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节气”谚语、习俗与养生
秋季节气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每个节气的谚语、习俗与养生方法详见下文。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
“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立秋意味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气候转变:立秋之后,天气由炎热转为寒凉,但暑热天气尚未结束,初秋时节仍会很热。
自然变化:阳气渐收,万物内敛,降水、湿度趋于下降。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民间流传着众多与之相关的谚语。

与天气相关:“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意思是立秋当天如果是晴天,农民劳作会相对轻松。“立秋雨丰,黍子返青。三伏有雨好种麦”,表明立秋下雨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强调了雨水在立秋时节的重要性。
与农作物生长相关:“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提示立秋种芝麻难以有好收成。“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说明了荞麦的生长和收获时间。“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指出了不同作物的种植时间节点。
与温度变化相关:“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反映了立秋时间早晚对气温的影响。“立秋温度高,果子着色好”,表明高温有利于果实着色。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立秋谚语存在一定差异。
在北方地区,如华北一带,有“麦到芒种谷(黍)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的说法,反映了当地农作物的收获时间。
南方地区,例如苏、浙、皖一带,“要穿棉,棉花种在立夏前”,体现了南方种植棉花的时间特点。
立秋节气的谚语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
这些谚语能指导农民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例如“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提醒农民在立秋时要注重棉花的管理和整枝。
谚语还能帮助农民预测农作物的收成。像“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通过立秋当天是否下雨来预估收成。
此外,根据谚语“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农民可以掌握收获的节奏。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这句谚语表明立秋时下雨对农作物生长有利,农民会感到高兴;而处暑时下雨可能会影响农作物的收获和晾晒,所以农民会发愁。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里的“早立秋”和“晚立秋”并非指立秋当天时间的早晚,而是指立秋在农历月份的早晚。如果在农历六月立秋,天气很快会凉爽;若在农历七月立秋,天气则会较为炎热。
立秋节气的谚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总结,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这些谚语也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例如“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表达了人们希望通过自然的恩赐获得好收成的愿望。
立秋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
祭祀祖先:许多地方会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同时为祖先准备美食供品,以示思念和感恩之情。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瘦了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各种肉类等营养丰富的食物。
秋忙会: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其实现目标是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吃立秋糕:用糯米、红枣、莲子等食材制作而成,形状圆润,象征着团圆和丰收,寓意着祈求来年食物丰收、家庭幸福。
插秧节:在一些农村地区,立秋是插秧的时节,人们会祈求天气宜人,土地肥沃,希望庄稼长势喜人,收成丰收。
放秋令:江南地区的传统习俗,人们会放风筝、放灯笼、放孔明灯等,用这些活动来祈求风调雨顺、收成丰收。
采摘水果:立秋是水果丰收的季节,很多地方的果园都会举办采摘活动,这也是很多家庭外出游玩的好时机,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喝秋老虎汤:立秋后,南方地区仍有可能出现“秋老虎”天气,即炎热的天气。因此,立秋时节,南方地区有些地方会有喝“秋老虎汤”的习俗,用辣椒等辛辣食材制成汤品,帮助人们消暑降温。
登高望远:立秋时节,气温适宜,很多人会选择登高望远,登山赏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啃秋/咬秋: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在天津等地,立秋则有“咬秋”的传统,人们会吃各种瓜果。
摸秋: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秋社: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目标已完成,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
食秋桃: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
送秋牛:在四川、广东等地,立秋时节有送秋牛的习俗。人们会制作一些土牛或纸牛送给亲朋好友,寓意着祝福对方在秋季能够收获满满、牛气冲天。
喝立秋水: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积暑,免秋来腹泻、闹肚子。
秋祭:立秋时节,人们会举行秋祭活动,以感谢土地和祖先的恩赐。
吃秋桃子:在有些地区立秋日当天每人都要吃一个桃子,把桃核留下来,等到除夕夜那天扔到火中烧为灰烬,这样象征着来年无灾无难。
吃西瓜:江苏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
食小赤豆:从唐宋时起,还有在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
吃“福圆”: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
食“渣”: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
立秋的养生方法

