筑泉”石刻

“琴筑泉”石刻刻于近水边的岩石上,横幅,长1.5米,宽0.5米,阴刻楷体,字大0.4×0.5米;落款“郡守李彦章题”为竖题,高0.9米,宽0.18米,阴刻楷体,字大为0.1×0.1米。为清道光年间思恩府郡守李彦章所题。具有一定的艺术、历史价值和意义。 2013年7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1.府城高中李彦章石刻(清)

武鸣县府城镇原是清代思恩府治所在地。石刻为清道光年间,郡首李彦章所留下的以春游、赏月为主的题记,有阳明书院、云鳞洞、水月岩和其他一些春游题记。1988年6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2.“至圣先师孔子赞屏序”石碑(清)

今府城镇粮所所在地原是思恩府孔庙故址,古称“红学”。该碑立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7年)七月初四,碑长2.18米、宽1.2米、厚0.22米,字大0.45米,正楷阴刻,有部分碑文于文革时被破坏,无法辨认。碑文内容主要是赞颂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自尧舜之后的一位大圣人,孔子的渊博知识及其道德仁义均为人师表,号召人们上下百世都要以孔子为师表,向孔子学习等内容。此碑原放置于室内,因改建旧房而搬动,被断成两截。现横放于府城粮所院内的龙眼树下。1988年6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3.“阳明先生过化之地”石刻

“阳明先生过化之地”石刻位于府城镇喜庆村那浪屯狮子岩洞口向北,距山脚30米左右。岩洞的石壁上刻有8幅石刻。字幅较大且较清晰的石刻有“高明”、“清[ ]洞”和“阳明先生过化之地”。石刻大多刻于洞壁的高处,有些石刻甚至刻于近洞顶处。其中“阳明先生过化之地”石刻为横幅,长约1.8米,宽约1.1米左右,字楷体,未见落款。为明代嘉靖年间王阳明受命镇压思恩、田州、八寨、花相等地瑶族、僮族叛乱时期所刻。是地方社会生产生活、民族关系等研究的实物资料。2013年7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4. “卧牛望月”石刻(清)

石刻刻于一块突出地面,形如卧牛的自然岩石上,当地人称“石牛”。石牛长3.4米,最宽处1.1米,高0.8米;在石牛臀部刻有“卧牛望月”四字,为竖幅,长0.5米,宽0.2米,阴刻楷体,字大为0.1×0.1米;腹部落“郡守李彦章劝农至此”款,横幅,长0.7米,宽0.45米,阴刻楷体,字大为0.14×0.14米。据考证,石刻是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思恩府郡守李彦章在府城视察农业时留下的题记,与府城高中榕园石刻内容相吻合。是地方社会生产生活、人文历史研究等的实物资料。 2013年7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5.极星桥(又名南桥、吉星桥/中华民国)

极星桥南北走向,双拱,全部用料石砌筑,长34米,宽7.2米,高9.8米,拱跨度11.4米,高7.1米。在桥南端北侧桥身上镶嵌三方石碑。极星桥于1925年工程启动,1927年竣工,自古以来都是武鸣县通往马山县林圩镇的必经之路。目前仍在使用,是地方桥梁道路交通史研究的实物资料。2013年7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6.葛阳文昌阁(清)

文昌阁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道光二十九年重修。建筑坐北向南,前后共两进,为砖木结构小阁楼,面宽15.5米,进深19米,后进为主楼,共四层,高约14米,以木梯攀爬而上,有挑檐,挑檐及屋脊均有花鸟虫鱼图案或浮雕,前有屏风式大门。整个建筑结构紧凑,小巧玲珑。1988年6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7.葛阳戏台(清)

葛阳戏台始建于清嘉年间,坐南向北,歇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长10.65米,面宽8.15米,高9.5米。占地面积88平方米,屋脊饰有葫芦和祥兽塑像。戏台四周的瓦檐下的墙壁上和戏台正面的墙壁上绘有壁画,表演台的瓦面由六根立柱支撑,其中两根为砖砌四方立柱,四根为下石上木的八角形立柱。表演台后面是化妆间,设两扇拱门,长8.25米,宽4.8米。该戏台为研究当地的民风民俗、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13年7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8.全才城岭石墙(明)

石墙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石头砌成,长约100米,高3-4米,顶宽0.8至0.9米,底宽1.5至1.6米,每距10米设个枪眼。石墙南端局部崩塌外,其余都完整。全才城岭是一座高300米的山顶上,东临大明山,古时东面为武鸣县通往马山县的必经之路。据记载,武鸣明代多匪患,县内凡要塞均筑隘堡。据当地老人讲述,此石墙为特方城,是当地叫特方的土豪为了防盗而筑的。1988年6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岜勋贝丘遗址(新石器时代)

岜勋贝丘遗址于1973年发现,文化堆积层厚达2米,南北长20多米,东西宽约10米,堆积物以螺壳、蚌壳居多,也有红烧土,草木灰、动物骨骼,在地表采集到石杵1件,石铲残片数块。1988年6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高井兵寨遗址(元)

