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云南省,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产量巨大,素有"野生菌王国"之称。
除了少数种粮种菜种烟种果的土地,便是那大片大片的松林、杉木林和杂木林。大片大片的林子,是野生菌的家园。不同的林木、草本腐殖质,养育着不同的菌类。秋有木耳、冬有冬菌、春有香菇。至于夏季,那可就多了二与林木为伴的,人们就叫松毛菌、杉松菌、麻栗菌;以其汁液、色泽、形状分称的,有青头菌、奶浆菌、糯米菌、马屎菌、荞把菌、石灰菌、见手青......还有很多鲜美的杂菌,数不胜数。
丰富的野生菌资源产生了一门新的职业——捡菌人。职业捡菌人以大山为根据地,以捡野生菌为事业,每年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却能赚的盆满钵满,有的村民一个月能赚2万。检菌人多数是碰运气,运气好了就多捡些。有经验的捡菌人就不同了,他们知道,只要气候没有太大变化,森林没有遭到破坏,上年的野生食用菌只会增多不会减少。于是,他们就按照往年的时间,钻进往年出菌的老地方去找菌,一般来说,都要满载而归。
每年的7、8月份是职业菌农最忙的日子,一年的收入全靠这两个月的运气了。先前,那里的人们找来的菌只管自家食用。菌菜还往往有个雅名,如在那很不起眼的香菇,一进人老板娘蒸笼之后,就被美其名曰“少女打伞”,十分有趣。后来,除了自吃之外,更多的是卖出去。菌种不同,价格就不同。出得最早的荞把菌价钱最好。
为了捡更多的菌,他们往往凌晨3.4点就要起来上山寻找,确保能捡到最新鲜的野生菌。
菌农们有自己的地盘,虽然都是口头约定但大家都心照不宣,每个人只在自己的领地里找菌子。多或少全看天,大自然的恩赐是最公平的。
浩浩荡荡的捡菌大军里不仅有60岁的老爷爷,也有十几岁的小姑娘,有些家庭甚至全家出动。
鸡枞菌,盛开的和没盛开的。
干巴菌,据说在城市已经卖到了1200元每公斤。
还有这样颜色鲜艳的菌,并非所有颜色鲜艳的菌子都不能吃,很多都是可以吃的。
这都是可食用的野生菌。
菌农把采集到的野山菌分门别类整理好,准备出售。卖菌形式也是多得奇特,有用野草树叶包着卖的、有用壮家土布兜着卖的、有放在地上堆着卖的、有插在盆里卖的……过去是等着卖,现在是唱着卖、叫着卖、吼着卖……走上街头,或者进入村寨,十一二岁的孩童在卖菌,花甲老人在卖菌,男的卖菌,女的也卖菌。过去是看堆垛卖,现在可要称斤两了。有的农户,全家出动检菌、卖菌,竟然也能当上了万元户,人们戏之为捡来的“万元户”。
遇到不少松茸,运气太好了。菌农门的收入大部分靠采集到的珍稀野生菌类,比如干巴菌、松茸等,有时候运气好一上午就能卖6000元。当然,那里的人在数着手中一橡探、一叠叠捡菌“捡”来的钞票时,他们也没忘记那些种树护林的人。
采集到的野山菌有一些会被当地商人提前预定,有一些则要拿到集市上出售。价钱的浮动也比较大,越是新鲜的越是好卖价格也高,越是放的时间久就越不好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