立秋之后,天气逐渐转凉,但仍有暑热残留,养生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饮食调理:立秋有“贴秋膘”的习俗,但对于营养充足甚至过剩的人,不建议盲目“贴秋膘”,要做到饮食均衡、营养合理。可选择瘦猪肉、牛肉、鸡肉、鸭肉、鱼肉、虾肉等,根据身体状况和体质进补。同时,秋季燥气当令,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少辛多酸,可多食用山药、核桃、糯米、山楂、葡萄、柠檬等食物。
运动补水:暑期气温依旧较高,运动过程中要及时补水补液。补水补液首先要选对饮料,水是指天然淡水,液是指在水里添加一些矿物质、电解质或者维生素等,又称为运动饮料。在合适的时间喝水,如果锻炼出汗量比较大,出汗的速度比较快,那么从运动前就要开始少量多次去喝水或者喝饮料。通过观察尿液的颜色判断补水补液是否足够,如果尿液的颜色是无色的或者淡黄色,说明身体的水状况良好,身体不缺水。如果尿液颜色是深黄色甚至棕色,说明严重脱水。
晒后背:“晒后背”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相当于利用太阳的照射和大自然的阳气来提升身体的阳气。后背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两条阳经,对于全身阳气的运行非常有益,也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但高血压等慢性病、皮肤病患者,以及容易上火、有湿热症的人群要慎重选择。在“晒后背”过程中,要注意补水。
应对季节交替:立秋过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季节交替,天气变化不定,人体的呼吸系统容易受到侵袭,老年人、儿童、体弱者以及一些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容易感染包括流感在内的呼吸道传染病。公众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应根据温度的变化及时调整衣物,积极接种流感、肺炎疫苗等。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红疹、皮肤瘙痒等,要及时就医。立秋之后,人体血压波动会更大。
情志调养: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起居调养: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但天气变化无常,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穴位按摩:可行耳穴埋豆按压以刺激相关全息反射区,有助于调节情绪,保持心情安宁。
温水泡脚:晚上睡觉前用温水泡脚,有助于放松身心,提高睡眠质量。
处暑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初秋炎热将结束。处暑是反映气候变化的一个节气。由于“秋老虎”短期回热天气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虽没有夏天酷暑,但仍会闷热,并且干燥。
处暑节气常见的谚语

