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会宁:小杂粮成富农大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来抓。十年来,会宁县依托资源优势,把小杂粮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采取群众订单收购、电商平台销售等方式,将农户“嵌入”到小杂粮产业发展链条上,探索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升级新路,“小杂粮”已变身为带动农民致富的“大产业”,也奏响了乡村振兴新乐章。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近日,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川镇高陵村荞麦种植区,轰隆隆的收割机在田野里作业,与十月的暖阳在这金秋季节来了一场完美邂逅,千亩荞麦喜迎丰收。

会宁县中川镇高陵村村民 梁世海:今年的收成好着呢,荒地里种的苦荞,长势很好,心里感觉很高兴。


秋染大地、仓箱可期。一边是多功能割晒机“轰隆隆”在地里来回跑动,一边是晾晒场里“打秋”的农户舞动着手里的木锨,将晒好的荞麦装袋,机器声和人们的谈笑声,交织成了最和谐的音符。

会宁县中川镇高陵村村民 何国祥:这两天在收苦荞,心里确实很高兴,以前这些地全部是荒山,现在把荒山变成“米良川”了。合作社带动各社(组)老百姓增收致富,附近的这些人在家门口就有钱挣,把荒地变成了钱和粮,对农民来说也很高兴,对合作社来说很不错。

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将合作社、种植大户与经济能人有效对接,建立经营主体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吸纳就业、能人引领等方式,带动周边群众稳定增收。特别是合作社在发展壮大本地农产品的同时,延长了农产品加工链条,生产的苦荞面、良谷米等多个品种远销全国各地。

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华:咱们这个合作社现在通过自己流转两千多亩,还有周边的十个乡镇30几个村组,订单种植各种小杂粮一万四千多亩,总共就是两万多亩。通过这个方式一方面带动了老百姓在工厂、基地就业,一方面在种植上也带动了一部分老百姓,另外把咱们会宁杂粮的品牌做好,让咱们的杂粮走向全国各地。

会宁的旱山塬气候为发展特色杂粮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且种植小杂粮历史悠久,品种优良,被誉为“中国杂粮之乡”,目前年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万亩。杂粮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蓄力赋能,也让当地村民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特别是近几年,会宁县立足实际、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农村耕地撂荒整治行动,在复耕土地上种植荞麦、糜子等作物,让“沉睡”的土地重新“活”起来,最大限度提高了耕地利用率,持续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也铺就了老百姓的增收致富路。

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华:今年我在中川镇流转了两千多亩的撂荒地,种的粮食现在基本都归仓了,一亩地平均产量在两百斤以上,两千多亩要产两百多吨呢。今年的年景加上多少年撂荒没种过的地,算是丰收了,像这样种粮食下来也好着呢。
(会宁融媒记者 牛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