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时期
汉献帝时期

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是汉灵帝儿子汉献帝(189年~220年)刘协(181年~234年),189年4月汉灵帝去世,子刘辨继位,189年9月,刘辨被董卓所废,9岁的刘协被拥立为帝。
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来自皇权,也代表着皇权。皇权的衰落,也意味着外戚与宦官权力的衰落。在皇权衰落的时候,外戚与宦官还在争斗,二者除了两败俱伤之外,还意味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皇权在外戚与宦官的争斗中进一步衰落,地方实力团体开始进入中央。刘协随刘辩在袁绍等人诛杀宦官时被宦官张让和段圭绑架,遇到董卓,经过接触,董卓认为刘协水平高于刘辩,刘协且为董太后所养,又自以为与董太后同族,也为了立威,废少帝,刘协为皇帝,董卓挟天子而令诸侯。
192年董卓被杀。董卓3年的执政时间,是祸国殃民的3年。董卓生性残暴,执政水平很低,这让东汉朝廷威信进一步下降,是促使东汉政权进一步解体的关键人物。如果没有董卓乱政,东汉解体的速度会慢一些,甚至还会发生逆转。董卓之前,东汉统一政权已经趋向解体。3年的董卓乱政,促使东汉统一政权基本解体,地方军阀基本成熟。能让一盘散沙的各个军事集团团结起来,讨伐自己,没有较大的作恶水平,确实很难。在反董卓力量的进攻下,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恶性不改的董卓,竟然焚烧了繁华的洛阳城。
董卓被杀后,王允等人辅助汉献帝执政,时间不长,就被董卓的部下打败。董卓部下李傕、郭氾等人控制汉献帝,得以执政。董卓部下武将的政治水平与董卓不相上下,不能收拢人心,虽然能共患难,但是相互之间难以长期融洽相处。李郭二人在长安城内,在汉献帝的眼皮底下内讧战斗,这显示皇帝威信基本彻底丧失,也标志着东汉中央政权的彻底崩溃,标志着东汉的终结。
196年,汉献帝仓皇逃出董卓部下的控制,曹操迎刘协到许昌,许昌改称许都,开始了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时代。刘协曾经试图谋杀曹操的计划未能实现,曹操并没有愤怒杀掉或废掉汉献帝。曹操对汉献帝还是不错的,自己的三个女儿嫁给了汉献帝,让汉献帝养尊处优的生活着。曹丕也不算差,让汉献帝寿终正寝(汉献帝活了54岁,是东汉后期活的岁数最大的皇帝,与曹操女儿生育的孩子也比较多,这些孩子都安全的生活着)。220年,曹丕让刘协禅让帝位给他,刘协被封为山阳公。
汉朝设置的司隶校尉,主要监督中央官员以及都城周围地区的官员的违法情况,这类似于香港的廉政公署,对遏制官员腐败很有价值。在地方设置州刺史,由皇帝任命刺史,类似于司隶校尉的职责。这些官职监督各级官员,类似于皇帝的耳目,加强了皇权,但是也可以遏制各级官员的腐败问题,对社会的和谐运行也有帮助,值得借鉴。现在的纪委有些类似这类组织,但是地方纪委并不直接隶属于中央管理,这不利于纪委更好的遏制地方官员的违法或腐败问题。各级纪委如果不隶属于地方党委,这会加强中央集权程度。

现代人想象的张仲景画像,张仲景(出生约150~154年~死亡约215~219年)是那时的南阳郡人(今河南南阳),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205年写成),被称为医圣。东汉后期由于战争带来群体死亡场景或饥荒,导致瘟疫现象较多,200多人的张仲景家族在196年之后的十年内,病死了三分之二,这虽然可能是特殊现象,但也是那个时代多瘟疫的例子,估计当时汉族区域几乎可能会有近半人口死于瘟疫。张仲景写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已散失不存。

华佗像,华佗(约145~208)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县)。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
东汉时期,主要依靠举荐获得官职,各种有水平的人,精于某些事情的人,都可以被举荐为官,人们当官的功利性相对科举制度以后的功利性要弱许多,也就是读书人的当官动力明显比科举制度普及以后的读书人的当官动力小。科举制度普及之前,许多读书人钟情于自己的爱好,对当官的欲望不大,当官甚至是这些人的副业。在举荐官员的体制下,对于许多人(不包括那些外戚或大士族家族人员),当官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在钟情于自己的爱好中,也许会不知不觉的被人举荐,成为官员。基本可以感觉到,非科举制度普及前,有利于读书人知识的自由发展,从而有利于各种知识或科学技术的前进。缺点是,官员容易趋向垄断,形成士族阶层,也容易导致外戚专权,不利于提高官员的整体政治素质或治国素质,也就是官员的整体素质或治国素质没有科举制度普及以后的官员水平高。还有一个重要缺点,许多有水平的人口难以被发现,得不到举荐机会。
东汉时期小麦种植已经在华北平原普及,汉族华北平原地区的面食传统饮食结构持续到现在,冬小麦是华北平原的铁杆庄稼,是最稳定的粮食作物。在平原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小麦根系很深,可以吸收到下面的地下水,这促使小麦高度耐旱,很难绝收,这对降低华北平原人口的饥荒概率大有帮助。

高粱图,在华北平原,收割小麦以后,开始种植高粱,可以实现一年两熟的庄稼收获。秋季的华北平原,有时雨水较多,可以生长到一人多高的高粱,很耐淹,也是铁杆庄稼,与小麦遥相呼应。高粱在华北平原的种植历史比小麦要早,是我们祖先比较常见的食物来源。
汉朝许多时候,社会安宁,人们的生活质量较高,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高雅。人们的礼服在战国时代服装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各地礼服模式趋向统一,进化出了具有炫耀功能的宽大、宽松为特点的礼服,这就是我们称之为汉服的服装。古代汉族人口的礼服与现在西装的功能很类似,都是公共场所或正式场所比较体面的服装。生产劳动的时候是不需要穿的。汉服与汉族基本同步形成,或者说,汉服就是汉族内涵的一部分,也是汉族礼仪的一部分。汉服基本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是伴随着汉族人口大约1800年时间的公共场所的常用服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