“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处暑较早降下的雨,有利于谷物丰收,谷仓能装满粮食。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尽管已经到了处暑节气,但天气依然炎热,如同秋老虎一般。这意味着处暑时节可能还会有高温天气出现。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处暑时气温有所下降,但中午时分仍较为炎热。
“处暑处暑,热死老鼠”,处暑时节天气炎热,连老鼠都难以忍受。强调了此时的高温。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处暑时节降雨对稻谷生长有利,预示着丰收。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处暑时如果没有降雨,即使农作物结籽,也难以保证收成良好。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时庄稼成熟,田野一片金黄,家家户户都忙着修缮粮仓准备收粮。
“处暑高粱遍地红”处暑时高粱成熟变红,迎来收获。
“处暑三日割黄谷”,处暑后的三天是收割黄谷的好时机。
“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时稻谷逐渐成熟变黄,但此时要注意防范大风,以免造成倒伏影响收成。
“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说明处暑时晴天有利于棉花的采摘。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强调了处暑时雨水对农作物丰收的重要性。如果处暑时节缺乏雨水,即使农作物结籽,也可能因缺水而影响产量和质量。
在河北,有“处暑下雨烂谷箩”的谚语,意思是处暑下雨会导致谷物腐烂。
河南地区有“立秋处暑八月天,防治病虫管好棉”,强调处暑时要注意棉花的病虫害防治。
江苏有“处暑处暑,热煞老鼠”,形象地描述了处暑的炎热。
四川有“处暑种荞,白露看苗”,提示了当地的农作物种植时间。
闽南地区有“处暑有下雨,中稻粒粒米”,表明处暑降雨对中稻生长的积极作用。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等谚语,反映了人们对自然气候变化的观察和认知。同时,这些谚语也体现了农耕文化中人们对丰收的期盼和对自然的敬畏。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等谚语描绘了丰收的景象,传递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谚语也是民间智慧的结晶,通过口口相传,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其他处暑相关谚语
“处暑移白菜,猛锄蹲苗晒”处暑时移栽白菜,要进行锄地和晒苗。
“处暑栽,白露追,秋分放大水”处暑栽种作物,白露时进行管理,秋分要注意灌溉。
“处暑拔麻摘老瓜”,处暑时可以拔麻和采摘成熟的瓜。
“处暑见新花”,处暑时能看到新开的花朵。
“处暑花,不归家”,处暑时开放的花,难以移植回家成活。
“处暑不出头,拔了喂老牛”,农作物如果到了处暑还没有抽穗,就没有收成的希望,只能拔掉喂牛。
“收秋一马虎,鸟雀撑破肚”,如果秋收时粗心大意,粮食就会被鸟雀偷吃。
“处暑蕾有效,秋分花成桃”,处暑时的花蕾有效,到秋分就能开花结果。
“七月秋风凉,棉花白,稻子黄”,七月秋风起,天气变凉,棉花变白,稻子变黄,迎来收获季节。
处暑节气有丰富多样的习俗和传统
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大多都与祭祖及迎秋有关。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开始,就有开鬼门的仪式,一直到月底关鬼门结束,期间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
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吃龙眼配稀饭:老福州的习俗是在处暑时吃龙眼配稀饭,龙眼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
煎药茶:自唐代以来,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意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
拜土地爷:处暑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会举行各种仪式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开渔节: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大好时节,每年处暑节气,在浙江省沿海一带都要举行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吃鸭子: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五花八门,如北京人会买处暑百合鸭等。

处暑的养生方法

处暑时节,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调整作息: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早睡早起,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晚上0点前入睡,预防“秋乏”,有条件者适当午睡。
注意保暖:不宜过度贪凉,白天室温不高时不宜开空调,睡觉夜寝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腹部受凉而伤及脾胃。
适度添衣:天气变化无常,着装以凉而不寒为宜,对于年老体弱及患慢性病的人群,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并定期监测血压。
饮食滋润:秋季燥气当令,饮食当“以润为贵”,多吃百合、银耳、川贝、蜂蜜等具有润肺养肺、清热生津功效的食材,熬制为粥或汤水食用,或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有润肺清燥功效的食物。同时,饮食上还要注意“增酸减辛”以助肝气,少吃煎炸、辛辣等食物。
适量运动: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较夏天适当加大,宜慢跑、太极拳、五禽戏、坝坝舞或作呼吸吐纳、扩胸运动等,以似有汗出但不疲倦为度,早晚天气凉爽时运动为宜。
白露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5 个节气,古人以四时搭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所以以白形容秋露,将这个节气命名为白露。
白露节气的气候特点
降温幅度大: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分批南下,带来了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人体感受会比较明显。
南部地区雨水增多:中国北方降水明显减少,比较干燥;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雨水明显增多,有时候会形成暴雨或者连续的低温阴雨,会对秋季作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白露节气有许多常见的谚语,反映了这个时节的气候特点和农事活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白露谚语:

“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指出了不同地形种植农作物的时间差异。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这句谚语形象地说明了从白露到秋分,夜晚的气温逐渐降低,天气越来越凉。
“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意思是如果草上有露水凝结,通常预示着当天是晴天。
“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意味着白露之后,气温下降,蚊子的活动减少。
“白露麦,顶茬粪”,强调了白露时节种植的麦子肥力足。
“白露有雨霜冻早,秋分有雨收成好”,体现了白露和秋分时节雨水对农业的不同影响。
白露节气谚语的地域差异
在苏州,有“白露鳗俪霜隆蟹”之说,白露时节会吃鳗鱼。福州则有“白露必吃龙眼”的风俗,认为此时吃龙眼健脾、补充水分且不易上火。
在太湖,人们会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同时还祭土地神、花神、蚕花姑娘、姜太公等,寄托对美好生活的祈盼。
浙江温州等地在白露节会采集“十样白”,以滋补身体,去风气。
在山东郯城县,民间有“白露到,娃娃推着燕车跑”的传统习俗,以增强体质。
白露节气谚语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处暑雨甜,白露雨苦。到了白露节气,秋收作物成熟或即将成熟,此时连续阴雨天会延缓作物成熟,耽误收割晾晒,甚至导致庄稼发霉、出芽、腐烂,所以白露的雨对农民来说是不利的。
白露露水大,谷米白如银。有露水说明昼夜温差大,夜晚云层少,天气以晴天为主,有利于农作物晾晒、入仓。
白露不低头,割倒喂老牛。如果到了白露谷类的穗子还未成熟低垂,随着气温降低,籽粒无法成熟,秕谷增多。
白露逢单,地下不干;白露逢“双”,干谷满仓。如果白露当天阴历日期是单数,后续降雨较多;如果是双数,后续以晴天居多,利于农作物收获后晒干。
白露种葱,寒露种蒜。大葱一般在白露前后播种,大蒜在寒露节气播种。 白露河水涨,五谷丰收快。强调了白露时节河水上涨对农田的积极作用,提醒人们关注河水情况,合理安排灌溉和水源管理。
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寒露种河滩。不同地势环境播种小麦的时间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
经典的白露节气谚语解析
“白露前后一场风,乡下人做个空”,意思是白露前后如果刮大风,可能会对农作物造成损害,导致农民的收成受到影响。
“白露见湿泥,一天长一皮”,表明白露时节如果地面潮湿,意味着天气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谷怕连夜雨,麦怕晌午风”,说明谷子怕连续的夜雨,麦子怕中午的大风,强调了不同农作物在特定时期对天气条件的敏感性。
白露节气的习俗丰富多样

在饮食方面,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传统,认为在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因为龙眼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等多种功效。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会采集“十样白”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
文成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在饮品方面,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
此外,还有喝白露茶的习俗,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有一种独特甘醇芳香味,尤受老茶客宠爱。
在祭祀方面,太湖畔的渔民会在白露时节祭禹王,活动期间会举行盛大的香会,还会祭土地神、花神、蚕花姑娘、门神、宅神、姜太公等,期间会表演《打渔杀家》等剧目,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和向往。
白露节气养生需要注意多方面

首先,要遵循“春捂秋冻”的添衣原则,让身体适当接受耐寒训练,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但也要注意早晚及时添加衣服,特别是病人、老人、体弱者,更要注意随着气温的变化加减衣服,腰腹部、膝关节要保暖,足部也要注意防寒。
其次,在饮食方面,要多吃梨、山竹等凉性水果,同时增加对芝麻、蜂蜜、枇杷、西红柿、百合、乌梅等柔润食物的摄入,以达益胃、养肺、生津之功效。
平时要经常开窗通风,让居室内外空气流通,以保持室内空气洁净新鲜。卧室内亦可放一盆水或者打开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有助于缓解秋燥。
秋季运动可以促进体内物质代谢,增加热量产生,提高对冷空气的适应能力。坚持运动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速度,释放消极心理,保持良好的精力和精神。
但运动要量力而行,以爬山、太极、散步、慢跑等较为舒缓的运动为主。此外,秋季容易触景生情,出现情绪低落等症状,要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心情抑郁。
秋分