兵寨占据了整个山顶,由石块围砌而成,分布面积约400平方米左右。寨门口朝东,上窄下宽,高1.3米,上宽0.8米,下宽0.97米,门上用一块厚重的石板压盖,石板上还垒砌石块;兵寨内房屋也为石块垒建。现存寨门完整,石墙高约2—9米,兵寨内用石墙分割成房屋6间,面积均在8—10平方米左右。现石墙上仍可看见当年设置的炮眼,壁翕,地表可见有大石臼。兵寨处于武鸣县境西部与隆安县、平果县交界处,是武鸣通往百色的交通要道,在古代具有重要军事意义。2013年7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1.文桐戏台(清)

文桐戏台占地面积约68.7米。戏台坐东向西,歇山顶,飞檐,长7.85米,宽6米,通高6.55米,设一间长7.04米,宽2.7米的化妆间。以红砖砌筑,清水墙,墙上端抹石灰面后绘有十一幅大小不一,内容各异的人物山水画,墙最上端绘青色攀花图案。壁画色彩艳丽,工艺精湛,画中题字大都能辨认,有“良缘由淑配,佳偶自天成”和“八仙图”等。该戏台于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由村民募捐兴建,据碑文记载,此处原有一庙,名为“三宝寺”(现无存),寺内有数尊菩萨,村民常到寺里祈福,颇灵,于是村民便议定每三年演戏酬神,因搭临时戏台耗工费时,为一劳永逸,建此戏台。2013年7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2.敏山“阳明洞”石刻(中华民国)

石刻刻于敏山东南面的岩洞洞壁上,“阳明洞”石刻为横幅,长1.55米,宽0.45米,阴刻篆体,“阳”字规格为0.4×0.45米;落款为“梁瀚嵩题”,横幅,高0.5米,宽0.14米,落款下面还刻上梁瀚嵩方形印章一枚,印章为0.1×0.1米。梁瀚嵩于1930年后,出任广西民团副总指挥,又先后任南宁、桂林、武鸣、宾阳等区民团指挥官兼行政督察专员等职。“阳明洞”石刻为民国时期梁瀚嵩留下的题记。是地方社会生产生活、地方名人等研究领域的实物资料。2013年7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3.都文宋代遗址(宋)

遗址南北宽20米,东西长50米,分布面积有1000平方米左右,断面堆积0.3米,地表上散布有大量的陶片,陶片多为环底,圈足,部分陶片施釉。为宋代遗址。是当地社会生产生活等研究的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意义。2013年7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4.岜孟山敢公司陆荣廷石刻(中华民国)

石刻长0.62米,宽0.58米,阴刻楷体,内容是一首诗,落款为:“民国十年辛酉仲春 里人  陆荣廷”。为陆荣廷请人所刻。是地方社会人文生活、地方名人研究的实物资料。2013年7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5. 镇武桥及其桥头的镇武桥碑记、鼎建镇武桥记石碑(中华

民国)

镇武桥是广西历史名人陆荣廷于民国十年(1921年)时所建。桥呈南北走向,为三孔石桥。长79米、宽6.71米、高11米;料石、灰浆砌筑。桥体以三合土填充,结构合理坚固。1995年,桥面新铺混凝土,桥面两边各伸出2.71米为人行道,并设铁栏杆。1988年6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6. 文江塔(清)

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由当时武缘县知县申及甫率梁源洛董事等创建。塔身坐东南向西北,青砖砌筑,尖顶八角,共七层,塔高31米,基座高1.7米,底径9.55米,墙厚1.5至3米,层高3.84米。塔门正北,石质门匾“文江塔”三字为清郡守侯官李彦章所题。各层楼板以杉木铺设,朱红漆,螺旋复道而上。始建时,七层塑有魁星神像一尊,现无存。民国四年(1915年),陆荣廷对塔进行修葺,并在东西两侧建两楹四角亭,现亭损毁无存。1988年6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7. 剧院石狮(中华民国)

民国八年,陆荣廷在武鸣建陆氏祖祠,祖祠落成庆典时,当时广东江防司令申葆藩、广东宪兵司令谢卓英、广东虎门要塞司令邱谓南、广东陆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卢炎山等人,敬奉给陆荣廷的大石狮。石狮坐西南向东北,用花岗岩雕刻而成,由狮身狮座组成。呈蹲状,首稍回眸,突目隆鼻,口含珠,分雌雄。狮身高1.3米,宽0.58米,长1.28米;狮座长1.26米,宽0.47米,高1.1米。狮座为长方体,侧面均雕有花鸟走兽图案,右下角还有落款和贺词。雄狮的左脚踏有一个金钱球,雌狮右足轻抚一头小狮,石狮整体雕塑工艺精湛,技法高超,充分刻划出威猛豪壮的气势。石狮的耳、口鼻、前腿、须带和背上的小狮均已损坏,现为修复后的状态。1988年6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8.灵水“灵源”和“龙津吐碧” 石刻(中华民国)

石刻共有2处,分别为“灵源”和“龙津吐碧”。其中“灵源”石刻为民国二十三年江西余江人吴迈所题,横幅阴刻,正楷体,幅长1.46米,宽0.9米,目前保存完好;“龙津吐碧”因刻字浅,年代久远,字迹已不清,其年代也无法考证,由于储水,该石刻已浸泡于水下。1988年6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9.仙山石刻(宋)

石刻坐北向南,幅长约0.8米见方,为宋代的周氏墓志,阴刻,因刻字浅小,年久残损,字迹已模糊难辨。仙山是武鸣旧八景之一,山的东面有一岩洞,名为望仙岩,相传南宋嘉定年间,有一道士在此洞炼仙丹为民治病而得名。1988年6月,武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