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的面

山西人的面

潘美冬

山西人要面子,更要面,此处的面是面食之义。

山西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盛产小麦、莜麦、荞麦。山西人用自己一双灵巧的手,充分利用这些食材,制作出了一份份相互搭配,相互融合的面类美食。

山西人的面,真是面面俱到。

媳妇是山西运城新绛人,与关羽、荀子、王之涣等名人是老乡,我多次去过那边看望岳父母并小住一段时间,使我对山西的面文化,有了一个崭新的、颠覆性的认识。

没去之前,作为一个山东人的我,自诩山东是吃面食的大省,之所以说是吃面食而不是吃面,是因为山东人以面食为主,包括馒头、花卷,烙饼、面条等,不是经常吃面。我去了山西才知道,山西却是把面食和面分开的,面食是所有面粉制品的统称,面指的是面条。那里是不折不扣的吃面大省。能把面做成如此的丰富多彩,在北方,可以说是独领风骚,在这方面,河南、山东、内蒙古、陕西、河北、天津、北京、吉林、辽宁等省市都甘拜下风,不能与之相比。

肯定要先说当地的刀削面,没有几年的基本功 ,是做不到这样气定神闲,轻松熟练,需要一定的臂力和技巧,才能使削出来的面大小一致,达到感官与味蕾同样都是享受的一道美食。

用勺子削出来的面,做法不俗,配上碎肉末,绝对的美食。

山西荞面鱼鱼,真像一条条鱼,谁能相信这是用手搓出来的?

运城的油糕,刚出锅时表面还有一层小泡泡,酥香中还带着糯糯的甜味,有些粘牙,特别好吃,这一个个胖嘟嘟的,谁不爱吃?这金黄的色泽,任谁能抗拒得了?当地有句俗语“晋南的馍,晋中的面,运城的油糕吃不厌”。五谷杂粮成为了山西面食世界里的中流砥柱,山西人也不负三晋大地给他们的馈赠,只凭一双手就做出了这色彩缤纷、琳琅满目的美食,山西人的一日三餐都可以是各种面食,这一点与山东人是一样的,米饭可以不吃,不能不吃面,一天要是不吃面就感觉没吃饭一样,心里不踏实。

各种面食是山西人的灵魂,山西老陈醋就是核心,毕竟面食和老陈醋是每一个山西人的心心念念,也是离不开、割舍不下的精神寄托,我媳妇在山东这边只要去超市买醋,必须是山西老陈醋,别的醋看都不看。之所以叫老陈醋,是用高粱酿造出来的,有很长的发酵期,不同于用大米酿造的米醋。

山西人做面食,除了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还会用上各种我们想不到的辅助工具,有的工具是买不到的,都是自己制作的,有的面食用到的就是我们一般家庭里都有的一般工具。比如剪刀面,我们不知道剪刀除了做针线活,剪东西外,还能制作面食,剪刀面就是用剪刀铰出来的。剪刀面工艺并不复杂,剪出来的面,两头尖,中间圆,就像一条条游动的鱼,杜甫就有诗曰“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这是我岳父自己定制的切面工具,两头带柄,刀口平直,长五十多厘米,重五斤多。看似笨重,可切起面来,又快又省力。

卤蛋豆腐刀削面,打卤面,美味而有营养,吃一碗就会足以让你忘却江湖上的所有恩怨。

晋中人喜爱的擦尖,煮出来暗红色,因为加了高粱面,吃起来更有嚼劲。

剔尖和擦尖一样,单看前面一个“剔”,一个“擦”,动作不同,制作出来的面也不同,擦尖用得是刀,剔尖用得是筷子,也是需要很高技巧的。

山西的饸烙面,有的地方叫河捞面,从大同到运城,几乎整个山西人都喜欢吃,全国各地都有,当地俗语“头锅饸烙末锅粥”。山西北部是荞面饸烙面,搭配的是羊汤,山西中部是荞面和小麦面粉搭配的饸烙面,用西红柿、烩菜浇头卤汁,让人食欲大开,一吃就停不下来。

在我媳妇娘家所在的运城,大盘鸡与饸烙面成了最强组合,用不锈钢盆装的运城大盘鸡,鸡块很香,土豆很绵,还可以无限续面,在这里,鸡肉是绿叶,面才是主角。

山西人做的面就像工艺品,“扯面,揪片,掐疙瘩,搓猫耳朵”,这些动词称谓,除了汉语,用世界上别的任何一门语言也形容不出来它的精髓。扯成细线一般的龙须面,卷起来再烤,就成了一窝酥,扯成一根就成了长寿面。