秋分节气的含义是平分秋季的意思,这天昼夜等长,此后白天渐短,夜晚渐长。分是平分、半的意思,指昼夜平分外,还指平分了秋季。这时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秋分节气的谚语
与农作物种植相关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明确指出了华北地区播种冬小麦的适宜时间。
“秋分种小葱,盖肥在立冬”:说明了秋分时节种植小葱以及施肥的时间。
“秋分收春豆”:提示在秋分要收获春豆。
与棉花收获相关
“秋分棉花白茫茫”:形象地描绘了秋分时节棉花成熟的景象。
“秋分不着‘喷’(拾第一次花),到老瞎胡混”:强调了及时采摘棉花的重要性。
与其他农作物相关
“一年辛勤盼个秋,棉花拾净才说收”
“麦稀两手空,稠麦好收成”
“早谷晚麦,十年九害”
“麦子早下种,十年九收成”
“早黍晚麦不归家,种麦‘早’字要狠抓”
“麦出七,豆(春)出五,高粱十天才出土”
“豆三(夏)麦六菜(秋菜)一宿”
“麦子不出芽,猛使砘子压”
“秋分稻见黄,大风要提防”
“晚稻蒂子松,经不起一阵风”
“稻黄一月,麦黄一夜”
“二指浅,四指深,三指准”
“中指二纹,不用问人”
“麦种晒和扬,粒实出苗壮”
“扬一扬,秕粒剔除种子强”
“麦种用水漂,瘪粒能除掉”
“稀豆稠麦,收不会坏”
“稀麦稠豆,没啥来头”
“秋分收花生,晚了落果叶落空”
“要想来年长好棉,中喷花要田间选”
“棉种贮藏要分家,单收单贮不混杂”
“一年纯,二年杂,三年就退化”
“大兜上缝小兜,好坏棉花分开收”
“要想棉花卖上价,拾花莫要揪疙瘩”
“早割豆,午拾花,摊开布单砍芝麻”
“僵固瓣,眼睫毛,全部摘净效益高”
“两三厘米浅,六七厘米深,四五厘米准”
“麦种深,谷种浅,荞麦芝麻盖半脸”
“谷耩浅,麦耩深,芝麻只要隐住身”
“二指浅,四指闷,种麦三指正当心”
“淤种秋分,沙种寒”
“淤地种好麦,明年豆更强”
“白露秋分菜,秋分寒露麦”
“分前种高山,分后种平川”
“麻黄种麦,麦黄种麻”
“种麦泥窝窝,来年吃白馍”
“种麦泥流流,来年吃馒头”

