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感越粗越有“筋”的果蔬,膳食纤维的含量就越高?

原创:吃货研究所

我们多数人对“膳食纤维”的感性印象,恐怕就是那些粗糙的、嚼不烂的“植物纤维”,所以很容易就会想到芹菜韭菜这类含“筋”丰富的蔬菜,其实,这两种蔬菜膳食纤维含量和许多食物比起来丝毫不出众。它们“渣渣”的口感,主要是植物木质部和韧皮部形成的宏观维管束结构,不完全等同于“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并非可见的植物纤维

01

膳纤高低和口感粗糙

/ 并没有正相关 /

食物膳食纤维的含量,并不与食物的“粗糙”程度成正比,反而许多吃起来“软滑细润”的食物,同样也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笼统说,膳食纤维是那些不能被我们消化酶消化的植物细胞壁残余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抗性淀粉、菊粉和各类多糖如葡甘露聚糖和果胶等等。膳食纤维分为“不溶性膳食纤维”和“可溶性膳食纤维”两类,它们发挥着不同生理作用:改变胃肠道内食物性质和营养吸收方式。

炒菌菇,膳纤高低和口感粗细没有关系

“不溶性膳食纤维”不溶于水,但它们能像钢筋骨架一样撑起食物,从而增加“饱腹感”,并能刺激肠道的蠕动,减少排泄物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就是俗称的“润肠通便”;它们通常不能被肠道微生物分解,但可以吸附肠道里的有害物质。

粗粮(不溶性)粗纤维丰富

“可溶性膳食纤维”能溶于水,吸水后多呈凝胶状,让食物变得粘稠软滑,使食团体积膨胀,延长胃的排空时间,减缓糖分的吸收;它们能被结肠中的微生物降解生成短链脂肪酸等有益的物质,也能阻止肠粘膜粘连和潜在致病菌迁移,减轻肠道炎症。

奇亚籽的“胶质”属可溶性纤维

大多数植物性食物,都同时含有这两类膳食纤维。食物口感粗糙的部分,主要包含不溶性膳食纤维,而可溶性纤维完全没有粗粝的口感,膳食纤维含量取决于两者的总和,所以一种食物粗纤维较多并不代表它的膳食纤维的总量就高。那么,哪些食物的膳食纤维含量比较高呢?

02

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

/ 竟然是它们! /

膳食纤维在谷物、豆类、菌藻和果蔬中广泛存在,而动物性食物则几乎不含膳食纤维。实际上,豆类和全谷物才是膳食纤维的含量冠军它们可溶性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都很高是普通果蔬的几倍甚至十多倍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谷物”特指“全谷物”:即脱壳后没有经过精制的粮食种子,譬如小麦粒、大麦粒、糙米、燕麦、荞麦、玉米、薏米、小米等,不包括精白米和精白面,事实上,精米、精面做成的食物,膳食纤维含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谷物面包要优于精面面包

豆类普遍是膳食纤维的大户,譬如黄豆(毛豆)、豌豆、红豆、绿豆、蚕豆等等;菌类的膳食纤维含量也很丰富,譬如各种菇类、木耳、银耳、海带、紫菜(海苔)、裙带菜等等;如果把食物膳食纤维含量高低排序的话:豆类>全谷物>菌藻>根类蔬>叶类蔬>水果(大致,有特例)。

豆类是膳食纤维含量冠军

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日膳食纤维的摄入量约为25~30克(正比于摄入热量),我们日常的烹饪方式比如粗研磨、切碎、加热,对膳食纤维的含量和状态影响不大。但如果你不吃谷物或豆类仅仅靠吃蔬果和坚果膳食纤维能达到每日推荐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杂粮性质的碳水必不可少

那些长期选择“低碳水加只吃肉类和果蔬”的饮食方式从膳纤摄入角度看并不健康,这类人的肠道菌群会发生改变,体内产生的TMA(三甲胺)和TMAO(氧化三甲胺)显著高于普通人,这类物质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子。

长期“旧石器饮食”(低碳水>1年)并不健康

但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有推荐量,也就是说膳食纤维摄入并非越多越好,有相关动物性实验显示某类型的膳食纤维摄入过量,会影响肠道菌群从而对身体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所以尽量从均衡膳食中摄入膳食纤维不推荐额外的可溶性膳食纤维补充剂

膳纤尽量从均衡膳食中获得

正常人群还是应该遵照居民膳食指南来吃,自己“设计”的饮食方式不会优于指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