去山西看望岳母时媳妇给我做的铁锅焖面,巨好吃,用土豆、豆角做原料,配上黄瓜丝、香菜末,做好一大锅焖面,饭和菜都有了,用铁锅焖好,盛到碗里,你就吃吧,这时,再重要的事都是小事了,那味蕾的满足感就会占据着整个身体。

山西人的主食除了面还有饼,整个饼直径能有一米,被烙成金黄色,上面有一层黑芝麻,给人一种厚重感,切成一角一角的,咬起来很劲道,满口的麦香味。稷山的饼子,闻喜的煮饼尤其出名。鲁迅先生在他的《孤独者》里就曾写到“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

在大同,一碗刀削面加一个麻叶。就是早餐的标配。而在洪洞,有新人结婚,必有炸麻托,来寄托对新人的祝福。

稷山麻花和神池麻花一直称霸山西的南北,稷山麻花有上千年历史,刚出锅的稷山麻花,外面酥脆,内里柔软,嚼劲十足。神池麻花相对要短粗一些,讲究“三酵肥,二水,半油”,炸的油必须是胡麻油,必须小火慢炸。

晋南的石子饼,是在滚烫的石子上烫熟的,酥脆嫩香,十足的味蕾收割机,咬一口掉很多碎渣,要用一只手在下边接着,最后把掉在手心里的碎渣一口倒入嘴里,这才是正宗吃法。

运城的枣香馍,可以夹着猪头肉或热糕吃,我则喜欢掰开,放上老干妈,咬一口,满嘴留香,回味无穷。听说可以包煮鸡蛋,还可以包柿饼,碎花生,瓜子仁,核桃仁等馅料,这样的做法是山西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山西临汾的卷卷,有点类似天津和山东的煎饼果子,根据个人不同的爱好,也会有不同的吃法,万物皆可卷,到底卷啥,你说了算。

山西长子的炒饼,也是文明全国的名小吃,被评为“山西名小吃”,粉条和蒜薹的加入增加了炒饼独特的口感,糯香中有脆辣,先蒸软后再用大火炒,出锅前撒点蒜苗末或香菜末,更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在山西,煮到水里的未必是面条,也可能是饼。运城的北相羊肉胡萝卜煮饼就是这样,死面饼切成丝,用羊汤熬煮,辣椒油一滴入魂,超级好吃。

山西运城的解州羊肉泡馍和西安的羊肉泡馍各有不同的口味,把饼掰碎放到羊肉汤里煮,羊杂羊肉和粉丝共同交织成一幅晋南美食图,让你欲罢不能,在热气里找寻曾经的美好,在十足的美味里憧憬着未来。

山西最独特的美食小吃,莜面栲栳栳和莜面饨饨。一种蒸着吃的极品美味。忻州、朔州、大同等地种植着大量的莜麦,为晋北的面食带来了一个无人能比的美味世界,“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莜面饿断腰”,这是对莜面最好的评价。莜面的脂肪含量在所有粮食中相当高,为晋北人民提供着更为深沉和瓷实的能量,大火蒸十分钟,配上羊肉臊子,西红柿臊子,酸汤臊子,裂开嘴,你可劲造就行了。

在山西,能和莜面一较高下的正食,也就只有碗托了,这可是山西人的宝。

哪怕是全国最常见的烧麦、饺子、发糕、枣糕,山西人也能做出他们自己的特色。大同百花烧麦,以羊肉馅为主,外形好似一朵朵绽放的梅花,让人不忍下口。皮薄馅多,汁水鲜香,吃的时候蘸点山西老陈醋,用嘴吹一下,一口一个,超级满足。

山西武乡枣糕,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用小米面和大枣制作而成,面香枣甜,是一个让人吃了就很难忘的小吃。

山西人的面食,吃得是美味,也是历史,吃得是缅怀,也是祝福,实实在在,就像这朴实无华的花馍,好看,更好吃。

这个像宝塔一样的花馍巨无霸,来自山西闻喜县,于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地还有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乔迁花馍,节庆花馍……

山西面食有什么?或许是一盘寄托儿时记忆的炒不烂子,也许是一碗身处异乡非常想念的扁食头脑,也许是一份迎宾送友的汾阳烤包子,也许是中秋佳节,个大味美的平遥月饼……,有思念,有祝福,有追忆,有缅怀,也有数不清的惦记和心心念念的回味!

作者简介:潘美冬,济南市济阳区作协会员。

壹点号书香网缘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