“秋分到寒露,种麦不延误”
“要吃面,泥里拌”
“要吃馍,泥里拖”
“种泥不种水,种水种不归”
“药剂拌种,防治病虫”
“发芽试验早做好,下种数量可参考”
“小麦精量播种机,深浅宽窄能调剂,下种均匀省良种,苗子出来壮又齐”
“秋分稻见黄,大风要提防”
“晚稻蒂子松,经不起一阵风”
“稻黄一月,麦黄一夜”
“秋分收春豆”
“豆收旁秸麦收齐”
“荞麦四个一十八,七十二天就归家”
“青十八,红十八,白十八,黑十八,七十二天收回家”
“秋分收花生,晚了落果叶落空”
“秋分棉花白茫茫”
“棉种贮藏要分家,单收单贮不混杂”
“一年纯,二年杂,三年就退化”
“一年纯,二年杂,三年四年不像啥”
“棉花要摘好,不能满地跑”
“马是拉欢不拉窝,骡是能拉又能坐”
“勤拾花,不留羊尾巴”
“一年辛勤盼个秋,棉花拾净才说收”
“地里看年景,棉垛看收成”
与天气相关
“秋分有雨来年丰”
“秋分天晴必久旱”
“秋分有雨寒露凉”(湘)
“秋分有雨天不干”(湘)
“秋分北风多寒冷”(湘)
“秋分冷雨来春早”(冀)
“秋分以后雪连天”(冀)
“秋分前后偏北风多,主霜早”(冀)
“秋分东风来年旱”(冀)
“秋分西北风,来年早春多阴雨”(桂)
“秋分西北风,冬天多雨雪”(苏)
“秋分西北风,下年多雨”(皖)
“秋分刮北风,腊月雨水多”(皖)
“秋分过后必有风”(内蒙古)
“早上凉,中午热,要下雨,得半月”(豫)
“早晚冷,中午热,要下雨还得半个月”(粤)
“早晨冷,午后热,要想下雨等半月”(鲁)
“早晨冷,晌午热,落雨也得半个月”(甘)
秋分节气常见谚语的含义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意思是在华北地区,白露时节种麦太早,寒露时节又太晚,秋分是最适合种植冬小麦的时间。这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小麦的生长规律总结出来的经验。
“秋分有雨来年丰”,如果秋分这天下雨,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因为适量的雨水有利于土壤保墒,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水分条件。
“秋分棉花白茫茫”,形象地描述了秋分时节棉花成熟绽放,一片洁白的丰收景象。
“秋分天晴必久旱”,意味着如果秋分当天是晴天,可能会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天气,提醒人们提前做好防旱准备。
秋分节气谚语的地域差异
在华北地区,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说法,强调了该地区种植冬小麦的**时间。
江南地区则有“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反映了当地在秋分时节播种水稻的情况。
湖南地区的“秋分有雨寒露凉”、“秋分有雨天不干”等谚语,体现了当地对秋分降雨和天气变化的观察。
河北地区的“秋分冷雨来春早”、“秋分以后雪连天”等,反映了该地区对秋分后天气寒冷程度和降雪的预期。
秋分节气谚语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例如“适时种麦年年收,种得晚了碰年头”,强调了种植小麦要把握好时机,才能保证丰收。
“麦种深,谷种浅,荞麦芝麻盖半脸”,则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特点,指明了播种的深度要求。
“淤地种好麦,明年豆更强”,提示了在不同土壤条件下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植,以提高产量。
“八月有雨好种田,十月有雨麦墩盘,来年三月透地雨,穗足粒多保丰产”,说明了雨水在不同时期对农作物生长和丰收的影响。
秋分节气谚语的文化内涵
它们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尊重,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同时,这些谚语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传承着中华民族勤劳、务实的精神。
此外,一些与秋分相关的谚语还与传统节日、习俗等文化元素相融合,如“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描绘了秋分时节全民忙碌的景象。
秋分节气的习俗

秋祭月: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民间的祭月习俗因地区不同仪式各异。
吃秋菜: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
送秋牛:秋分随之即到,会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
粘雀子嘴: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放风筝:秋分期间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
做面雀,吃面雀。
秋分竖蛋的技巧

竖蛋手法:蛋要用大头向下,小头向上的姿态来竖。最关键的是,当放下蛋时,扶着蛋时一定要稳,感觉蛋竖好了,离开的时候,更要稳!一次不成功一定不要急,有耐心多试几次。首先必须要选生鸡蛋,熟鸡蛋难度大。要选一个一头略尖,另一台圆的鸡蛋,类似于不倒翁的鸡蛋,这样,才更容易竖起鸡蛋。
确定平面:鸡蛋表面并非完全光滑,放大来看,蛋皮上有许多突起的“小山”,高度大约在 0.03 毫米左右,山峰之间的距离在 0.5 毫米~0.8 毫米。要竖起鸡蛋,需要找到三个合适的“小山”支点,才能让鸡蛋鸡蛋竖立起来了。
秋分节气的养生知识

饮食以清润温润为主,多吃芝麻、核桃、糯米等食物,秋天上市的藕、荸荠、甘蔗、秋梨等也是调养佐餐的圣品。
多走走赶走抑郁,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增强免疫功能和抵御寒冷刺激的能力。
宜早睡早起,秋季昼夜温差大,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根据户外气温变化增减衣服。
常笑宣肺,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秋季穿衣要冻也要捂,儿童和老年人体质较弱,要注意衣服的增减,特别要注意脚部保暖。
寒露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此时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的东北、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南方秋色迥然不同。寒露后,如有强冷空气南下,南方容易出现气温低、风力大的寒露风天气。
寒露节气有许多广为流传的谚语

