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西部的乡俗文化(9)
购物
解放以前,这一带没有大型的商铺,只有些杂货小铺销售些麻花、烧饼、醋之类的小商品,担个货担,沿村叫卖。有些外地的货郎小商贩,背个大竹篮子,卖些针头线脑的日用品,换点油或莜面。还有些南方来小商贩“猪毛换花胡椒”,收购兔皮、羊皮,换点旱烟。那时,多是以物换物,不收现款。家里想买点物品、衣服,还得结伙搭伴,步行走出几十里到沽源、张北购物。购货时背条装粮食用的口袋,购上货将口袋搭在肩膀上扛回家。当时有句歌谣“庄户人脑袋,买货背条口袋,只求数量多多,难求质量好坏。”

解放以后,九连城1950年办起了供销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由村民入股和政府投资合办。三里五村之内办一个大型供销合作社店,经营百货、食品和生产资料等。坚持“公平买卖,方便群众,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原则,从而使物价稳定,市场繁荣,还使那些谋取暴利的小商贩没有了市场。合作社赢利后,给入股者分红,主要以当时的紧缺物资为分红兑现形式,鼓励人们积极入股,壮大集体资金。合作社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有了较大发展,公社有基层总社,三级货物批发转运站,下设若干个分社,分社再沿村设代销点,使各种货物销售到农村,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相继出现了个体售货点,连家铺。个体户服务热情,营业时间长,现钱赊账都可。这些小商铺对繁荣农村的商业、商品经济的流通起了重要作用。最近几年,流动货车渐渐地多了起来。售米换面的,卖菜卖炭的,以粮换油的,买羊收牛的,还有废品收购的……这些商贩走村串户,态度热情,服务周到,价格双方自愿商讨,品种随意挑选,不合适的物品下次还可以调换,人们再不是封闭式生活,已步入改革开放快车道。
粮食加工
解放以前,坝上九连城区域人们加工粮食一直使用老祖宗传下来的石磨、石碾。大点村庄有石碾、石磨,也是富有人家的私人财产。要想加工粮食,事先和碾磨主人打好招呼,约定好具体加工时间。普通农户没有推碾滚磨的牲口,只能向亲朋好友,富有人家借用。等人家农忙用人时,去人帮助干活,用人工换牲口工。
一台石磨,石碾,一天加工粮食约四五斗(约一百五十斤)还得从早转到晚。

加工莜小麦首先要淘洗。把莜麦、小麦放进盛满清水的大锅中,用木棍反复搅动,洗尽粮食上所沾的泥土、灰尘,让沙子沉入锅底。捞出漂浮在水面上的渣物。用笊篱在水中顺一个方向左右摇摆匀速转动,使粮食通过水的浮力转落到笊篱中,捞出放到柳编的篮子中,将粮中挟带的水份漏干净。小麦还得用干布子反复擦,擦出粮中所含的水份。
炒莜麦,用炒锅将莜麦炒熟,一次只炒二十来斤,用时得二十多分钟,需烧火人和炒粮人很好密切配合。炒莜麦想快点不成,要很好掌握火候,烧些乱柴草,使灶膛慢慢加温,火急了,莜麦炒成大花脸,莜面焦味甚浓,不筋道。炒熟后的莜麦还得过筛,筛去挟在莜麦中的小草籽,莜麦毛子。

粮食加工是件很辛苦的事情,除了淘炒之外,还得随着拉碾磨的牲口转遭遭,及时清扫、整理。用箩子不停的箩面。“咯嗒嗒,咯嗒嗒”一次箩不下二两面。谷黍去皮碾米得用簸箕簸糠皮,连碾两遍。加工粮食的人被面尘、糠皮尘染的白糊糊,额面看不清。如若刮风、下雪,白天不能干,还得在晚上干。找半拉破碗,点个麻油灯再加工。这种活,一般的家庭妇女和孩子干不了,只能靠男人。
最令人心酸的是碾磨坏。当时九连城区域只有一名石匠会修理。请石匠需有头脸的人出面亲自去请,还需多多说好话,加倍给工钱。如若石匠请不来,无奈的人们只好整煮莜麦,小麦吃。
解放以后,石碾、石磨归为集体所有财产,供人们随便使用。每天早晨,人们先到碾磨房挨次序,轮到谁,谁就先加工,拉碾滚磨的牲口由生产队饲养员喂养,满足大家使用。再没有整吃粮食现象。

1960年以后,各大队先后购买了粮食加工机械,村民加工粮食才方便、快捷。粮食加工厂由各大队管理,加工粮食收费很低,每斤小麦收0.08元,每斤莜麦收0.05元,去皮的粮食每斤收0.03元,有一段时间免费给村民加工。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加工厂由村民承包,收费没有太大增高。现在,农村普遍通了电,村民办起了自己的粮食加工厂、榨油厂。更换了较先进的碾米机、榨油机、粉碎机、洗粮机,淘粮、炒籽全部是一条龙作业,不用加工户参与,送去粮食只等着装面就行。收费也基本随行就市。二十一世纪以来,村民多数从市场上购买或从换米换面的专业车商兑换。价格互商,以粮换面。现在加工厂仅限少部分谷黍去皮,榨油加工,饲料粉碎,或加工些玉米面、黄米面等。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宋振清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