“寒露多雨,芒种少雨(闽)”,这表明如果寒露期间雨水较多,那么到了芒种时节雨水可能相对较少。
“寒露柿子红了皮”,形象地描述了寒露时柿子成熟的景象。
“捕捞成鱼上市卖,留得小苗莫伤害”,强调了寒露时渔业的合理捕捞。
“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指导了农民在这段时间种植小麦的节奏。
“九月九,摘石榴”,提示人们在寒露前后采摘石榴。
“麦子难得倒针雨”,说明了小麦生长特定阶段对雨水的需求特点。
“麦浇黄芽,谷浇老大”,指出了小麦和谷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浇水要点。
“寒露霜降节,紧风就是雪(赣)”,反映了当地在寒露霜降时节的气候特征。
“寒露若逢下雨天,正二月里雨涟涟(湘)”,根据寒露时的降雨情况预测来年早春的雨水状况。
寒露节气谚语的地域差异
例如在广东一带,流传着“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的谚语,意思是天气变凉,不能像以前那样赤脚趟水过河或下田。而在北方地区,寒露时节往往更关注小麦的种植,如“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在南方,寒露后鱼类活跃,适合钓鱼,有“秋钓边”的习俗。
寒露节气谚语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例如“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说明了棉花在八月怕连续阴雨,而水稻在寒露时怕遭遇寒霜,这是因为不同农作物在特定生长阶段对气候条件的敏感度不同。
“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提示了在寒露时收获山楂,霜降时刨地瓜的农时规律。“寒露霜降,胡豆麦子在坡上”,表明了寒露和霜降时节胡豆和麦子的生长状态及所处位置。
“寒露前,六七天,催熟剂,快喷棉”,指导农民在寒露前及时采取措施促进棉花成熟。
经典的寒露节气谚语解析
“寒露霜降麦归土”,意思是到了寒露和霜降时节,麦子已经收割完成。这反映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收获时间节点。
“菊花开,麦出来”,菊花开放的时候,意味着小麦即将出苗,形象地展示了物候与农事的关联。
“沤了豆子收麦,沤了麦子收豆”,强调了农作物轮作的规律和重要性。
寒露节气谚语的文化内涵
例如“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体现了农民根据节气安排农事活动的智慧。
其次,这些谚语也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谚语侧重点不同,如南方更关注渔业和水稻,北方更侧重于小麦等旱地作物。 再者,寒露节气的谚语还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和祝福。通过对天气、农作物收成的预测,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美好生活的向往。
寒露习俗

登高望远: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有邀约亲朋,登高望远的重要习俗,寒露节气往往与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相遇。
斗蛐蛐儿: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蛐蛐儿的高潮期。
饮菊花酒: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
吃芝麻:民间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
秋钓边:在江南地区,每到寒露时节,有“秋钓边”的习俗,即鱼儿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游去。
寒露养生

足底保暖,适时添衣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寒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
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老人、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的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换季穿衣服别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
朝盐晚蜜,养阴防燥 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也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
早睡早起,适量运动 寒露过后昼短夜长,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饮食养生
石榴汁:抗氧化,每天饮用100毫升石榴汁,连续饮用两周可减少已沉积的氧化胆固醇。
寒露养生粥:梨子粥,做法为梨子 2 只,洗净后连皮带核切碎,加粳米 100 克和水煮粥。因梨具有良好的润燥作用,用于煮粥,可作为秋令常食的保健食品。
霜降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早晚天气较冷、中午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
进入霜降节气后,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深秋景象明显。
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
霜降节气的常见谚语

与天气相关:“霜重见晴天,霜打红日晒”,意思是晚上打霜,第二天往往是晴天。“今夜霜露重,明早太阳红”,表示如果当晚霜露很重,第二天早上太阳会很红,也是晴天的预兆。
与农业生产相关:“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适宜”,指出了霜降是收红薯的好时机。“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后降霜,稻谷打满仓”,强调了降霜时间对农作物收成的影响。
与作物生长相关:“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说明到了霜降,水稻都已成熟。“霜降萝卜,立冬白菜,小雪蔬菜都要回来”,提示了不同蔬菜的收获时节。
霜降节气谚语的地域差异
在山西,有“时值寒露抓秋耕,秋收秋种莫放松。采棉刨薯回茬麦结合秋浇快进行。浇地造林集饲料,山药异地换种子”的谚语,强调了当地在寒露和霜降期间的多种农事活动。
河北地区则是“寒露霜降,收割大豆。抓紧打场,及时入库”,突出了此时收割大豆的重要性。
新疆地区由于气候特点,有“十月寒露与霜降,秋高气爽秋风凉。北疆初霜在上旬,南疆霜降见秋霜。抓紧秋浇和冬灌,劳动果实快贮藏。牲畜抓膘又配种,拉运草料到冬场”的说法,反映了当地的农事和畜牧活动。
霜降节气谚语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预测天气:例如“霜降晴,风雪少;霜降雨,风雪多”,能帮助农民提前了解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以便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指导耕种:“寒露早,立冬迟,霜降种麦正当时”,明确了霜降时节是种植小麦的适宜时间。
提示收获:“霜降前,薯刨完”等谚语提醒农民及时收获农作物,避免遭受损失。
霜降节气谚语的文化内涵
反映季节变化:如“霜重见晴天”等谚语,体现了人们对霜降后天气变化规律的观察和总结,反映了季节由秋向冬的转变。
寄托美好期望:“霜降打了霜,来年烂陈仓”,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
传承民俗习惯:“霜降萝卜,立冬白菜,小雪蔬菜都要回来”,传承了特定时节的蔬菜种植和收获习俗。
有趣的霜降节气谚语举例
“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形象地说明了霜降时柿子的变化。
“霜降配羊清明羔,天气暖和有青草”,将霜降与养羊联系起来,富有生活气息。
“霜降下雨连阴雨,霜降不下一冬干”,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霜降与后续天气的关系。
霜降的习俗丰富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吃柿子: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
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柿子虽然美味,但一定注意不要空腹吃;吃的时候也要适量,每次最好不要超过 100 克;未熟的柿子不要吃;患有糖尿病、慢性胃炎、排空延缓、消化不良等胃功能低下者不宜食用。
登高远眺: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但登高的时间要避开气温较低的早晨和傍晚。
登高过程中,应通过增减衣服来适应温度的变化;休息时,不要坐在潮湿的地上和风口处;出汗时可稍松衣扣,不要脱衣摘帽,以防伤风受寒。对于老年人来说,应带根手杖,这样既省体力,又有利于安全。
赏菊: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送芋鬼:霜降送芋鬼是广东高明地区地区流行的习俗。每年在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扫墓祭祖:据《清通礼》中说:“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扩荃,届期素服诣墓,具酒撰及菱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霜降时节的养生方法

运动调神:霜降节气天气比较寒冷,此时人们的情绪会低落。比较好的改善方法,就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常见的就是慢跑、打球等这种强度不等的体育活动,这些运动都是能够帮助人们消除烦闷、调养精神的良药。
养阳早睡:霜降的时候,昼短夜长,这个时候人们应该要早一点睡觉,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津。所以想要护理好自己的身体,做好养生,首先应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有益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平时也要减少熬夜的情况,这样身体会更好。
进补:人们在平时应该要将古方紫葡茶作为日常的补给茶饮,这种茶类能够起到改善内环境,旺盛器官功能的效果,这样能够让身体有个全新的感觉,经常为身体进补能够为身体补充精力,让人们的体力充沛,还有助于提高思维灵敏,不易疲劳。
多喝水:虽然排汗排尿减少,但维持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正常运作依然需要水分滋养。冬季一般每日补水应不少于 2000-3000毫升。
出汗养生:要适当动筋骨,出点汗,这样才能强身体。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为度,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
防病:此时气候寒冷,容易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应留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特别声明:以上素材源于网络收集,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争议需要交涉,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